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神經腫瘤基因組學治療領軍人物 麻省總醫院BATCHELOR

神經腫瘤基因組學治療領軍人物 麻省總醫院BATCHELOR

神外前沿訊,第二屆中國腦膠質瘤學術大會暨中國醫師協會腦膠質瘤專業委員會第二屆年會將於 2018年3月16-3月17日在湖南長沙召開。(日程詳見[詳細日程]第二屆中國腦膠質瘤學術大會暨中國醫師協會腦膠質瘤專委會第二屆年會 | 3月16-17日 長沙)

?

站在國際前沿的權威醫生

作為哈佛大學麻省總醫院神經腫瘤主任,Tracy Todd Batchelor教授已經連續5年成為全美最佳醫生。

作為全美排名最佳醫院第一名的麻省總醫院(MGH),機構的宗旨就是充滿同情心地,為患者提供最安全的最好的健康服務,同時改進醫療技術和醫學教育,提高民眾的健康水平並,滿足病人及其家庭的需要。而Batchelor教授一直以來就是將 「以病人為中心」 這一句簡短而沉重的誓言,一個將病人和國際最尖端技術結合在一起,為患者帶來更好的治療手段和人文關懷的頂級專家。

Batchelor教授畢業於美國埃默里大學醫學院,臨床醫學博士(MD),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公共衛生碩士。他曾於Yale-New Haven醫院、麻省總醫院神經科(1996)和紀念斯隆凱特琳癌症中心神經腫瘤科擔任住院醫師,分別完成了神經病學和神經腫瘤學方面的培訓。1996年,Batchelor教授加入麻省總醫院,並於1996年至2006年期間擔任神經腫瘤學聯合培訓項目主任。自2001年以來,他一直擔任麻省總醫院癌症中心Stephen E.& Catherine Pappas神經腫瘤中心執行主任和神經腫瘤科主任,現擔任哈佛醫學院神經病學教授。目前,他也是美國精神和神經科委員會委員。

從成為專業醫師起,Batchelor教授始終堅持在臨床治療一線,從事原發性中樞神經系統腫瘤患者的管理,專註於膠質瘤和原發性中樞神經系統淋巴瘤的治療,並不斷思考腫瘤背後的分子病理機制和誘因,試圖為患者提供更多的治療選擇與手段,迄今已積累了近30年的豐富經驗。

到Batchelor教授目前為止,已經在國際期刊上發表了超過170篇專業論文,在全球神經腫瘤領域擁有極大的影響力。

成立PCNSL協作組並擔任主席

作為一名低調、專註而嚴謹的學者,Batchelor教授在過去的幾十年里,一直致力於尋找治療惡性腦瘤的新療法,並在建立原發性中樞神經系統大b細胞淋巴瘤(PCNSL)的診斷標準和治療方案方面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Batchelor教授牽頭組織建立了(International PCNSL Collaborative Group,IPCG),並親自擔任主席。如今,協作組已有來自20餘個國家的超過125名血液病學家、神經病學家、腫瘤學家成員。通過地區、國家、國際多級協作研究,Batchelor教授團隊為PCNSL制定了目前推薦的診療指南,且率先推行PCNSL初診患者診療指南和國際PCNSL協作組(IPCG)標準。Batchelor教授還親自領導了PCNSL的重要化療臨床試驗,為現行指南的制定和更新起到重要作用,這更加積極地推動了國際PCNSL的研究與合作。

引領全球神經腫瘤領域發展

「我們現在還是很迫切的希望得到一些新的治療方法。」在前期的會議採訪中,我們常能聽到Batchelor教授這樣說道。

雖然目前通過長期的臨床實踐,Batchelor教授已經是神經腫瘤領域頂尖的科學家,但他始終致力於主持並實踐更多、更新的研究設計。

Batchelor教授及團隊致力於不斷發現和加深對腫瘤背後的發生和轉移分子機理的認識,主攻惡性膠質瘤等原發性CNS腫瘤的新型靶向療法。由Batchelor博士主導的一項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受體絡氨酸激酶抑製劑研究,為相關臨床試驗和靶向藥物的開發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依據。

在原發惡性顱腦腫瘤新型治療方法的研究方面,他參與了膠質母細胞瘤亞分類的早期研究。他在膠質母細胞瘤中的研究注重於影像組學的發展及抗血管生成靶向藥物療效相關分子標記物的探索。所帶領的課題組採用了最為先進的MRI及PET顯像技術,還組織開展尋找開發替代性促血管生成的靶向分子,以增強和擴展抗VEGF療法的臨床反應。

Batchelor醫學博士在2011年的蒙特利爾神經腫瘤學會第十五屆年度科學會議上獲得成人臨床研究獎。該獎項是由神經腫瘤學會和國家腦腫瘤協會聯合發起的,旨在表彰提交給會議的最佳臨床研究摘要。他在會上介紹了一項國際隨機試驗的新型抗血管生成劑的結果,得到了與會者的普遍讚許。

關注基因組學指導下的治療與臨床研究

對於膠質瘤在腦瘤中,不僅僅是治療手段,患者的個體差異對於臨床治療的影響在近幾年中的作用逐漸凸顯。除卻我們MGMT啟動子這個經典的分子標記物,EGFR、IDH1/2和AKT等驅動基因變異的檢測也影響著患者的實質性臨床獲益。

就比如對於低級別膠質瘤。Batchelor教授認為,低級別膠質瘤預後是好是壞,首先還是要看分子標記物,對於IDH1突變,1p19q聯合缺失的患者,預後是比較長的。其次,再考慮治療手段的影響,毫無疑問,做到全切除的患者也能夠生存期更長。

對於某些亞型是可以獲得臨床獲益的,比如IDH1突變的患者,可能會從相關靶向藥物中獲益;還有比較罕見的BRAF突變,也可以從單個靶向藥物中獲益。但是更多的膠質瘤,可能需要的是不止一個的靶向藥物來進行治療。

Batchelor教授曾提及自己對於臨床研究的想法,「目前的困難是,我們在膠質瘤中發現了很多基因突變位點,但沒有很多的藥物被批准,因此我們在招募越來越多的患者參加各類的臨床試驗。」

TRACY T. BATCHELOR, MD, MPH

TRACY T. BATCHELOR, MD, MPH

哈佛大學麻省總醫院腦瘤中心行政董事

哈佛大學麻省總醫院神經腫瘤部主任

哈佛大學醫學院神經學教授

大會日程與報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腫瘤 的精彩文章:

腫瘤專家開出18條終身「防癌處方」,快轉給你愛的人!
胖著胖著就長腫瘤了……

TAG:腫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