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醫 > 中醫火神派的醫理

中醫火神派的醫理



一、歷史淵源


        附子系常用藥物之一。它作為藥用已有數千年的歷史,早在周代(公元前1066年~公元前256年)就已經用來治病,並指出附子是一種毒性植物葯。到了公元前220年《神農本草經》記載了附子的性能效用,並列為下品;繼該書之後,歷朝歷代的醫藥學家,對附子的名稱、產地、栽培、採集、炮製、成分、藥理、適應症、臨床應用以及毒性等諸多方面,均作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為我們後來者學習與應用,提供了正反兩方面借鑒。



關於附子來歷,曾有過一個美麗的傳說:傳說很久很久以前,附子是山中的一種野生植物,沒被人們發現它的價值。那時候乾元山一帶的人體質很差,生病的多,冬天又特別寒冷,到了冬天有不少人被凍死了。




    在金光洞修鍊的太乙真人很同情民間的疾苦,就提煉丹藥給窮人治病。可是生病的人多,煉的丹藥往往不夠用。太乙真人發現山裡長了一種野苗苗,根底長了一個圓果子,可以加工成一種烏黑髮亮的片子。太乙真人就把這種藥片叫做烏葯。人吃了這種葯能增強體力,冬天吃了又能起防寒的作用。太乙真人就把這種葯的加工方法教給了乾元山一帶的人。



    後來他又收了哪噸做徒弟,師徒倆又在原來加工烏葯的基礎上再創造新方法進行加工,加工出了一種藥效比烏葯更高的新葯來。人們誤以為太乙真人和哪噸是兩父子,便把這種新葯稱為「父子葯」。後來才知道他們是師徒關係,於是就把「父」字改為「附」字,稱這種葯為「附子」。




     四川江油栽種附子,始於宋代以前,歷史悠久,得天獨厚。由於因土壤氣候適宜種植,又有傳統栽培技術和獨特的加工工藝,所以江油特產的鹽附子和附片可謂是道地藥材。近年來,國內外雖有很多部分地區引種附子,但由於受地理條件限制、栽培技術和製作工藝各異等諸多方面因素的影響,故其質量、療效均較江油地道附子稍有遜色。由於其歷史悠久,乃為馳名中外的地道藥材。解放前,在江油附子市街的附片局,石牌面上有一副對聯寫得好:「裕國通商,回陽返本」。由此可見,附子主產於四川江油市(中壩),即道地藥材川附子的產地。這裡生產和加工附子,不僅歷史悠久,而且資源豐富,質量優良,療佳效高,馳名中外,故而日本醫藥界有人稱讚「中壩附子有起死回生之功」。




     附子雖說具有起死回生之效,卻有一定的毒性,特別是未經加工炮製的附子具有一定的毒性,但又是療效非常顯著的中藥之一。據《漢書》記載,霍光的夫人想讓自己的小女兒做皇后,卻無機會。正巧許皇后懷孕,身體不適,有一位平時與霍家關係密切的女醫生名叫淳于衍,曾入宮侍奉許皇后之病,淳于衍的丈夫又對霍夫人有所求,霍夫人於是心生一計,要淳于衍給皇后下毒。在霍夫人的威逼利誘下,淳于衍將毒藥附子搗碎,帶入長定宮。皇后生產後,淳于衍取出附子,摻到御醫為皇后開的丸藥之中,讓皇后服下,過了一會兒,皇后說:「我感到頭昏發悶,葯里莫非有毒藥?」淳于衍說:「沒有」。皇后更加煩悶難受,終於死去。



     由此可以看出,附子是一味具有生死兩方面作用的藥物,故此,近代著名醫家惲鐵憔曾說過:「附子為最有用亦最難用的藥物」。




     清末民初,由四川殺出一支「火神派」醫家,領軍人物就是鄭欽安。鄭欽安(1804~1901),名壽全,四川邛萊人,師從名醫劉沅(止唐),清道光(1821~1851)年間中葉懸壺於成都。其師劉沅非以善用附子為見長,鄭欽安「識用精微過其師」。其治療先以陰陽辨證,只要是陰證,無論何病,概投以附子、乾薑之類。效如桴鼓之應。鄭欽安因臨證善用姜、桂、附等大辛大熱之葯,量大而准,治癒不少群醫束手之大症、重症,時人頌為「鄭火神」,又稱「姜附先生」,譽及雲、貴、川數省,聲名冠於一時。有1例病案為證:



