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醫 > 清代名醫王清任與補陽還五湯的故事(中風名方)

清代名醫王清任與補陽還五湯的故事(中風名方)


王清任,清代醫學家(1768-1831年)。字勛臣,直隸玉田(今屬河北)人。嘗謂「著書不明臟腑,豈非痴人說夢;治病不明臟腑,何異盲子夜行」,故精心觀察人體之構造,並繪製圖形,糾正前人錯誤,寫成《醫林改錯》。補陽還五湯由黃芪、當歸、赤芍、地龍、川芎、桃仁、紅花組成,具有補氣、活血、通絡等作用,是王清任治療中風後半身不遂的著名方劑,有關該方劑的由來,還流傳著一個有趣的傳說。



相傳,清代嘉慶年間,清朝軍機大臣盧蔭溥中風後半身不遂、口角流涎、語言不利、小便失禁,經皇上派來的太醫久治無效。這時,有人推薦在北京菜市口一帶懸壺的王清任。




王清任應允前往探究,經望聞問切四診合參之後,胸有成竹地準備紙墨,鋪紙下方。這時,盧蔭溥結結巴巴地問:「依你之見,以前服用的藥方是否恰當?」王清任邊看太醫的藥方邊說:「當歸通經活絡、赤芍和川芎利血活血,紅花和桃仁活血祛瘀,地龍化瘀通絡,的確是劑活血通絡方劑。」家人又問:「服了這些葯,卻沒有什麼效果,原因又何在呢?」王清任不慌不忙地回答:「因這方劑缺君葯,方無主葯何談見效,因為人體五臟功能賴氣血運行。氣為陽,血為陰,陰陽調和則人體正常無病。病者屬中風之後遺症,多因氣虛,無力推動血液運行,氣滯血瘀所致。該方缺一味黃芪,故缺乏補陽之動力葯,如果重用黃芪,氣行則血行,人體方可復元。」




一習話,盧蔭溥及家人聽後連稱高明。於是,果斷遵王清任改方,加用黃芪,量重,三劑之後,症見好轉。服藥半個月後,便可下床移步,又通過王清任開方調理。外加功能鍛煉,頑疾逐漸趨於康復。




事後,胡太醫對王清任醫術精深倆服得五體投地,特地登門求教:「請問你擬的方劑名稱?」王清任答:「人體陽氣有十成,左右各五成。凡一側偏廢,則已喪失五成之陽。本方意在補還五成之陽,故取名『補陽還五湯』」。胡太醫無言以對,甚感學識過淺,羞愧無顏。




王清任生於乾隆三十三年,曾為武癢生,納粟得千總銜,性磊落,精歧黃術。約20歲開始行醫,曾遊歷灤州、奉天等地,後寓北京,他的醫療技術「名噪京師」。王氏治學嚴謹樸實,著《醫林改錯》之卷,對我國的臨床醫學和解剖學頗有貢獻,特別是他的活血逐瘀法則,多為後世醫家所崇。




王清任善用黃芪,在所制的補氣方中,黃芪的應用次數較多、用量亦重。補氣方的配伍原則,多用活血葯配伍,補陽還五湯是其代表方劑,多為後世醫家所沿用,成為治療中風後遺症之經典名方。直到今天,補陽還五湯仍為治療中風癱瘓不可多得的有效良方,被國內外醫學界予以高度評價。




陳大爺因為出現左側上下肢癱瘓,不能起立,被送往醫院治療。檢查後發現他不僅左上下肢不能活動,而且口角向右歪斜,語言對答不太流利,舌體也歪斜,血壓高達170/110毫米汞柱。是典型的中風偏癱(中醫稱為中經絡)。



醫生給他用了一個古方加減治療,每日1劑,分3次溫服,並配以體針治療。吃了12劑後,陳大爺的舌體不歪了,左上肢可抬舉過頭,手雖然無力,但卻能握持物體,下肢可在攙扶下行走,血壓降為140/90毫米汞柱。




又繼續服用10劑後,他的左上下肢又能運動自如,甚至可以自理生活。陳大爺愈後,逢人就說這古方好。這位醫生開給陳大爺的古方就是——


    


補陽還五湯出自清代著名醫家王清任著的《醫林改錯》一書。其歌訣是「補陽還五赤芍芎,歸尾通經佐地龍,四兩黃芪為主葯,血中淤滯用桃紅」。



經典




補陽還五湯




方葯:

生黃芪120克,當歸尾6克,赤芍4.5克,地龍(去土)3克,川芎3克,桃仁3克,紅花3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劑,分2次服用。 


