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他是明末著名的將領,卻慘遭凌遲,家破人亡,聲名俱毀

他是明末著名的將領,卻慘遭凌遲,家破人亡,聲名俱毀

崇煥是明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三甲第四十名進士,當時已經35歲。中進士後擔任過福建邵武知縣,但他對帶兵打仗很感興趣,喜歡與人談論兵法,遇見邊塞退伍的老兵便拉著人家討論邊塞上的事情,自認為對邊塞的情況比較了解,並自認為有鎮守邊關之能。常自視甚高,好大言。最終,好大言成為他的死因之一。

天啟二年(1622年),袁崇煥前往京師覲見皇帝朱由校,被破格提拔在兵部任職(兵部職方主事)。不久廣寧被後金軍攻陷,於是朝廷商議,應該派人鎮守山海關。袁崇煥得知後,隨即一個人往關外查閱地形。等回到京城就上書介紹邊關形勢,並稱:「只要能給我足夠的兵馬錢糧,我一個人就可以鎮守山海關。」(予我軍馬錢穀,我一人足守此)。朝廷正用人之際,於是提拔他為僉事,監管關外的兵馬,並撥給他帑金二十萬,讓其招兵買馬。

袁崇煥到任不久,佔據關外地的哈剌慎諸部歸順,經略王在晉令袁崇煥移軍駐紮中前所,之後又命袁崇煥前往前屯安置遼東的流民。袁崇煥接令後立即於夜間出發,冒險在四更天入城,雷厲風行,深得將士欽佩。王在晉非常欣賞袁崇煥,並提拔其為寧前兵備僉事。但袁崇煥卻有些看不上王在晉,所以很多事自作主張。有時因事與王爭論不果則就直接和首輔葉向高聯繫。

保和殿是北京紫禁城三大殿的最後一個大殿,保和殿後面有一個巨大的平台,明朝皇帝常常在這裡召見大臣,被稱為「平台召對」。在這裡,明朝最後一位皇帝崇禎帝曾三次召見名將袁崇煥。從萬千恩寵到被凌遲處死,保和殿的平台上究竟演繹了袁崇煥怎樣的悲喜人生呢?

明朝崇禎元年(公元1628年)七月,紫禁城保和殿平台之上,崇禎皇帝莊重地坐在寶座上,此時的崇禎帝剛剛登基不久。幾個月來,他在平台頻繁地召對群臣,商討國事。

平台召對,在保和殿的後門舉行,它不同於平日的早朝,更像是君臣之間私底下秘密的接見。除去了繁縟禮節,君臣間可以說更多的心裡話。而今天,崇禎皇帝對於召對之事更為重視,因為他要接見的是一位自己非常倚重的大將,薊(音jì讀「記」)遼督師袁崇煥。

袁崇煥是明末一位著名的將領,他喜歡與人談論兵法,英勇善戰,尤其是在明朝晚期,東北地區的後金政權(註:努爾哈赤在東北建立的政權,清朝的前身)不斷對明朝發起攻擊之際,更顯示出他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不過,在明朝天啟二年即明熹宗(崇禎帝的哥哥)在位之時,袁崇煥還只是一個小小的文官。袁崇煥能進入皇帝的視野,全因為他的一句豪言。

1627年明熹宗駕崩,崇禎皇帝登位,起用受到魏忠賢一黨排擠辭官的袁崇煥。在兵部領導的敦促下,袁崇煥進京向皇帝陳奏遼東兵事。崇禎皇帝平台召見,看著焦急的崇禎皇帝,也許是初次見到皇帝比較興奮,也許是袁崇煥同學為了讓皇帝寬心,也許袁崇喊還以為這位皇帝和上任皇帝一樣比較好糊弄,在沒有經過認真測算的前提下,脫口而出五年可解決遼東問題,搞得崇禎皇帝和群臣都以為袁崇煥已經胸有成竹。

二十三日晚,崇禎再催袁崇煥進兵,但袁僅於二十九日,派兵夜襲敵營,緊接著於十二月初一,被捕下獄。最後這十三天,是此行最長的一段「不戰」的空檔期,恐怕也就是段時間讓崇禎產生了頓兵不戰的印象!問題是袁軍僅有九千人,在廣渠門之戰中對陣的僅僅是後金軍左翼,且死傷慘重。

而此後面對的卻是後金軍全軍,數倍於袁軍,此時進兵後果如何可想而知。況且僅僅在袁下獄後兩天,就有兩營步軍趕到,關寧軍人數就增加到一萬五千人,此時再戰難道不行嗎?同樣情況又發生在半個月後的永定門之戰,滿桂同樣認為「敵勁援寡,未可戰」,並請緊急調昌平的尤世威增援,但崇禎連近在咫尺的尤世威也等不及,遣中使催逼出戰,滿桂不得已,揮涕出戰,結果全軍覆沒,兵敗陣亡。

當時位於遼寧的廣寧城失陷,大家認定,很快遼東就會丟掉,山海關遲早失守,朝廷上下一時間人心惶惶。恰在此時,袁崇煥站出來說了一句豪言壯語。他說:「予我兵馬錢糧,我一人足守此。」岌岌可危的明朝廷宛如抓到了救命稻草,馬上任命袁崇煥為正五品官員,山海關監軍。

讓明朝皇帝欣喜的是,在之後抗擊後金的戰爭中,袁崇煥先後取得了寧遠大捷、寧錦大捷,尤其是寧遠大捷中,重擊了後進領袖努爾哈赤。努爾哈赤一生征戰,44年都是百戰百勝,但在寧遠之戰中敗給了袁崇煥。這是努爾哈赤一生唯一也是最後的敗仗。這一年努爾哈赤67歲,袁崇煥42歲。

寧遠大戰一役,袁崇煥一戰成名,但因他生性耿直,不肯投靠權傾一時的魏忠賢宦官集團,袁崇煥回朝後未受嘉獎,反被彈劾,最終辭官還鄉。

崇禎三年(1630年)年八月十六日,袁崇煥慘遭磔(音zhé讀「責」)刑,含冤離世。什麼是磔刑呢?「磔」字本來不是用於人的。古代在祭祀的時候,把祭的牲肢解就叫「磔」,後來變成一種對人最慘烈的酷刑,也就是民間說的「千刀萬剮」。

據明史載:崇煥行經法場前,劊子手一刀一刀割下其肉,沿途百姓因痛恨漢奸行徑,於是,富戶們大把扔錢向劊子手行賄,競價爭買崇煥之肉「生」食,窮人們則爭相從劊子手手中搶來崇煥之肉生食,整個場面血腥而殘酷。至法場時,崇煥已氣絕,骨肉無存,只餘一個頭顱,而崇禎皇帝還命將其首傳視九邊(註:長城上的九個邊防關口),以此震懾邊將,以儆效尤。

然而,袁崇煥死後,明朝邊事更加無人,加速了明亡進程。1644年,北京城破,崇禎帝朱由檢在煤山上吊身亡。對此,史家曾評論,雖然皇太極的反間計的確促成了袁崇煥被捉拿,但是袁崇煥真正被殺,卻不單單是一個反間計的問題。崇禎皇帝的性格弱點—剛愎多疑、嗜殺寡恩,才是最大的關鍵。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明朝 的精彩文章:

史學家多認為南宋比明朝滅亡後,延續時間更長,到底是為什麼?
【十三陵的傳說】之——遮羞山

TAG:明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