       清末光緒年間,成都府知府朱大人的夫人患吐血病,已經1年多,醫藥無效,成都府屬的16個州、縣,紛紛推薦當地名醫來為夫人治病。他們或認為夫人的病是血熱妄行,或認為是陰虛火旺,逼血外溢。結果愈治癒壞,日趨嚴重。經人推薦,請名醫鄭欽安來府診視。當日鄭欽安診治,見夫人面容蒼白,雖是夏至季節,床上還鋪著皮氈,蓋著絲棉大被,顯得十分怕冷。察舌質淡紅,苔白膩。診視完畢。鄭欽安處方:制附片四兩,炮乾薑四兩,炙甘草二兩。朱知府看到處方後,竟然瞠目結舌,此方乾薑附子都是大熱之葯,且量大超常,治此等吐血重症,焉有不驚之理。熟料,夫人服藥之後,自覺周身涼爽,胸口舒暢,吐血竟然止住,而且吃了兩小碗稀飯,病入坦途,由此而愈。朱知府為表謝意,特增鄭欽安金匾一塊,上書「醫宗仲景」四字。由此病案,我們可見鄭欽安火神派的特色,即「鄭火神」擅用溫熱葯為一爐火。鄭欽安曾自譽為「姜附先生」,世人稱為「鄭火神」。近代及近些年,人們稱鄭欽安為火神派領袖人物,即扶陽學派之創始人。




        二、近代習俗


    自鄭欽安之後,也就是20世紀20~30年代,從四川走出的名醫,不僅個個好用附子,甚至超常規劑量使用附子。如雲南省解放初期四大名醫之一的吳佩衡、上海祝味菊,人送雅號「

吳附子

」、「祝附子」。可見他們應用附子之一斑。




     吳附子

不僅擅用附子,而且驚世駭俗,在雲南昆明傳送著許多

吳附子

的傳奇故事,被世人傳送為佳話,特別是吳佩衡教授之後人,如其子吳生元教授、其嫡孫吳榮祖教授,都是以擅用附子而著稱,世人均稱之為「

吳附子

」,一門三代,薪火相傳,真可謂是火神派學術流派傳承之奇蹟,特別是其家族及其後人,現在已有20餘人從事中醫臨床工作,個個都是應用附子的高手,這在中醫藥歷史上也真是個絕無僅有之事。




    由川入滬的祝味菊——祝附子,在上海曾為當歸兒科名醫徐小圃的兒子治病,陳存仁在《銀元時代生活史》中記載頗詳。徐小圃的2個兒子俱死於熱病,小兒子又病發熱,幾至不救,時當夏季,患兒幾瀕於危,親友建議請祝先生會診一決。起初,徐先生以為,祝味菊人稱「祝附子」,治此患熱病小兒,必用溫熱葯,則無疑是抱薪救火,未同意。但患兒病癒危,奄奄一息,親友又竭力敦促,徐小圃雖未抱有希望,但也未再固執。果然不出所料,祝味菊診畢處方第一味主葯即為附子。徐先生看此認為患兒再無生望,便閉門入寢,以待不幸的消息傳來。祝味菊則親自煎藥,灌藥,觀察病情,一夜未閉目,至拂曉,患兒已大有好轉,徐小圃在家人敲門報信時,躍然而起,急問:「何時不行的?」即知情,始知並非如自己所料。後來患兒完全康復,徐小圃摘下了自己「兒科名醫」的招牌,登祝先生門執弟子之禮,祝先生又驚又敬,自是不允,只答應相互取長補短。由此,徐先生也由喜用清涼變為主溫熱而名著於世。足見附子拯危救逆,運用得當是少見的良藥。



      附子不僅藥用之功神奇,而食用者在四川及陝西等地也不少。如已故出生四川名醫何紹奇先生,曾在「紹奇談醫」中說過這樣一段話:「我作醫生後,曾數至大乘寺附近的附子廠考察,親見了附子加工的全過程。江油為附子之鄉,至今街上還設店賣附子,1包1kg,色如冰糖,謂是上品,用以饋贈親友。我小時侯身體弱,尿床,每到冬至,幾乎家家戶戶都用附子燉狗肉,這時,父親就帶我去他朋友家喝狗肉附子湯。在我印象里,附子和土豆的味道差不多,久煮之後,嚼著面面的,大概1碗4~5片,約1兩左右。一次,我在上海拜訪姜春華先生,他問我:你們四川人拿附子當菜吃,是真的嗎?我說我就吃過,姜老為之咋舌」。




      吳附子

、吳佩衡教授之嫡孫——吳榮祖老中醫曾說:「我們雲南有專吃附子、吃草烏的習慣,雲南某些餐館裡都賣草烏湯,吃了防風濕,防寒病。記得我剛畢業的時候,分到怒江邊工作。那裡在江邊做擺渡的工人們,由於氣溫很冷,他們有吃附子的習慣,把附子拿來放到火塘燒柴後的熱灰(又叫子母灰)裡面泡一泡,然後用米酒兌服,每晚睡前吃那麼一塊,用來防治筋骨疼痛,靠這種民間方法來維持他們的工作和生存質量」。