功效:

補氣,活血,通絡。   


主治:

中風後遺症。正氣虧虛,脈絡淤阻,筋脈肌肉失養,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語言蹇澀,口角流涎,大便乾燥,小便頻數,遺尿不禁,舌苔白,脈緩。    





補陽還五湯是古今治療缺血性中風及腦血管病後遺症的常用方。它之所以能成為治療中風半身不遂的名方,除了臨床療效較好以外,還因其制方理論獨到。




在清代王清任之前,古人對中風半身不遂多以風、火、痰、濕論之,而王清任認為虧損元氣是半身不遂的本源,要治半身不遂必須補氣活血通絡。由此,豐富了中醫對中風理論的認識,確定了其對中風治療的思路和方劑。此方的組成,不僅反映了王清任的這種思想,也很符合中醫理論。


    


中醫認為,「氣為血帥」,即氣能生血、行血、攝血之意; 「血為氣母」,即血能載氣。故氣與血密不可分。方中氣葯與血葯主次分明:

黃芪

補氣葯,是主葯,其用量數倍於其他諸葯;而赤芍、川芎、當歸尾、地龍、桃紅為活血化淤通絡葯,與黃芪相輔相成,共顯補氣、活血、通絡之功。


    


現代藥理學也證實,此方確有改善微循環,擴張腦血管,增加腦血流量,強心,降壓,抑制血小板聚集以及抗炎、增強免疫的作用。因此,對於中風病人,通過改善微循環,增加腦血流量就能有效治療其後遺症。

    


根據補陽還五湯的作用原理,以及現代藥理研究成果,目前臨床上用補陽還五湯加減,配合西藥或針灸等療法治療腦血管病、缺血性中風、顱內手術後遺症、顱腦外傷後遺症、冠心病、心絞痛、血管性頭痛、高血壓性肢麻、跛行、萎縮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慢性腎炎、糖尿病、下肢靜脈曲張、早期閉塞性動脈硬化、類風濕性關節炎、坐骨神經痛、小兒麻痹症及突發性耳聾等病症。而黃芪的用量,專家主張從小量開始,一般是30~60克,然後再逐漸加大劑量。


    


不過,補陽還五湯主要還是用於治療缺血性中風和腦血管意外的後遺症、小兒麻痹後遺症,以及其他原因引起的半身癱瘓、截癱。如果初得半身不遂的人,服用本方可酌情加防風3克,服四五劑後去防風;如已病三兩個月,在用補陽還五湯之前,曾用寒涼藥物過多,則需在本方上加附子12~15克;如用散風葯過多,需加党參12~15克。如果與西藥、針灸等療法配合應用,療效會更好。並且,治癒後還應該堅持服藥,以免複發。中風正氣未虛或陰虛陽亢,風、火、痰、濕等余邪未盡者,應忌用。


    


本方對癱瘓過久,病情嚴重的人,雖然不能治癒,但可防止病情加重

正如王清任在《醫林改錯》中說:「此法雖良善之方,然病久氣大虧,肩膀脫落二三指縫,胳膊曲而扳不直,腳弧拐骨向外倒,啞不能言一字,皆不能愈之症,雖不能愈,常服可保病不加重。」










來源出處:

本文摘自

《家庭醫藥》2005年 

第1期 








九蒸九曬芝麻丸=補腎+烏髮+延年益壽小仙丹



排濕湯:濕氣剋星,原來這麼多病和濕氣有關


紅參氣血湯:補血天下第一方(補氣血不上火)



========== END ==========


溫馨提示:

本平台分享健康圖文信息,僅供大家參考學習,不作為醫療診斷依據。如有需要,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版權聲明:文章源於網路,如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找不到好中醫?不如自己學中醫!


本號菜單中, 有完整的入門系列, 視頻系列. 歡迎大家學習.


學習古中醫, 傷寒論經方傳承


對經方有興趣者, 可加QQ群577262550


厚德載物!草木金石僅除身病,正己培德方祛心魔!


祈願:天下和順,日月清明;風雨以時,災厲不起;國豐民安,兵戈無用;崇德興仁,務修禮讓;國無盜賊,無有怨枉;強不凌弱,各得其所;人無病厄,富貴康寧;長壽好德,善始善終.


點擊【底部廣告】支持下小編吧,您的每次點擊都是我前進的動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岐伯有道 的精彩文章:

梁冬:我為什麼確信大部分的病很難被根治,尤其是慢性病?
中藥炮製經驗秘訣

TAG:岐伯有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