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傳統炮製?有何必要性

傳統炮製?有何必要性

藥材為什麼要採用傳統炮製?傳統炮製作用何在?下面小編為你一一道來。

首先,中藥炮製是我國特有的,是在歷代中醫藥長期醫療實踐中產生,並不斷積累和發展起來的。是根據中醫藥理論,依照辨證施治用藥的需要和藥物自身的性質,以及調劑要求所採取的一項技術。其歷史可追溯到原始社會,歷史上又稱「炮炙」、「炮製」、「修治」、「修制」、「修事」等名稱。

據現存古書了解,我國最早的一部炮製專著是南北朝劉宋時期的雷敩總結編撰的《雷公炮炙論》,而在一些醫家典籍中也或多或少介紹過關於藥物炮製的記載。如:唐代孫思邈在《備急千金要方》中有「凡鍾乳等諸石,以玉槌水研,三日三夜,漂煉,務令極細。」從中可看出古人對藥物入葯的條件可謂是極其苛刻,加工之繁瑣世所罕見,但卻能最好的使藥效發揮出最大,這便是先輩的聰明之處。

為了傳承,小編手伸各界,遺憾的是並未給大家搜出《雷公炮炙論》的原文範本,不過卻為大家搜集到《雷公炮製補遺》版圖譜的孤本文件資料。作為歷史上第一部以炮製為題材的專門圖譜,《補遺雷公炮製便覽》展示了各種炮製方法,包括凈選(挑揀、凈洗等)、乾燥(風乾、晒乾、陰乾)、切制(切片、切段或鋸截)、粉碎(舂搗、研磨、碾碎、錘碎、過篩)、水制(洗、漂、泡、淘)、火制(炙、炒、煅、烘焙、烤)、水火共制(蒸、煮、熬膠),以及一些特殊方法如童便制、火煅取瀝、醋熏、制曲等;眾多的炮製器具也值得一看,有刀具(鍘刀、菜刀、尖刀等)、粉碎器(杵臼、研缽、鐵鎚、人力推動的雙輪碾盤等)、鋸、蒸鍋、炒鍋、鍛鍋、煉丹爐、各種爐灶、盛器(壇、罐、缸、瓶、竹籩、籮筐、桶、盆等)、蒸籠、蒸桶、葯秤、笊籬、晾葯架等等;下面我們來欣賞一下這本古書的彩繪原圖:

(大家能看出此圖炮製,使用出了多少種器材嗎?)

再來看看古人炮製大黃的手段,小編只能猜出有蒸、煅、切、洗、曬等!不知各位小夥伴們還能看出何種,還請大家不要藏技哦!

來來來,跟緊腳步,我們來看下一個君子之葯:茯苓!

此篇中,古人為我們詳細講解了加工方法:洗、去皮、搗爛等方法,同時還講述了炮製不得當的影響。而現代中,我們也很多都是依照古法來參照,盡量是保證藥效。

下面小編來為大家講一個真實的故事。

前兩年,我的一位朋友在老家藥店配了幾副中藥,吃了之後卻出現了急性腹瀉而住院。經檢查後,最後的黑手居然是處方中有制首烏。但是,為什麼制首烏會導致腹瀉呢?於是,他們將藥材送去葯檢所檢驗,發現這個制首烏並未制透,屬於不合格的炮製品。對此,我朋友還特意向我了解了這個藥物的炮製區別。

何首烏生品苦泄性平,有解毒、潤腸通便的作用,說的簡單點就是容易造成滑腸致瀉。因為何首烏主要含有蒽醌類衍生物,所含的結合型蒽醌衍生物能促進腸管蠕動,所以一般都是制過後才使用。但如果炮製加工不當,也會致瀉!

這是古人幾千年的智慧結晶!這其中不僅包含凈製藥材,還包含生、熟異用的精髓所在。炮製講究的是「生瀉熟補」,「生毒熟減」,「生升熟降」等,就像「生薑解半夏毒」,「大豆汁解附子、烏頭毒」等獨特的中醫藥精髓。

因此我們只有在繼承中不斷的發展,才能讓中藥符合醫生的用藥需求,不然可是會適得其反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漢古中醫 的精彩文章:

中醫論汗純乾貨建議收藏
接骨續筋——骨碎補

TAG:漢古中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