      據云南有這麼一種傳說,說吳佩衡教授每天都煮很大一鍋附子,來個好朋友首先賞一碗。吳榮祖解釋說:「沒有病吃一點葯也有好處。對於我們家族來說,每年特別是冬至節氣,我們都吃一點附子,對心臟、對腸胃、對關節都是有好處,所以說預防食療這些,中醫早有記載,確實是很有好處」。




       鄭欽安的親傳弟子盧鑄之及其家族,就有一個吃附子的習慣。這就是每逢大的節氣來臨的時候,都要煮四逆湯,不管男女老少只要來的人都喝上一碗。特別是在夏至和冬至二至的節令里,就喝四逆湯加羊肉,用很大的鍋,附片都是10斤、20斤,在大鍋里煮,不管你是本地來的,還中外地來的,先喝上一碗再說。特別是在盧鑄之老先生去世的1963年那一年,前來弔唁的人很多,他們家就用四逆湯煮羊肉來招待來弔唁的人,不管大人、小孩都能喝上一碗。這是因為盧氏家族一直提倡扶陽以治未病,人身體強壯,就不會得病。




      無獨有偶,陝西的杜敏則介紹說:「在陝西周至久煎後的附子卻當食品來用,無論大人小孩都拿著碗當飯吃。當地歷來就有食服附子的習慣。其所用附子是當地農家自己種植的生附子,洗凈與甘草同煮1~3天不等,使其湯液保持微開。這種久煎後的附子用來食用,吃附子肉而喝附子湯,劑量之大,老人小孩都無所顧忌」。




     在臨床上雖有大劑量應用附子的報道,卻很少有人知道在陝西省周至縣,當地人竟把這大毒的附子如同紅薯、土豆般大量食用。陝西省是附子的產地之一,而周至縣盛產附子。當地人稱附子為「烏葯」。每年秋冬季節,附子收後,很多人便日食附子碗余(約200~400g),連食數月至來年開春。業內人士薛盟舉周至縣人,自幼隨俗,喜食附子,每食也以斤計。至於該縣人從何時開始食用附子,已無從考證,據一些老人說,他們小時候就這樣吃過。為何要吃附子,當地老人們的說法是:「烏葯」是一味中藥,常吃可以令人身體強壯,不畏寒冷,不生疾病;如能連續吃過百日,身上連個虱子都不生。故人多喜食之,以致該縣產生了一種當地獨有的小吃生意,即將附子煮好後沿街叫賣,並美其名叫「甜烏葯」,生意甚好。買食者多是婦女和老人。所謂「甜烏葯」,未食過之人初嘗之,實在苦不堪食,剛一入口,便難忍其苦,隨即吐出。但隔日再食,數日後就不覺苦,半月過後便覺其香甜可口,一日不食則數思之。附子有毒,當地人也都知道,但為何如此大量久食而不會中毒?究其原因,全在其加工過程:當地一般於10月前後挖取成熟附子,棄烏頭(當地稱為「烏葯母枝」),去鬚根,洗凈晾乾,置於陰涼乾燥處儲存。待立冬後天氣漸冷,再拿出煮食。具體煮法為:晚飯後約21時,先將一大鍋水燒開後,再向沸水中倒入乾淨的附子,水約沒附子20 cm,然後加入甘草(甘草與附子的比例約1/10)。煮約2小時後,向灶中加入幾根大柴,讓其慢慢燃燒(約能燃燒2小時),整個煎煮過程中不能再向鍋中加入生水。次日早晨再食煮好的附子。煮好的附子皮色棕黑,湯呈黑色,咬開後附子為淺黃褐色。吃法如同吃湯圓般,連湯帶附子一同吃下。由於知道附子若煮不好,吃了會中毒,故每次煮好待食之前,老人們便先嘗。1小時後無事,晚輩們始可大膽食之。也有過在嘗附子後中毒死亡的老人,但薛盟舉僅發現周圍多年來僅發生過1例。每次煮附子的量大約在10 kg以上,以後吃時隨量加熱就行。煮好的附子小心儲存,當地人不分老幼,多把其當作早餐,連日食用。成人每食約250g。




        陝西周至是附子的產區之一,這裡的附子大都被炮製後運往各地葯市出售。如此可以看出,久煎是其大劑量應用附子的可靠保證。


中醫火神派醫理的思考


        一、李可老中醫曾與在下有一面之緣.先生曾經一句話改變了我從醫的觀點。

我問:「李老,您從醫多年,陽虛與陰虛之證各佔多少?」

李可:「我從未見過一個真正的陰虛患者。」

從此,我開始應用附子,從此,我的療效大副地提高。感謝李老,所謂一句話,而誨人一輩子,非常地感激。李老的醫案,我是認真地鑽研的。不是學習,是刻苦地研究。李老往往在不經意間的一句話,靈活掌握後,就可以觸類旁通而可能救人性命。「從李可身上能見到真正的中醫的脊樑。」鄧鐵濤語。此語不假




       二、大家對於用附子見仁見智.其實本質在於陰和陽。這已經入了仲景的門徑。可喜。對於是否該有附子,我想是有嚴格的指征的。畢竟這是毒藥,用的不好, 6克也可中毒。用的對證,80克生附子可以治癒大病。我正在用這個方法治療腦幹腦炎,效果奇佳。而且,我也實在不清楚,如果沒有附子,還有什麼葯可以讓四肢萎縮的肌肉恢復過來。




因此,說句實話,用附子,是因為它有適應證。並非為了逞強作勢。該用而不用,還算是蒼生的醫生嗎?




