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醍醐灌頂源於點滴磨礪

醍醐灌頂源於點滴磨礪

圖 |Benjamin Flouw

所有頓悟,都是漸修的結果,從量變到質變。沒有前面踏踏實實的聞思用功,沒有一次次對境時煩惱與正念的交鋒,沒有屢敗屢戰的「血淚」經歷,哪來最終的突破和成長?理上,可以「醍醐灌頂」;事上,必須點滴磨礪。

——學誠法師

感恩法師!請問要站在怎樣的高度才能讓內心睿智?我就是因為內心沒有希望,才感到非常的茫然,如塵埃般飄忽不定。我不知道該怎樣活,覺得很努力,可什麼事情都沒做好。我懷疑自己,懷疑生活。

網友

學誠

法師

佛法認為,我們現在做的一切事,都不是僅僅為了當下的結果,還要看得更遠。孔夫子一生都在碰壁,流亡時狀如「喪家之犬」;民國高僧太虛大師推行佛教的改革,也一直在失敗。但是,這些智者留下來的精神財富,卻到現在還滋養著無數人。他們本身即使處於失敗之中時,也從未喪失過志向與風骨。這份堅韌,就來源於超越眼前成敗的眼光,來源於對自己目標的不懈努力。我們雖然是凡夫,但是可以效學聖賢,學習他們的樂觀和堅強,也學習他們對目標的抉擇和發心。

師父,阿彌陀佛,向您請教,我做什麼母親都看不順眼,對我埋怨抱怨,從不提我對她的好,一點小事可以放大很多倍來罵我,弟子很苦惱,有時會忍住,有時忍不住跟她頂嘴吵架,經常自己委屈哭。但是有時候真的受不了了,不知道我怎麼就那麼不招她待見。請教師父,我該怎麼做?

網友

學誠

法師

不要把母親的抱怨和責罵當成自己真的是這樣。也就是說,他人的情緒煩惱之箭,我們不必去接納,更不要留在心裡跟自己過不去。

請問法師,如果做大家認為的壞事,但自以為不是壞事,還是做了好事,這樣的因,在他的阿賴耶識裡面留下的是惡的種子還是善的種子?

網友

學誠

法師

善與惡,不是自己認為的,也不是大家認為的,而是根據業果來判斷的。佛以無礙智慧觀照業果,為眾生揭示並總結了善惡之業。殺生、偷盜、邪淫、妄語、兩舌、惡口、綺語、貪、嗔、痴是為十惡業,反之就是十善業。

師父您好!弟子有很大的苦惱,不知道是應該按世間法走,還是該修出世間法。弟子有些小聰明,感覺自己很多都能看明白,可一到遇境時就會覺得苦。弟子堅持修心,可嗔心又常生起,過後又好,需要時常控制著。感覺沒有力量能一下讓自己醍醐灌頂,做到清凈。不知要怎樣選擇?

網友

學誠

法師

所有頓悟,都是漸修的結果,從量變到質變。沒有前面踏踏實實的聞思用功,沒有一次次對境時煩惱與正念的交鋒,沒有屢敗屢戰的「血淚」經歷,哪來最終的突破和成長?理上,可以「醍醐灌頂」;事上,必須點滴磨礪。

師父,怎麼才能找到自己的志向和努力方向呢?感覺很迷茫,對什麼都提不起勁。

網友

學誠

法師

迷茫是因為欠缺思考,現在需要的就是靜下來觀察、思考、尋找,不能急。讀一些書,親近生命有方向的師友,會有幫助。

師父,我幫助人的時候,為什麼旁人都要問一句「這是你親戚嗎?」難道非要是親戚才肯去幫助嗎?

網友

學誠

法師

自己有自己的發心,別人有別人的想法,也很正常。

師父,求開解。正月十五發現自己丟了價值兩萬左右的首飾,通過丟的種種跡象,覺得是自己的表妹拿的可能性最大。但是沒有親眼看到,現在特別耿耿於懷,而且也不願意理她,心情也不好,如何調整自己的心情?

網友

學誠

法師

可以宣布「自己要報警」,再等等看。發心是為了阻止他人造偷盜的業,幫助TA學會誠實,而不是為了懲罰和發泄自己的憤怒。過程中要注意給對方留有尊嚴和餘地。

阿彌陀佛,是否可以請法師把佛法對心的相關概念介紹一下?

網友

學誠

法師

佛法講的心,是一種精神作用,按照其功能有不同的定義,八種主要功能稱為「八識心王」,其餘從屬功能稱為「心所」。八識心王即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阿賴耶識。其中,前六識普通人都能夠感覺到,但第七識和第八識只有修行到達一定境界的人才能察覺到。第八識又叫藏識,猶如一個大倉庫,無始以來,前七識所造惑業都儲存在其中,也就是習氣種子,當因緣成熟時,就隨業受報。

詳細的,可以學習唯識學相關論述。

師父吉祥,慚愧弟子有一事請師父開示。弟子丈夫出軌,弟子該不該揭開他背叛婚姻,還是繼續容忍由他去呢?揭開,他也會找各種理由撇清;不揭開,弟子心裡會亂想。

網友

學誠

法師

揭開了如何,不揭開又如何?能不能改變外境是一回事,怎麼平復自己內心的煩惱是另一回事。心裡不放下,怎麼處置都會兩敗俱傷。內心要跳出情緒,站在惑業苦的層面來看,做出為自己人生負責的選擇。具體怎麼做,自己決定。

精選自2018年03月14日學誠法師微博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龍泉寺龍泉之聲 的精彩文章:

隨分布施,無怨無悔
內心有根,虛懷若谷

TAG:龍泉寺龍泉之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