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歐洲貴婦的小陽傘 傘面上畫的都是滿大人

歐洲貴婦的小陽傘 傘面上畫的都是滿大人

浙江新聞客戶端 | 記者 俞吉吉 攝影 魏志陽

18、19世紀,隨著東西方貿易的愈見頻繁,一股強勁的中國風一度卷席歐洲,中國的絲、瓷、茶和各類工藝美術品通過海上絲綢之路遠銷海外。其中便有歐洲貴婦喜愛的陽傘。

這一期,就讓我們走進中國絲綢博物館,來看一件外銷歐洲的精緻陽傘,和它背後相互交融的中西文化。

在19世紀印象派的畫作中,那些身著華貴服飾的貴婦手上總能看到一把精緻的小陽傘,帶著這把陽傘,她們或閑庭信步於巴黎街頭,或出現於花團錦簇的公園一隅,曼妙婀娜的身姿成為一道亮麗風景線。

你或許不知道的是,這些兩個世紀前的網紅陽傘,很有可能是中國製造,是私人訂製的外銷傘。

在位於西湖畔的中國絲綢博物館內,就有一把來自19世紀60-70年代的外銷白緞地彩綉人物傘。在這把遠銷歐洲的私人訂製品上,你將看到兩個世紀前,歐洲人眼中的中國和他們喜愛的中國元素。

這把傘長啥樣?兩個世紀前的歐洲人都偏愛些怎樣的中國元素呢?這把傘又是如何來到了中國絲綢博物館的展櫃里呢?

近期,記者走進絲路館尋訪了這把外銷陽傘,也聽陳列保管部副主任徐錚講述了傘背後的故事。

這把外銷白緞地彩綉人物傘,現在可以在絲路館「錦程——中國絲綢與絲綢之路」展的三層展廳中看到,年代為19世紀60-70年代。傘長41.5cm,傘面周長24.5cm,是廣州外銷綢傘中的精品。走近細看,你會發現其傘面、傘柄的雕劃精美絕倫、細緻入微。

它以五色網格流蘇為邊飾,象牙傘柄滿工鏤刻樹葉、花卉、菊瓣紋,傘頂裝飾有象牙人物圓雕,用料奢侈。再看傘面,傘面為緞地刺繡,以傘骨分割成八個塊面,每幅自成畫面,分別刺繡庭院教子、忽得任命、升官發財、靈猴獻瑞、獵虎有功、仕途升遷、官至一品、蔭護三代等中國歷史故事和戲曲場景。畫面首尾相連,上下有序,變化中顯動勢,嚴謹中藏生動,有中國傳統的吉祥圖案,有有趣的動植物,還有歷史傳說中的英雄好漢,刻畫栩栩如生,極具東方情趣。

此外,徐錚表示,這把傘也是廣綉技藝的集大成者。廣綉色彩對比度較強,從其傘面多藍、黃、紅等色,且畫面繡得較滿來看,這把綢傘應是廣綉作品。

再仔細看,八個傘面的八幅畫中也暗藏玄機。其中一面上的一座塔尤其搶眼:尖尖的塔,掛滿風鈴。徐錚表示,這樣的造型靈感應該來自前不久登上過央視《國家寶藏》節目的南京大報恩寺里的五彩琉璃塔。五彩琉璃塔代表了中國造塔工藝的最高水平,並因《尼霍夫遊記》的介紹而名揚海內外,歐洲人曾經把大報恩寺琉璃塔作為中國文化甚至東亞文化的標誌性符號。

此外,你會發現雖然八塊傘面的主角都是清朝官員,但傘頂的象牙人物圓雕則好像長了一張西方人的臉。

傘柄上部的一個鐵環也引起了記者的注意。原來,這個精緻的象牙傘柄由上下兩截構成,「鐵環把兩段擰在一起」,徐錚解釋道,這把傘也能像現在的長柄傘那樣收攏。

廣繡的綢傘怎麼來到我們杭州的呢?據徐錚介紹,這把傘是博物館徵集得來的,館藏品中還有一把相似式樣的蕾絲陽傘。

傘面八個塊面的主角都是「滿大人」,傘頂的象牙人物圓雕則長了一張西方人的臉。為何會有如此個性鮮明的設計圖案呢?這就要講到外銷品的兩種訂製形式了。

徐錚表示,私人訂製的外銷品一般有兩種形式:來樣加工和來料加工。何為來樣加工,即訂製方確定設計圖案和風格,加工方,也就是中國的工匠,只需要按樣加工即可。至於後者,即從設計到加工均由中國的工匠完成。