三、余喜歡用附子治病,療效非常神奇。


       以前,用量不敢大,只在十數克範圍內。後來讀了《思考中醫》,我細細地思量劉博士的觀點,覺得陽氣非常重要。當今醫生多喜歡用滋陰葯,效果不明顯,且傷陽。且更有西醫,拚命用抗生素,更是創傷人體陽氣。觀察病人,每多見臉色灰暗不華,眼周灰暗之徵,且脈多見沉細。此皆是陽虛也。治療雜證,包括痛證,痹症、內科怪病等,臨床我喜歡應用四逆湯以及當歸四逆湯。且制附片一般從25克開始應用,多者至125克(回陽),或至90克,少者也經常在45克,35克範圍。取得了非常不錯的效果。這樣的醫案好多,有時間我慢慢地發在網上,請大家鑒賞。月前經病友介紹來我門診一病患,女,60歲余,右腿膝關節以下至腳趾皆紅腫熱痛,摸上去發熱,病人自述熱痛不止,已經一年余,百般求治,不得其效。西醫診為血小板減少性紫癜。診其脈沉細,右尺尤甚。舌淡。觀其面色,環唇一周皆蒼白,與其面色不相配。余即診為腎陽虛。以四逆湯合當歸四逆湯原方。其中附片25 克,乾薑35克,炙甘草45克,當歸30克,桂枝30克,白芍30克,大棗12克,細辛15克,通草15克。一劑後即癥狀大減,紅腫熱痛均減。三劑後,紅腫處自膝下退至小腿一半的位置。且從腳趾向上皮膚紅腫開始上退至踝關節處。

方再服數劑後,癥狀未見明顯改善。觀察小腿處有一巴掌大的硬核,皮膚觸覺非常硬。脈仍沉細。環唇蒼白色不褪。知陽虛未改。當繼續補陽。上方加制附片為 35克,乾薑45克,灸甘草55克,繼服。癥狀繼減,再加為制附片45克,乾薑55克,炙甘草60克。服數劑,皮膚紅腫繼褪。服數劑後,病人即自述腿特別輕鬆,走路飛快,女兒幾乎跟不上,且上下樓梯輕鬆異常。註:制附片先煎30分鐘,再合諸葯再煎90分鐘。我用附子皆同此。此症我先是思考了前醫的處方。首診病人沒有帶來他醫的處方,但根據病狀,病人一年治療沒有效果,我猜想到,他醫肯定是用了大量的清熱解毒之劑。因為病人表現為明顯的紅腫熱痛。時醫多從熱毒考慮。此為一。其二,病人脈沉細,右尺特別沉。典型的陽虛之脈。且環唇區乃腎區,其色蒼白,腎陽虛可知。其三,服補陽葯有效後,再服癥狀不減。此時,我曾細細思考,是否補陽已足。但觀其脈,其環唇色澤,知病情仍為陽虛,於是加足四逆湯用量,以恢復病人的真陽。至今,病人病情穩定,逐漸好轉。目前病人尚在治療中。




      請大家討論。關於用附子的指征,我總結了一些,不一定完整。下次發上來。感謝各位的支持. 最近在國外呆過一段時間,剛回來.關於用附子補陽的問題,我想還是要再補充一點東西。也算是個人的觀點,請大家臨床謹慎,慢慢地自己體會。千萬不可莽撞圖快,以免傷人。




      1、當前之病證,以陽虛者為多見。原因有多個方面,其中濫用抗生素,激素,過於興奮運動社會交往以及生冷食物冷飲等,均傷真陽。而且,表現多為陽虛之證。脈有力無力是陽虛與否的關鍵。有力,多不是陽虛,無力多為氣,陽之虛,臨證可以細辨。臨床上,我用附子配人蔘,黃芪,党參是非常多見的。




      2、用附子之類葯是要有適應證的。不可見病就用。需要認真辨證。陽虛的指征很多。上面我提到一些。另外,我有個法門,對於是不是陽虛的患者,如果不明確,可以先試用他法,如果有效,就不必補陽。如果無效,甚至加重,往往是真陽不足。這時,可以試用一下補陽之品。且劑量宜小,宜輕,宜久煎。一般我的用法是,先煎附子等先煎之品,如磁石,生龍骨、生牡蠣、生海蛤殼等半個小時,然後,加其他葯再煎一個半小時。




