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明末清初的「揚州十日」事件是什麼?它的真相如何?

明末清初的「揚州十日」事件是什麼?它的真相如何?

原標題:明末清初的「揚州十日」事件是什麼?它的真相如何?


作者:林小靜,復旦大學歷史系碩士研究生,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員


「揚州十日」與「嘉定三屠」被認為是清初統治者在江南地區製造的屠殺慘案,揚州十日發生在清順治二年(1645年),彼時滿清剛剛入關沒多久,在與南明、李自成軍的角逐中取得了初步勝利,因此清王朝派豫親王多鐸率部南下,企圖一舉消滅南明政權,揚州戰役便是其中的一個關鍵性戰役。當時鎮守揚州城的為南明都鎮史可法,因寡不敵眾而失敗,史可法被俘遇難。據記載,清軍入城後,在城內展開了為期好幾天的大屠殺,慘不忍睹,當時南明一位叫王秀楚的秀才幸免於難,後來他將親眼目睹的清軍罪行記錄下來,寫成了《揚州十日記》,成為後來研究揚州十日的重要史料。


史可法


應該注意的是,現今人們對揚州十日的認識存在偏差,主要是受到了王秀楚的影響,他記載清軍共屠殺揚州城軍民八十萬人,城中守軍均抵抗到最後一刻而死。但是這一記載顯然站不住腳,據當代學者分析,當時揚州城有八十萬人的說法是不準確的,人數可能要少一半多。而且清軍屠城的時間應當為五、六天,城內守軍頑強抵抗者不多。實際上,南明布置在南京周圍重兵數十萬,經過投降和自相殘殺後,駐守揚州城的軍隊數量已很少了,據記載總數不到4萬人,這也是清軍能順利破城的重要原因。


《揚州十日記》


清軍屠城的場景我們無法見到,只可從王秀楚的記載中略見一斑。順治元年(1644年)朱由崧在南京建立了南明政權,並任命史可法為東閣大學士兼兵部尚書,到揚州督師江淮與清軍對抗。統率清軍南下並屠戮揚州和嘉定的是豫親王多鐸,即努爾哈赤的第十五個兒子。順治二年(1645年)四月二十五日,清軍攻入揚州城,最初並未實施屠城。後來在城中遇到了守城軍民的抵抗,據史可法紀念館館藏資料記載:「左都督劉肇基, 率所部敢死士 400 人,殺敵 1000 多人,全部巷戰死。」這讓清軍決定屠城,其時攝政王發出了一道公告:「所過州縣地方有能削髮投順, 開城納款, 即與爵祿, 世守富貴。如有抗拒不遵, 大兵一到, 玉石俱焚, 盡行屠戮。」短短几日內,清軍到處燒殺搶掠,各寺院開始焚化積屍。大規模的屠殺持續了四天半,此後逐漸消停,官方開始出來安撫百姓,出示放賑。



揚州十日屠


南明將領在揚州城被攻破時,便遭俘虜,清軍曾多次勸降,他均無動於衷,不久便就義。清朝平定全國後,為了安撫揚州地區的百姓,開始宣揚史可法的忠貞,乾隆皇帝在位期間特地為史可法在揚州城外的梅花嶺上建造了「史公祠」,並親筆題詞「褒慰忠魂」。

參考文獻:


1.金寶森:《<揚州十日記>證訛》,《滿族研究》1989年第3期。


2.白京:《誰是「揚州十日」的罪魁》,《咬文嚼字》2006年第4期。


3.何正標:《「揚州十日」真相——南明遺民王秀楚手記解析》,《史志學刊》2008年第1期。


編輯:趙培文

歡迎訂閱季我努沙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季我努沙龍 的精彩文章:

何物是排遣士兵孤獨、寂寞之苦的良藥?答案是軍供版圖書!
因觸怒康熙帝姚啟聖統一台灣的功績被抹殺,那麼他到底做了哪些貢獻?

TAG:季我努沙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