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華盛頓郵報》:梅姨這部奧斯卡陪跑電影,卻值得每個人都看看

《華盛頓郵報》:梅姨這部奧斯卡陪跑電影,卻值得每個人都看看

在剛剛過去的奧斯卡頒獎典禮上,《水形物語》《三塊廣告牌》等電影大出風頭,就算在國內也被各大營銷號翻來覆去分析了個遍,估計大家都有點審美疲勞了。

今天南哥說說同樣提名奧斯卡的另一部電影,《華盛頓郵報》

相比其他提名影片,《華盛頓郵報》可低調多了。

一來《華盛頓郵報》也沒在國內引進,也不可能引進,在一個沒有新聞自由的國度放映一部捍衛新聞自由的電影,給誰看呢?

二來雖然有提名卻沒獎項,也不怪人們對它的熱情小了很多,但是這些不影響電影本身的質量。

剛看到《華盛頓郵報》的時候,南哥腦海里第一瞬間想起的是另一部關於新聞工作者的電影,《聚焦》。

這部2015年的電影,同樣是關於新聞工作者的內容,拿下了第88屆奧斯卡金像獎的最佳影片,實力無需置疑,冷峻克制的表達手法和紮實傳統的敘事與電影的氣質十分吻合,把新聞理想四個字深深的烙進了觀眾的腦海。

《華盛頓郵報》一出,勢必要被人們拿來和《聚焦》比較,講道理,不論從個人情感還是電影質量本身來說,南哥都更傾向於《聚焦》,但是這不代表《華盛頓郵報》不好,這是兩部側重點完全不同的電影。

如果說《聚焦》講述的是崇高的新聞理想,那麼《華盛頓郵報》的內容則更廣闊些,其中有新聞自由、捍衛者的努力、反戰、民主、女權……像一個時代的縮影被放置在這家報社裡。

從內容上來說,《華盛頓郵報》對於不了解那段歷史的人們來說,不太友好,電影的前三十分鐘很容易看的雲里霧裡。

電影並不拖泥帶水,在開頭就單刀直入的從故事最開始講述,美國尼克松政府時期,對越南的戰爭還在繼續,一個男人目睹了越南戰場的一切……

電影的前五十分鐘乍一看和華盛頓郵報沒什麼關係。

圍繞的不過是一個參與過越戰的美國人從五角大樓偷出了機密文件交給了紐約時報,而紐約時報把國家機密刊登出來曝光了尼克松政府長期欺騙、隱瞞公眾關於越戰的信息。

出盡風頭的是紐約時報,這時候的華盛頓郵報狀況並不算好,甚至可以說是嚴峻了。

華盛頓郵報當時的掌門人是凱瑟琳·格雷厄姆,在丈夫自殺去世後,華盛頓郵報就落到了凱瑟琳的肩上,時值華盛頓郵報上市,凱瑟琳要面臨的不僅僅是公司上市的問題,還有身為一名女性領導者在上個世界60年代的美國艱難的處境,性別歧視經過幾十年的努力仍舊沒有被消除。

在當時的美國,雖然女性出來工作已經不算稀罕事了,但是管理層面的職位不會留給女性是當時大家心照不宣的規則,而凱瑟琳卻擔任著整間報社的掌門人職位,不僅對內有許多人不服,對外也要面對虎視眈眈的銀行家和幾家同行的壓力,可以說當時的凱瑟琳和華盛頓郵報都屬於行走在鋼絲上了。

而電影聚焦的則是美國新聞史上最著名的「五角大樓文件事件」。

在這裡南哥不得不多說兩句,了解這段歷史對於看明白電影有很大的幫助。

提起華盛頓郵報就不得不說尼克松總統,這位美國史上第一位被彈劾的總統,在華盛頓郵報的崛起史上發揮了不可磨滅的重要作用,主要體現在貢獻了五角大樓文件案和水門事件

這兩件事直接將原本排名華盛頓報業末尾的華盛頓郵報一躍成名,從當時質量最差、虧損最多、讀者最少的報紙成為了後來美國的媒體帝國,感謝尼克松。

在當時的美國,越戰已經持續了數年的時間,原本作為美國歷史上最不得人心的戰爭,反戰的呼聲已經日益高漲了,而被戰爭拖向泥潭的美國政府卻迫於種種壓力,諸如不能接受敗仗、派系爭鬥等原因,遲遲無法從越戰中脫身。

而尼克松的上台就是打著結束越戰的口號,然而他上台後卻欺瞞大眾,陸續減少在越的陸軍,卻不斷用空軍和海軍填補,甚至擅自把戰火引到了柬埔寨,這是民眾和國會都不能容忍的。