      3、生附子盡量不用。我用生附子最大量是70克,治療一例腦幹腦炎引起的全身肌肉萎縮,效果明顯,且也進愈。但那是劇毒之物,萬萬不可輕易嘗試。以後,我把這個病例前前後後完整地發上來,請大家欣賞。




      4、細辛有沒有毒。我覺得可以這樣來理解。量如果太大,往往有口麻,這也算是中毒。但以口麻或舌麻為度。不可過量。細辛一般可以用到30克,不會有什麼意外。而且,一定是煎劑。聽聞劉力紅博士的觀點:細辛根本沒有毒。大家自己不妨多嘗嘗如何。




    5、一般補陽葯一服,效果是非常明顯的。如果重用了補陽葯而且沒有效果。或是量不夠重,這就需要經驗了,再就是服錯了葯。這也需要詳細地審證。千萬不可輕易停葯,或者換藥。一般有時真的需要重用補陽之品。一直到300克制附子,都有可能的。




    6、補陽葯的口味問題。這個問題非常有意思。我曾經治過一例下肢關節炎的女性患者。就是四逆湯加當歸四逆湯加減。初服藥時,她效果非常明顯。腿痛消失,而且,以前初診時沒有說的癥狀,如經常掉頭髮,臉色不紅潤等,都大大地改觀了。而且,突然有一天,她來跟我說,大夫,今天開始,怎麼同樣的方子,味道完全不同了呀。根本咽不下。我笑著說,行了,病已經好了。停葯就是了。以後,她帶來好多病人,她自己已經不用再服藥了。看大家如何理解這個問題。




     7、我曾經在南京中醫藥大學讀書,聽一位老中醫講過關於如何補陰和補陽的問題。他說,如果不輕易決定是陽虛或者陰虛時,千萬不可貿然補陽,恐傷真陰而後果加重。可先試用滋陰之品,徐徐觀察。那時我奉之為經旨,時時遵行。久則發現,不全如此。江南溫病派往往視附子為劇毒,其觀點有偏,誤人不少。我的觀點是,基本上可以先試試補陽葯。當然少量,只開一天,或者兩天的量。看看效果,再決定。或者,把補陽葯中加生地,熟地之屬,也屬權宜之計。當然,這隻限於辨證不清的情況。




      8、勸君多讀傷寒書。少看或者不看溫病學派的任何觀點。因為這會極大地影響你臨床用藥的效果。我的觀點,溫病學派關於滋陰一說,基本上成了現在人們保健的安慰劑。其實,效果如何,大家也知道的。但關於用大量石膏的觀點,還有急下存陰的觀點,則非常之高明。特別是急下存陰,對於治療中風急性期,非常之有效。往往用一次,第二天舌苔就能恢復不少。這裡不作討論。




     9、關於常服補陽葯作為保健品的問題。我認為基本上可以接受。對於素體陽氣不足,或者,因病陽虛,或者,久耗真陽之體,均可以小劑量四逆湯常服。即可保健,又可治療,還可長壽。量以小為好。而且,要注意很多日常生活禁忌。下次,專文上傳。請大家稍等。




    以上僅是個人觀點。至於臨床要不要用附子,我覺得,大家有勇氣的話,先自己買來半斤制附片,自己的嘗嘗鮮的為好。這樣臨床最有說服力。要是口麻,舌麻,上肢麻,全身麻的話,輕則服一兩勺蜂蜜即可。重則速速求治為好。




      四、樓上扶搖子的這段話非常精彩:腎中為龍雷之火,火壯則不易起而易息,所以吃上火的東西也不上火。觀世人聽患者說吃點上火的東西,就長口瘡,便斷為火熱,不知多有陽虛之人。這也正是我治療口腔、咽喉、頭面炎症常發不止的觀點。而且,就用四逆湯加味,效果非常神奇。這次在奧地利見過一位病人,13歲,一個很漂亮的女孩兒。她經常有口腔內腮腺的炎症,苦惱不已。聽西醫的話,就切除了腮腺。兩周後即出現耳鳴,腰膝痛。至今已經大半年。西醫之切除器官之笨法,害人不少。這樣的事情,相信在國內也多見。而早服補陽葯也不至於誤事至此。




    五、醫者佛,你好,看了你的論證很感動!我患者性別:男,28


     ●詳細病情及諮詢目的:臉色黃白,站立時間長會腰疼。冬天手腳冰涼.雙膝怕冷,感覺有冷從雙膝蓋進入,很快小肚疼,多要拉稀.此癥狀在早上表現尤其明顯。下肢就是熱天也不敢怎麼對著風扇吹.舌面黃白,有過敏性鼻炎,腳氣,夜尿多,脈沉細,血壓低壓偏低(只有76mm),經常感覺乏困,不時有四肢局部發酸發困,偶爾手心發熱.時常覺得眼睛看東西不舒服,好像眼上蒙有一層灰土;後腦勺也時常覺得像缺氧一樣,此時深呼吸才好受或睡覺休息一會。以前(半年前)有時手淫,現在停了,但有時夢遺,好象射精也來的快.前有陣子服用六味地黃丸,但查資料覺得自己像腎陽虛,所以不敢繼續吃.




