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白洋淀這顆「華北明珠」,如何做才能配得上雄安新區?

白洋淀這顆「華北明珠」,如何做才能配得上雄安新區?

白洋淀

白洋淀被稱為「華北之腎」、「華北明珠」,作為雄安新區建設的重要部分,生態補水、河道治理、淀區清淤等十項專項治理正在進行。目前,在其水量、水質保護和旅遊開發上,還存在一些問題,還需要加大整治力度,讓「華北明珠」更璀璨。

今年全國兩會上,雄安新區的建設成為一大熱點,多場記者會都提到要穩步推進雄安新區規劃建設、抓緊實施白洋淀整治等項目。作為雄安新區建設的重要部分和「華北之腎」、「華北明珠」,白洋淀的現狀和未來怎麼樣,成了眾人關心的話題。

擦亮「華北明珠」

白洋淀景區是國家5A級景區,以水、沼澤、蘆葦、荷花、香蒲為主要景觀,每年吸引著大量遊客前往。尤其夏季,遊客乘坐小船,在蘆葦盪中欣賞荷花,涼爽愜意。

記者採訪中發現,許多遊客對白洋淀景區的評價並不是很好,有遊客稱,「華北明珠怎麼能這樣?」

方先生去過兩次白洋淀,給他的印象是管理欠完善。2016年夏季,方先生一家四口去白洋淀遊玩,發現淀區內有多處碼頭,旁邊的小飯店和旅館都能聯繫到進淀的船隻,感覺沒有統一的船隻管理和收費標準。方先生在接受採訪時提到,淀區內飯館很少,到了用午餐時間,一家靠近孫犁紀念館、規模較大的飯店人滿為患,飯菜價格也較高。如果不在淀區內用餐,出了淀區,門票作廢,想再返回淀區遊玩,得重新買票。「兩次遊玩,相差三四年,感覺景區管理沒有多少變化,確實有提升的空間。」

此外,景區周邊有許多同質化的景點。比如:東有荷花大觀園,西有元妃荷園。遊客反映,許多景點脫離了白洋淀濕地生態景觀特色,太多的人造景點使遊覽變得索然無味。

伴隨雄安新區的建設,白洋淀作為重要的周邊旅遊景點,該如何整治才能不負「華北明珠」的稱號?

河北省科學院地理科學研究所徐寧主任表示:「旅遊產業的規範化,是未來建設中要重點解決的問題。還有,環境問題也限制了白洋淀旅遊的高質量發展,旅遊開發必須要與濕地生態保護相平衡。」

養護「華北之腎」

白洋淀總面積336平方公里,是華北平原最大的淡水湖泊,淀內主要由白洋淀等大小不等的143個淀泊和3700多條溝壕組成,以水體為主,水域間有葦田、台地、村莊,三者交錯相間,素有「華北之腎」美稱。

然而,有關資料記載,到1988年,白洋淀的水已基本乾涸。水少得可憐,木船要推著走,不然根本走不動。農民在水乾的時候,還在淀里種了幾年莊稼。最乾的時候,淀里挖下去一米多,才能見到地下水。該區域曾先後16次從上游水庫調水,1997年以來就補水6次,補水量共計兩億多立方米。即便這樣,白洋淀還是數次接近「干淀」,水位持續下降。

為了防止白洋淀連年「干淀」,自1981年起,有關方面開始給白洋淀補水。上世紀,是由本流域的王快水庫、西大洋水庫和安各庄水庫給白洋淀濟水。自2004年2月,開始跨河系「引岳濟淀」。2006年11月起,又開始「引黃濟淀」。截至2012年1月,共進行了5次 「引黃濟淀」工程。

河北省科學院地理科學研究所生態室張茹春副主任說:「氣候變化、經濟發展以及上游修建水庫,是造成白洋淀入淀水量減少的原因。」

由於補水工程的實施,近幾年白洋澱澱區的水量有了明顯的改善,但是個別區域水質狀態仍待改善。許多專家表示,下一步還應繼續引水濟淀,同時要協調好流域內經濟發展和用水量的關係,包括保持水質。

建設「華北最美濕地」

據今年年初發布的河北省水質月報顯示,白洋淀水質為V類,中度污染。原因是:入淀水質超標,淀區內漁業和旅遊業等產業興起,淀內居民生活垃圾堆放和生活污水直接排放。

有專家的研究表明,白洋澱澱內一些地方的底泥重金屬污染較重,有鉛、鋅或銅的污染,個別地方的底泥鎘含量也超標。

未來,白洋淀將組織有效清淤,以恢復白洋淀濕地的生態環境。張茹春建議:「由於大量的生活和工業污水,經府河在南劉庄入淀,此處總磷、總氮含量是其它地方好幾倍。因此,應考慮在南劉庄設置便於清淤的沉積區,定期清淤。」

白洋淀整體整治工程已經在路上。雄安新區成立以來,河北省在白洋淀全流域已經實施了生態補水、河道治理、淀區清淤等十項專項治理,在水質改善、生態恢復、提高生物多樣性等方面也進行了一系列生態修復舉措。京津冀正一道努力,讓雄安新區成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實踐典範。

來源:解放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環京津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廊坊廣陽:瑞狗鬧元宵
「功成不必在我」是一種大境界

TAG:環京津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