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這些簡體字竟是王羲之發明的 蔣介石兩次推行都沒搞定

這些簡體字竟是王羲之發明的 蔣介石兩次推行都沒搞定

原標題:這些簡體字竟是王羲之發明的 蔣介石兩次推行都沒搞定


今天皮醬來給大家聊聊簡體字的歷史,有些人要說了:這簡體字能有啥歷史,不就是建國後的事兒么?很多人都誤以為簡體字只是在建國後才有,其實簡體的歷史一直伴隨著整個漢字的發展歷程。


中國的漢字發展規律並不是一味的由繁到簡,我們都知道甲骨文是漢字的早期形式,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那時候人們寫字可要麻煩多了,不可能向皮匠這樣,敲敲電腦鍵盤按按手機屏幕就能打出一堆字來,紙和筆也是沒有的。只能用鋒利的物體將漢字一筆一筆的刻畫在烏龜的腹甲或是其他動物的骨骼上,那陣會寫字的人都是雕刻家呀。要麼就是刻在鐘鼎上,更累。


在夏商時期,漢字書寫也就極為困難,因此此時漢字的筆畫一定不能太過複雜,而且在空間有限的甲骨上也很難寫上一個筆畫複雜的漢字。後來雖然有了竹簡,但寫字依舊是個體力活兒啊。所以不僅字的筆畫少,連內容也十分簡練,這也是為什麼我們覺得先秦的典籍晦澀難懂的一個原因。


造紙術的應用與傳播更讓漢字書寫的難度與成本大大降低,因此逐漸衍生出很多新的漢字用來承擔原來漢字的一部分職能。


比如「歸」字,除了表示歸還外,在古漢語中還有女子出嫁的意思。《詩經·國風·周南·桃夭》:「之子于歸,宜其室家。」之子于歸,指這位女子就要出嫁了。


古漢語中一個漢字擁有的引申義過多,也是造成文言文難懂的一大原因。中國漢字的發展歷程是一個由簡到繁,又由繁變簡的過程。


很多我們現在使用的簡體字,其實在中國古代就已經被使用了,並不是現代的人們憑空簡化的結果。


現在我們看繁體字覺得筆畫多,書寫麻煩,古人也是這麼想。在古代除了有官方推行的正體字,在民間還有俗體字。


宋元以後的戲曲小說刻板里,常應用一些俗體字。清末明初的學者黃宗羲給家人寫信,議論的「議」字是言字旁加一個「義」,難易的「難」的左邊寫做「又」,應當的「當」則直接簡化為「當」。明朝詩人呂留良在贈給黃宗羲的詩的注中雲「自喜用俗字抄書,雲可省工夫一半」,這個「俗字」便是當時有所簡化的漢字。

還有很多簡體字是直接來自於古代書法家的草書里的簡筆字,王羲之就酷愛使用簡筆字。



東、豈、試、為、緬、臨、終、張、時、將、見、當、孫、揚、實、爾、鯉、魚、與、詔、長、樂、陳、來、誠、絕、顧、災、寬、飲、謝、楊、學、萬、發、問、悵、頤、視等現代簡體字都出自王羲之的手筆。



以後誰要是非說用繁體字才有文化,直接拿上面這幅王羲之的《遠宦帖》給他看好了。

省別具,足下小大問為慰。多分張,念足下懸情,武昌諸子亦多遠宦。足下兼懷,並數問不?老婦頃疾篤,救命,恆憂慮。余粗平安。知足下情至。

其實早在新中國成立之前的國民政府就有計劃推進漢字的簡化工作,1935年錢玄同編了本《簡體字譜》草稿,收簡體字2400多個。國民政府選取324個,公布為第一批簡體字。


然而,蔣介石主導推動的漢字簡化卻遭到考試院院長戴季陶等的強烈反對和抵制,揚言如果不收回《簡體字表》,他將不參加蔣介石及國民黨中央召開的任何會議,後來他真的不來開會了。


蔣介石考慮到戴季陶是國民黨元老,只能暫緩簡化漢字。不久抗戰全面爆發,也沒人顧得上簡化漢字的工作了。

蔣介石第二次計劃簡化漢字是在1952年秋,他在國民黨宣傳彙報會上表示,「我們的漢字筆畫太多,士兵教育困難,學生學習難度也太大。我覺得漢字還是應做適度的簡化。我的意見,與在大陸時期一樣,先提出一個簡化方案,再提交到會上討論。」結果又遭到了著名學者胡秋原的竭力反對,考慮到其在台灣文化界的影響,蔣只好再次作罷。


後來中國大陸也搞起了簡體字,用簡體字還是繁體字在那個年代裡又多了幾分政治色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致遠軍情 的精彩文章:

美國大兵都很怕死?動不動就舉手投降?真這麼以為可就大錯特錯了

TAG:致遠軍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