    ●國慶前去看中醫開了杞菊地黃丸和八寶瑞生丸兩味中成藥。杞菊地黃丸的說明書注意事項里說:脾胃虛寒,大便稀溏者慎用。但我還是吃了十天,沒感覺好些,反而早上又拉稀了。現在又讓我吃杞菊地黃丸和金匱地黃丸。




   ● 請問:我這是腎陽虛,還是陰陽兩同時虛?我該怎麼用藥?你說的附子對我有用沒?對校醫我不放心。




    醫者佛答:你這是典型的腎陽虛證。可以用附子之類。我可以處個方子給你。但一定要久煮,必有效果。制附片30克,先煎半小時,乾薑40克,炙甘草50克,麻黃15克,桂枝30克,當歸30克,細辛25克,白朮60克,砂仁30克,打碎。上方附子先煎後,加余葯,再煎一個半小時。早晚各服一碗,飯後服。如覺舌麻,就加一小勺蜂蜜。或者,加蜂蜜同煮亦可。此方入口以舒服為度,如太苦而難以下咽,可不服。這個方子吃三天,把癥狀變化回復在這兒,我可再幫你調方。




     六、細辛通陽之能,可以徹表入里,上下通行,非附子可比.也非肉桂之類補陽葯可比

李可曾幫我的朋友開過一付葯,細辛用量是35克.而且,他說,少了無效

世間有醫,唯恐病人中毒,故用藥絕對求穩求平。不知病之為病,皆陰陽五行之理。觀仲景用藥,動則生附子兩枚,可知治病用藥,關鍵在於證。用是葯,是因為有是證。有是證而不敢用是葯,不是愚醫也是庸醫。




   七、我用附子是有嚴格的指征的,這裡可以簡單地說一下。脈微細,但欲寐。這是典型的少陰證的表現。那是一定要用附子的。而且,可能要重用。不重用不能取得明顯的效果。但起步可以用25,30克,然後,根據病人的反應逐漸加大用量。一般對於重症患者,可以用到上百克。病人越服越精神。另外,還有四肢發涼,或冰冷,或大汗出,動則汗出。或乏力。或精神不振。或畏寒畏風。或面色蒼白,或環口唇蒼白,或下焦包括下肢無力,發冷,或頭頂畏風明顯,寒痹等等。皆是附子的適應證,且可重用。我這兒還有一些典型的病例,找個機會,發上來請大家提意見。




   臨床上,我用附子近乎100%,也就是說,大多數病人我都用上了附子。且效果明顯。大概陽虛是當前亞健康狀態的主證吧。




    八、我自己就嘗試過吃熟附子,用量從10克逐漸增加到100克。在45克以下,吃完會覺得全身發熱,此乃小劑量附子溫陽,但尚不能固陽之故。至45克以上,則反而不覺熱了。到目前我每天用熟附子90克,已連服20餘劑,以前的頸椎病,腰腿痛,慢性胃炎等癥狀明顯好轉,精神爽利。甚至吃熱氣的食物都不上火了。此乃切身體會,決無虛言。




    九、大家風範不敢當,不是客氣,是心中知道自己的不足還很多。而且,我也正在努力。是天天讀書不倦。不敢稍怠。我在南寧工作。對於陰虛之用附子,我的經驗,一定要配合熟地,30克就可以了。這樣有兩大好處。一則助陽不傷陰,二則以附子之陽,氣化熟地之陰,使陰為機體所用。從而真正實現補陰的目的。其他配合,如配麥冬,配生地、配白芍等,都可以隨證而為。但要以補陽葯為主,滋陰葯為輔。具體比例如何。可以根據病情來定。如果沒有特別的證候可以判斷,我個人認為,陽葯六分,陰葯四分,是滋陰最佳配伍。陽葯稍重,既可氣化陰精,又可運轉陰液循行經絡臟腑。




     十、請問醫者佛,我用四逆湯合薑桂湯治過敏性鼻炎的劑量該用多少,四逆湯有乾薑還要生薑嗎?呵呵。這樣的問題,就問法而言,就沒有辦法辨證。生薑以溫中,散表,止嘔,化濕為主。而乾薑則以溫中祛寒為主。具體應當根據病情定葯。至於劑量,雖然古人有治上焦如羽的觀點。但這是溫病家的學說。其中還有一個辨證的問題。也就是說,如果鼻炎為非常典型的上焦陽虛證,用藥就不必如羽了。當重就重。




