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老照片:廈門風景1880年,世界文化遺產鼓浪嶼

老照片:廈門風景1880年,世界文化遺產鼓浪嶼

廈門由本島廈門本島、離島鼓浪嶼、西岸海滄半島、北岸集美半島、東岸翔安半島、大小嶝島、內陸同安、九龍江等組成,陸地面積1699.39平方公里,海域面積390多平方公里。廈門屬於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冬無嚴寒,夏無酷暑。由於地理和歷史的因素,擁有眾多的歸僑、僑眷及廈門籍僑胞和港、澳、台同胞。

遠古時為白鷺棲息之地,故又稱「鷺島」。先秦時期,廈門屬百越之地;《漢書·地理志》記載,百越的分布「自交趾至會稽七八千里,百越雜處,各有種姓」。明朝,實行里都圖制,廈門為嘉禾里,下設四個都。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永寧衛的中、左兩個千戶所移駐嘉禾嶼,並築廈門城。

清朝,康熙十九年(1680年)清軍攻佔思明州。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福建水師提督移駐廈門,翌年設立台廈兵備道(雍正五年(1727年)改為台灣道),管理台灣、廈門兩地政務。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泉州府海防同知移駐廈門。雍正五年(1727年)分守興泉道移駐廈門;

雍正十二年(1734年)改稱興泉永道,管轄興化府(今莆田)、泉州府和永春州。至此,廈門成為福建東南沿海的軍事、政治、經濟中心。鴉片戰爭之後,清政府被迫與英國簽訂《南京條約》,廈門成為《南京條約》中規定的五個通商口岸之一。道光二十三年九月十一日(1843年11月2日),廈門正式開埠。

鼓浪嶼(英文:Kulangsu) 原名「圓沙洲」,別名「圓洲仔」,南宋時期命「五龍嶼」,明朝改稱「鼓浪嶼」。因島西南方海灘上有一塊兩米多高、中有洞穴的礁石,每當漲潮水涌,浪擊礁石,聲似擂鼓,人們稱「鼓浪石」,鼓浪嶼因此而得名。因漲潮水涌,浪擊礁石,聲似擂鼓而得名。

鼓浪嶼街道短小,縱橫交錯,是廈門最大的一個嶼。鼓浪嶼全島的綠地覆蓋率超過40%,植物種群豐富,各種喬木、灌木、藤木、地被植物共90餘科,1000餘種。代表景點有:日光岩、菽庄花園、皓月園、毓園、鼓浪石、鼓浪嶼鋼琴博物館、鄭成功紀念館、海底世界、天然海濱浴場、海天堂構等。

1844年,倫敦差會在鼓浪嶼成立教會。1850年,大英長老會也於在鼓浪嶼扎住腳跟。1848年,美國歸正教會的「中華第一聖堂」建造在廈門新街仔。15年後,英國教會也在鼓浪嶼建造了專供外國人祈禱的「協和禮拜堂」(在今第一醫院內)。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鼓浪嶼已淪為「公共租界」。

1933年 「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即「福建人民政府」)設廈門市,廈門市成立,旋改特別市,同安縣和廈門市隸屬興泉省 ,興泉省轄今泉州、莆田、廈門, 翌年1月「閩變」失敗後,廈門特別市政府和興泉省撤銷,廈門島內恢復思明縣建制,與同安縣均屬福建省政府直轄。

1938年5月~1945年9月,廈門島淪陷, 同安縣隸屬福建省第四行政督察區,民國32年開始, 1943年國民政府福建省政府下令撤區建鄉設保,進行鄉鎮並編。1941年12月7日,日軍獨佔鼓浪嶼,直至我國抗戰勝利。1949年10月17日,鼓浪嶼地區解放。---【廈門,1880年。攝影資料:Google】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舊影閣 的精彩文章:

諾曼底登陸次日 搜尋德國狙擊手的美軍
老照片:三十五年前的江蘇省會南京市

TAG:舊影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