這件陽傘是誰設計的呢?這就不得而知了。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即便是中國人設計外銷歐洲的商品,不論是絲綢傘還是絲綢畫,設計內容肯定是歐洲人喜歡的,比如歐洲人眼中的中國,這也解釋了一些外銷品上的中國傳統人物形象,常常會長了一副高鼻樑白皮膚的歐洲人的模樣。

我們也可以猜想,傘面上的那麼多「滿大人」,或許就是當時的西方人對中國印象最深的元素和情景吧。而傘柄最上端那個長了西方人臉的象牙人像,或許也有幾分入鄉隨俗的意思吧。不過,這張臉的出現,也在一定程度上證明了這把傘就是外銷歐洲的商品。

為什麼會從廣東出口呢?這便與廣州當時特殊的地理位置不無關係。

廣東位於中國大陸最南部,北靠五嶺山脈,南面界臨開闊的南海洋面,是距離歐美最近的航線起點,這種地理位置奠定了其在對外交往中的前沿地位。18世紀中期以後,廣州是清政府對外貿易的唯一口岸,也是海上絲綢之路的繁盛之地,成為清代外銷藝術品的生產基地和中轉基地,中國的絲、瓷、茶和各類工藝美術品在這裡集中並傳播到海外。

而廣州對外貿易的繁盛,也得益於大航海時代的到來和一度盛行於歐洲的那股中國風。

15世紀歐洲大航海時代打通了絲綢由中國直接傳入歐美的通道。17-18世紀,隨著東西方貿易愈見頻繁,在歐洲掀起了一股中國風。絲綢,是其中的一股風。絲綢製作的陽傘,是其中一道獨特的風尚。

19世紀中期,隨著歐洲公共花園的興起,中上層女性的戶外活動增多。在倫敦、巴黎等大都市,到公園散步、野餐等,成為了她們日常休閑活動的一部分,外出服飾也隨之成為時尚展示的重要一環。太陽傘是女性外出必備的配飾,有刺繡、蕾絲等各色款式,搭配應季時裝,有助於展示優雅的身姿,也能遮擋陌生遊客的眼光。

在印象派大家莫奈的畫作《撐陽傘的女人》、《花園裡的女人》等中,都能看到這股陽傘風。為了獲得更多更好的陽傘,大批量的訂單從歐洲來到中國。

西方對中國絲綢產品的需求並非僅限於陽傘。在陳列這把陽傘的展櫃不遠處,是仿造義大利Govone城堡「中國房間」的展廳,走進去,你會看到綉有嶺南傳統民居圖案的雙面綉披肩,還有印著德意志哈布斯堡家族的雙頭鷹圖案的帷幔。它們都曾是海上絲綢之路上的主角,通過這條繁忙的貿易線,從中國來到歐洲,成為歐洲上層社會和宮廷的寵兒。在現實中,這個城堡二樓的「中國房間」的主牆上還裝飾有1740-1750年來自中國的手繪清代「耕織圖」牆紙,主要描繪了養蠶、繅絲、織造等蠶桑絲綢生產場景,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18世紀歐洲對中國東方帝國和中國文化的欽羨和嚮往。而像Govone城堡這樣的「中國房間」在當時歐洲的不少宮廷中也甚為流行,「有的打造茶室,有的裝飾來自中國的工藝品」,這股強勁的中國風也悄然影響了歐洲的建築。

18-19世紀,中國為外銷設計、生產的各類提花、手繪、刺繡織物、服飾、家紡等則從廣州遠渡重洋輸往歐美各國。與此同時,在中國,清代皇室則模仿起了西洋錦,生產帶有西方特色的大洋花錦,中西文化在十九世紀得到交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浙江新聞 的精彩文章:

王雙全任浙江省副省長、省公安廳廳長

TAG:浙江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