     具體的劑量。至少,薑桂可以30克/味吧,可以參考仲景的真實用量,這一點李可曾經有過詳細的經驗,可以找來學習一下。四逆則有變化,按照劉力紅的觀點,當重用甘草。他主張以土製火,頗合於臨床。這一點我也經常用。按這個觀點,我一般起手用附子30克,甘草30克,以後,隨證增加。(大部分時候二診三診後,都要增加附子量,我認為我的起手用量是很低的。僅僅是探測一下病情以及病人的反應,也便於病人如果不再回診,給病人一個安全量。呵呵。這個量是不是有人認為太大了。)另外,看看雲南吳佩衡的醫案。他的觀點就不同。附子可以300克,而甘草僅十數克或者更少。我認為這是一個對附子的認識觀點的問題。附子少用助火,多用扶陽,重用回陽。少用時,配甘草有意義,多用,重用時,甘草作用就成了甘以潤之,兼顧中焦的作用。




     再者,仲景也並不是用附子時重用甘草。試看真武湯。甚至沒有甘草!臨床上我治療水腫之類的陽不氣化證,多起手用附子60-90克,當然根據舌脈變化而選擇用量,但不管如何,我的用量很大。效果是病人的水腫減輕很快。方中還有一味葯非常關鍵,就是生薑。這味葯一定要重用。多少克合適?至少30克,或者60至 90克,三片生薑在這個方子里是騙人的東西。不用到這個量,就沒有好的效果。雖然你重用了附子,也必要要把生薑的量保證了。附子的用量,很有學問。我還沒有完全參透這個量,也在努力中。少時我用過12克附子,多時,目前我在用生附子120克,制附子我也用到了300克。效果如何呢?神奇!!!但把握這個量是不容易的,一定要從你認為的安全量開始。不要過分追求效果而呈能!!!為醫者,可不慎之。。。。。




     十一、問:是不是每個病人都有使用附子的適用征?請問李可見過多少病人?你見過多少病人?天下的病人都可以用附子?我的臨床很少,但尚不至於如此偏頗!




     答:天下的病人很多,如何治療是各有各的方法,也都能取效。試問,你非常了解附子的用法,你也有用附子的經驗,而且,你取得了不錯的效果。然後聽別人講,附子大毒,會致溫燥。故而另學新法,算不算邯鄲學步?每個人都有其不同的學術思想,為什麼?是不是一定只有一個是對的,其餘的全錯?!!!我想,對於中醫,稍有頭腦的人都會有自己的思考,有自己的經驗。這些經驗多是從自己的病人治療實踐中獲得的。你看的病人與別人看的病人不同,大家都在思考,得出的經驗可能不同。也可能相同。這就是對中醫的發展。難道一定要大家都是百病皆治的,技術萬能的,百分之百不失偏頗的中醫嗎?中醫很有意思,為什麼?我想就是因為它的理論與實踐的不相同性。因此而導致了歷史上中醫的百花齊放的局面。再說,用附子是不是一定不用滋陰。我想大多數中醫師不致於這麼膠柱吧。該用附子,就用。偏有陰虛了,當用滋陰中藥,為什麼不用上?病有六經,附子偏於三陰。誰天天只看三陰病?外感風熱,難道也一定要用上附子來逞能嗎?我想沒有人這麼無知。




     十二、當世用附子的少了,但網上用附子的多了,這是件值得慶賀的事情。理由有四:




1、受近兩三百年溫病學的影響,大家治病都在滋陰上作文章,六味地黃湯成了萬能的安慰劑,誤人太多,不可不知。溫病學的東西,最不能治大病。大家看看,為什麼溫病家的醫案里有那麼多的曲折,看上去驚心動魄,是不是真的一定要這樣?我認為,那是誤人的治法。當然,我也承認溫病學的兩大貢獻:急下存陰和重用

膏。有這樣的膽識的中醫在溫病家裡頭少之又少,多是些只顧滋陰,不問辨證,治不死也治不好病的角色。




2、世上的醫生都想治好病人的病,但就是因為附子有毒,明知可用而不敢用。這是什麼醫生?要這樣的醫生何用?仲景可以用生附子兩枚,是多少克?70多克吧。我現在用到了生附子110克。為什麼?病人需要,效果明顯呀。




3、為什麼我倡導用附子,因為有這樣的證。什麼證?陽虛。看看周圍的人,哪個不是陽的功能釋放過度。我認為人是體陰用陽的,陽用太過,則會出現一些癥狀。什麼癥狀呢?就是亞健康狀態的大部分癥狀。另外,抗菌素的濫用也導致陽用太過,還有激素的大量使用,也耗傷了不少真陽。也許你說,我不吃激素,我不用抗生素。好,你吃雞,吃牛肉吧。多數是工廠生產出來的,這些肉是用什麼長大的?激素、抗生素!!!




