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為什麼搖滾歌手在國外這麼受女人歡迎?

為什麼搖滾歌手在國外這麼受女人歡迎?

按:轉自知乎

問這個問題本身就是不了解歷史的表現,下面照著回答的我也是醉了。先轉載一下痛仰樂隊主唱高虎的文章:

20世紀80年代初,文化圈裡最受追捧的是詩人,後來搖滾樂火了起來,最新潮和最有稜角的年輕人都聚集到這個旗幟之下,搖滾樂的party永遠都是人滿為患,最「尖」的女孩子也會出現在搖滾樂的演出現場。但到了1994年香港紅磡演唱會之後,搖滾樂江河日下,畫家們開始火了起來,他們逐漸得到藝術品市場的關注,崛起的速度很快。

超載樂隊主唱高旗也回憶過當年做搖滾的盛況:

「那時侯總有很多外交人員聚會,每次都有搖滾演出,那是我們的一個天堂。我記得有一次帶了個做生意的大款朋友來玩,那個見慣了大場面的老闆一進屋就傻了,二話沒說掏出手機就打電話『兄弟,我X,快來看看吧,我X,我今天算知道全北京最颯的女孩都去哪兒了,我X,全在這兒吶!』我們聽了大哥這話,都覺得心裡特美!但是現在可能大家都會說搖滾無堅果了,哈哈。可能那個時代大家見的世面不多,文化很單一,看見我們這些酷一點就都撲過來了。」

所以,搖滾歌手受女孩子喜歡這是東西方皆然的事情。還有一些年輕女孩專門以和搖滾樂手談戀愛或發生關係為榮,在中國這種女孩叫「果兒」,在西方叫「骨肉皮」。在搖滾樂最紅火的年代,如果「上」了某個圈內有名的樂手,那是值得果兒吹噓好久的「豐功偉業」。中國這方面的例子不說了,出門左轉找八卦不謝。西方的話,大家可以看一部有名的電影叫《成名之路》(Almost Famous)。(下圖為碟片封面,注意,不是黃片)

那麼總結一下,為什麼搖滾歌手受女人歡迎?

第一,時代背景問題。在西方,這個問題是伴隨著搖滾樂的誕生、嬰兒潮和「垮掉的一代」、性解放運動等的一個共生問題。

歷史上講「嬰兒潮」(baby boom),主要是指西方,尤其是美國在二戰後出現的「4664」現象。二戰後從1946年到1964年的18年間,7800萬「嬰兒潮世代」(baby boomers)出生,對之後的西方社會產生了深刻影響。

二戰以後,美國大量退伍士兵返回國內,同時又有大量年輕女性在戰爭時期便賦閑在家,換句話說,單身男女因戰爭拖延而數量龐大,導致因戰爭結束而組建家庭的現象非常普遍;

與此同時,無論是美國還是西歐的經濟,都在戰後快速發展。

不可否認,戰後美國社會持續繁榮,但在許多年輕人眼中,這種進程卻是壓抑且令人生厭的。

而另一方面,20年代黑人「頹廢派」和50年代「垮掉的一代」以其或創立青年亞文化、或消極避世的反傳統、反主流文化的姿態,為青年人表達訴求、發泄不滿提供了指引。

簡單地說,戰後嬰兒潮一代生活在物質極大豐富、傳統價值逐漸崩塌,精神需求得不到滿足的時代,他們的父輩又出於對戰爭回憶的恐懼,試圖給他們安排好人生道路。他們對此激烈的反叛,反世俗,反傳統,追求個性自由和解放。搖滾樂作為與其共生的一種文化,自然得到了嬰兒潮一代的喜愛。他們在音樂里追求對抗現實的力量和激情,與搖滾樂手進行肉體和精神的交流,是其中一種重要的副產品。

而在中國,80年代改革開放打開國門後,西方的各種文化包括流行文化一股腦兒湧進來,搖滾樂作為當時方興未艾的重要的文化產品,也闖入了國人的視野。自從崔健唱出了中國搖滾的第一聲之後,搖滾樂在一個極短的時間內在中華大地上開花結果,呈燎原之勢。那時候那批玩搖滾的,就是中國最酷,最有魅力的人群。

第二,為什麼搖滾歌手現在不那麼吃香了?

因為整體的社會風潮以及流行音樂的發展方向變了。當下的世界是個紛擾的世界,全球化退潮,各種價值觀相互PK,不同族群的人在利益、審美、價值取向上都有不同的訴求。支撐西方搖滾樂的東西,嬰兒潮一代,工業文明,反叛精神,也進入了一個衰退的通道。在美國,搖滾樂的主流地位早已讓位給嘻哈音樂。

而在中國,搖滾樂自九十年代之後一蹶不振,之後幾十年的時間裡,靠做搖滾樂崛起的音樂人屈指可數,甚至大部分連養活自己都是難事,「窮搖」一說不脛而走。而如今都市生活壓力重重,很多年輕人都需求精神撫慰,反而是搖滾的表兄弟民謠開始走紅,也有很多女歌迷不惜為民謠歌手「獻身」,這一切都說明了社會趨勢變化對普通人心理和選擇的影響。

第三,搖滾樂還能不能重新崛起

先放結論:在西方不可能,在中國,有可能

我在《搖滾,選秀及其他》這篇文章中說過:

中國搖滾從誕生之日起,就不是西方搖滾的簡單照搬和延續,而是從自我文化基因里抽取了與搖滾的內涵相容的部分,輔以西方搖滾的形式,包括民族音樂的元素,所共同創生的一種音樂類型,這種類型過去沒有過,其他地方也沒有過。

中國搖滾的發展被九十年代中期激烈的市場化進程打斷,是壞事,也是好事。……時至今日,中國人的整體社會心態和文化氛圍已發生了徹底的變化,原來催生本土搖滾的土壤已不復存在。所以,現在的搖滾復興不是對8、90年代道路的簡單接續,而是在大環境下的重新起步。

這裡再補充一下:

經典意義上的「搖滾樂」就是美國黑白文化雜交的產物。後來融入了越來越多其他音樂、文化元素,但總體內核就兩個東西,融合和衝突。只衝突不融合,不是音樂,只融合不衝突,不是搖滾。

(按:對嘻哈同樣適用)

中國搖滾和西方搖滾的區別在於西方搖滾是整體進入工業文明後各社會階層、族群、種族相互融合與鬥爭的背景下產生的,而中國搖滾是在中國從農業文明跨入工業文明的過程中產生的,它主要體現是自身在歷史中的價值嬗變和情緒演變過程

既然這個歷史演變過程還在進行之中,那麼就還有變化的可能。那未來的搖滾樂呈現的樣式,取決於我們建立什麼樣的價值系統和美學系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粽眼觀天 的精彩文章:

TAG:粽眼觀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