這是背景,也是電影開頭十分鐘的內容。

反戰的主題在一開始就很明了了,而歷史上著名的泄密文件也被丹尼爾帶走了。

如果對這段歷史不熟悉,開頭一定看的十分雲里霧裡,不知道在幹什麼。

故事的主體是凱瑟琳和她的華盛頓郵報,所以電影用了半個小時來鋪墊、渲染凱瑟琳的艱難處境,外憂內患四個字足以表達。

很多人在聊起這部電影時都在討論新聞自由。

《紐約時報》第一時間刊登出了部分機密文件的內容,也向世人揭示了當時的歷屆美國政府在侵越戰爭這件事上的一貫隱瞞,必然會引起軒然大波,而尼克松政府對紐約時報下的禁令以及永久禁令簡直就是火上澆油。

站在現在的角度會看歷史,我們知道紐約時報和華盛頓郵報必然會勝利,政府沒辦法永久控制媒體的嘴巴,但是站在當時,那些媒體人沒有任何把握,他們只有兩個選擇。

要麼選擇閉嘴屈服,從此他們將永遠閉嘴。

要麼選擇反抗,發聲,因為捍衛出版權的途徑就是出版本身,他們明白這個道理,雖然捍衛這件事要冒著入獄甚至性命危險。

而對於華盛頓郵報來說,刊出絕密內容還有更多的風險,他們剛剛上市,這一舉動很可能導致銀行家們集體撤資,整個報社也會因此分崩離析

所以,在電話會議中人們等待著凱瑟琳的抉擇時,你應該能明白這個女人究竟是承擔著什麼才開口同意刊發。

做決定這段的表演絕了,猶豫、責任、決心、恐懼和勇氣,太多的情緒雜糅在一起只容凱瑟琳有短短几秒的時間下決定,一鏡到底的拍攝也把這種情緒十分到位的傳達給觀眾了。

其實關於捍衛新聞自由這個主題南哥沒什麼太多想說的,因為《華盛頓郵報》這部電影從立意到開拍,屁股都是歪的。

從特朗普上台已經一年多了,精英人士們的危機意識仍舊很足,在現實中,華盛頓郵報還真的就對特朗普的推特內容進行了一遍核實,公布出來的數據顯示特朗普上任一周年一共有2140條推特是「誤導言論」。

斯皮爾伯格召集創作班底拍攝的這部《華盛頓郵報》也頗有「借古諷今」的意味,所以這部屁股從一開始就是歪的電影,沒拿奧斯卡真的是情理之中。

不過不得不佩服斯皮爾伯格選的兩位主演,湯姆克魯斯和梅姨精湛的演技把凱瑟琳和幫助他把華盛頓郵報挽救回來的總編本·布萊德利完全演活了。

梅姨的這個角色十分難以把握分寸。

凱瑟琳出身名門,她的父親曾經是華爾街大鱷,不僅在胡佛手下擔任過美聯儲主席,在杜魯門時期也曾任世界銀行首任行長,華盛頓郵報就是被他買下的。

而凱瑟琳本人是一個很羞澀的人,她曾經是一名記者,在嫁人之後就安心做一個家庭主婦。

電影中一出場的凱瑟琳已經是在丈夫死後執掌報社的管理者了,但是她是一個連自己都不相信自己的管理者,如何表現這種隱藏在平靜外表下的不自信是一種考驗。

梅姨用各種小細節來體現。

早餐開會時,她打扮得體穿過餐廳,卻不小心撞翻了椅子,匆忙與體面形成的對比違和的出現在她身上。

我們很難從前期和後期的凱瑟琳臉上找出明顯的變化,但是她的氣場確實改變了。

在一屋子都是男人的上市前的股東大會上,凱瑟琳面對質問語塞,面帶尷尬的說不出話,甚至在後來的會議中想起身發言都被身邊的男人按下去,這種明顯的來自男權的壓制都說明了當時她以及所有女性所處的環境。

而到了後期,凱瑟琳卻能面對持有反對意見的股東說出請人離開的話,包裹在女性溫柔之下的果斷已經呼之欲出。

整個轉變的過程如春風化雨,不動聲色卻順理成章。

不得不感慨,梅姨的表演真的看得人通體舒暢。

在那樣的時代,女性被男人們以公事為由關在門外,不得進入管理層,明明能力非凡卻要做著打雜的工作,而凱瑟琳卻恰恰憑藉著女性的堅韌走入了全是男人的房間,做出了最艱難的選擇,力挽狂瀾,當她面帶微笑慢慢從台階上走下,穿過兩邊女性的包圍時,不禁讓人相信。

GIF

捍衛出版權的途徑就是出版本身。

捍衛女性的途徑就是女性本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電影大指南V 的精彩文章:

《奇蹟男孩》:這部好萊塢催淚大片的煽情套路是和朱軍的《藝術人生》學的嗎?
從國民閨女到爛劇女王,關曉彤到底經歷了什麼?

TAG:電影大指南V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