4、我治過一些病,以前不會用附子,效果在五成,不算滿意。後來,思考了陽的功用:「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障。」明白了陽氣才是我們生命存在的唯一原動力。沒有太陽,地球上的生命也就結束了。沒有了真陽,我們人也一樣不能生存。因此,選擇了附子。臨床用久了,發現效果上來了,特別是治療一些頑固性疾病,效果非常地明顯。你讓我放棄附子,那,我實在不知道我再如何把效果提上去。還有一條,也算是理由吧。

當世的附子,是家種的,不是野生的。其功效要小於仲景時代的附子。另外,附子的泡製過程,又煮又蒸,隨著毒性的減少,功效也肯定丟掉了不少,這樣的附子,為什麼不敢用?怕什麼?因此,一句話,附子是好葯,知而不用,就是庸醫!!!




    從來沒有用過附子的人,最好不要在這裡說什麼。先回家試試給自己服上30克看看。前面我貼了用附子的適應證,感覺不全面,下次我細細地整理好,請大家參考。




    呵呵。一句話,引來大家如此關注。




    其實,我的本意是想引導改變一下中醫的主流。這種主流目前看來影響了中醫的前途。就是溫病學近兩百多年的泛濫,大大地影響了中醫的發展。什麼病都要滋陰,什麼病都用六味地黃加減,溫陽葯絕對不敢用。。。。。。這些都不是真正的中醫。中醫走了偏路了。如果您認為我這樣做是不是有溫燥之弊端。我認為也不見得。理由如下:


1。附子溫,並不燥,不傷陰。且附子可溫陽,陽能化氣,氣化則水濕自能通行全身。陰虛之證,附子可化水而潤之。




2。目前不少病症,確是多為陽虛。抗菌素影響了臟腑功能,激素過分開發了真陽,表現上,或者說短時間內是治了病,但持久來說,耗傷陽氣是本。




3。臨床說明問題。我可以舉出一大堆的病例來,從脊髓炎,腦幹腦炎到各種關節炎、到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到脫髮,到腎炎,再到小兒腦癱,到亞健康等,多是陽虛。重用補陽之附子的確解決了病人的痛苦。醫生不就是幫助病人治病嗎?有機會,我發個我臨床用附子的典型病例(容易誤診為陽盛)上來。無謂的爭論是沒有意義的。但道理要說明白。




1。陰虛之人,用附子,千萬不可忘記用滋陰葯。


      還是上面那個道理。附子是溫陽化氣的,氣化則水濕乃可行。但你必需給附子水濕。滋陰葯當的這上這個角色。附子有濕可化,則濕邪自運而陰虛可復。如果沒有滋陰葯,附子溫陽氣化功能增加,只能耗傷真陰。那是真的傷了陰了。這點不可不知。配什麼?象熟地,生地,白芍,麥冬等都是。




2。另外,磁石等雖然不是滋陰的,但可以潛陽入陰。這可以制約浮陽。這個道理也要是要知道的。其實就是防止附子產生了過多的上升的陽氣。陽升易擾心神,致失眠,煩躁,神誌異常。一定要預防。




從這個道理上講,就象是針灸百會穴。我在臨床上一定要配合足三里,或者崑崙。為什麼?就是引亢陽下降入陰,這樣可以讓陰和陽在上與下的層面上形成平衡狀態。我想這樣講,是不是對於用附子滋陰更清楚了一些。是不是可以避免一切不必要的爭論。但如果是學術上有問題,我倒是希望一定要爭論一下。爭論讓我們提高。感謝執不同觀點的各位






這種茶調理脾腎濕寒長痘手腳涼痛經有奇效




解結湯調理甲狀腺結節、淋巴結節和脂肪瘤


參巧巧人蔘面膜 - 給女人最好的面子


========== END ==========


溫馨提示:

本平台分享健康圖文信息,僅供大家參考學習,不作為醫療診斷依據。如有需要,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版權聲明:文章源於網路,如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找不到好中醫?不如自己學中醫!


本號菜單中, 有完整的入門系列, 視頻系列. 歡迎大家學習.


學習古中醫, 傷寒論經方傳承


對經方有興趣者, 可加QQ群577262550


厚德載物!草木金石僅除身病,正己培德方祛心魔!


祈願:天下和順,日月清明;風雨以時,災厲不起;國豐民安,兵戈無用;崇德興仁,務修禮讓;國無盜賊,無有怨枉;強不凌弱,各得其所;人無病厄,富貴康寧;長壽好德,善始善終.


點擊【底部廣告】支持下小編吧,您的每次點擊都是我前進的動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岐伯有道 的精彩文章:

不懂方言,怎懂《傷寒》?
如何理解陰陽消長???

TAG:岐伯有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