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一代雄主秦昭襄王稱帝的鬧劇

一代雄主秦昭襄王稱帝的鬧劇

商鞅變法以來,秦國的國力穩步增強,到了秦昭襄王時期,秦國已經是當時最強大的國家,顯示出了咄咄逼人的氣勢。秦昭襄王十四年(公元前293年),韓、魏攻秦,秦國任命白起為元帥,發動伊闕之戰,擊敗韓魏24萬聯軍,俘獲韓魏聯軍統帥公孫喜。秦昭襄王十六年(公元前291年),秦國攻打韓國,攻佔了宛城。秦昭襄王十七年(公元前290年),魏國割河東(山西)400里、韓國割武遂地(山西運城垣曲東南)200里給秦國。短短的幾年,秦朝闢地千里,取得如此大的戰績,秦昭襄王可謂志得意滿,開始有點飄飄然了。

當時的天下,能入秦國法眼的國家只有齊國,齊國孟嘗君時期,曾合縱東方六國打的秦國割地講和,齊國國內經濟發達,稷下學宮,天下才子聚集。趙國雖然經過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強大起來,但是趙武靈王卻意外的死於「沙丘宮變」,不禁然人扼腕感嘆。韓國和魏國被秦國打的找不到北,開始不斷的割地求和。楚懷王死於秦國以後,楚國也不敢西向。至於燕國,國內經濟凋敝,政治混亂,更是差一些被齊國滅了國。

大秦帝國秦昭襄王劇照

公元前334年,齊魏徐州相王。公元前325年,秦惠文王自立為王,同年,魏惠王尊韓宣惠王為王。前323年,在公孫衍的斡旋下,魏國、韓國、趙國、燕國和中山國結成聯盟,各國國君均稱王,這樣,當時主要的國家都已經是「王」號了,秦昭襄王覺的「王」號已經不能滿座自己的胃口,開始尋求更高層次的追求,最終決定使用「帝」號。秦昭襄王十九年(公元前288年)秦昭襄王率先稱帝,自稱西帝。稱帝就稱帝了,為什麼會搞出一個「西帝」的名堂來?原來,秦昭襄王有自己的小算盤:當時的秦國雖然很強大,但是尚沒有滅掉東方六國中的任何一個,而且一旦稱帝,將會在地位上高於東方六國一個檔次,勢必會引起東方六國的反感和嫉恨,這在當時是有很大的政治風險的。秦昭襄王的解決辦法是分羹給齊國,他要慫恿齊國和他一起稱帝,秦國為西帝,齊國為東帝,這樣還可以解決秦國一個心病:趙國已經崛起,對秦國威脅很大,得如果秦齊兩國稱帝,那麼兩國可以從東西兩個方向夾擊趙國。

策略出爐以後,秦昭襄王派宰相魏冉出使齊國,請立齊湣王為「東帝」。表面看一個東帝一個西帝地位均等,其實不然,秦國是「立」齊國為東帝,這就表明西帝的地位比東帝的地位高。齊湣王聽了魏冉的建議後,不知所措,因為稱帝的確誘惑很大,但是又擔心引來其他國家的反感和敵視。

大秦帝國齊湣王劇照

正當齊湣王猶豫不決的時候,燕國使臣蘇代來到了齊國,心裡非常高興,因為蘇代曾經是齊國謀臣,很有見識。齊湣王召見蘇代,並有一下對白:

「冬,十月,秦王稱西帝,遣使立齊王為東帝,欲約與共伐趙。蘇代自燕來,齊王曰:「秦使魏冉致帝,子以為何如?」對曰:「願王受之而勿稱也。秦稱之,天下安之,王乃稱之,無後也。秦稱之,天下惡之,王因勿稱,以收天下,此大資也。且伐趙孰與伐桀宋利?今王不如釋帝以收天下之望,發兵以伐桀宋,宋舉則楚、趙、梁、衛皆懼矣。是我以名尊秦而令天下憎之,所謂以卑為尊也。」齊王從之,稱帝二日而復歸之。」

對話的大意是:秦昭襄王稱帝了,想讓我也稱帝,然後一起攻打趙國,蘇代就說,大王可以先答應下來,但是暫時不要稱帝,如果秦國稱帝,天下沒什麼反對,大王再稱帝,如果天下人反對,大王就別稱帝了,這樣還可以收買人心,取得政治上的主動權。而且攻伐趙國是幫秦國打仗,攻打宋國才是師出有名,名利雙收啊。

大秦帝國白起劇照

齊湣王聽了蘇代的一番話,覺得非常有道理,於是在秦國稱帝後,齊國僅稱帝兩天,就取消了帝號,恢復了王號,這樣就為齊國贏得了政治上的優勢,還可以專心攻打宋國。秦昭襄王見到自己的計謀被看破,計劃變為泡影,十分沒有面子,而且外交非常變得非常被動,只稱帝兩個月就扯下帝號,回歸王號,一場稱帝的鬧劇就這樣結束了。

一代雄主秦昭襄王稱帝的鬧劇草草收場說明,秦國當時雖然很強大,但是稱帝的時機還遠遠不成熟。他警戒人們,要看清形勢,不要被表面的現象所迷惑,尤其是身居高位,更應該審世度時,慎之又慎!

【大家好,我是史徒行者,歡迎大家關注本人,大量歷史知識,與你不見不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東周 的精彩文章:

元朝享國為什麼不足百年? 是武力不行? 還是治國原因?
《太平御覽》周郡部·卷四

TAG:東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