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元朝敗退漠北後,為何最底層的漢人會為蒙元自殺?

元朝敗退漠北後,為何最底層的漢人會為蒙元自殺?

原標題:元朝敗退漠北後,為何最底層的漢人會為蒙元自殺?


1368年,在朱元璋軍隊的猛攻下,元順帝選擇敗退漠北,元朝對全國的統治結束,漢人的大一統王朝明朝建立。在元順帝偏安一隅,思念中原的繁華時,可能連他都沒有想到,當年在他治下的漢人竟然有很多為蒙元自殺。


元末明初,這樣的人還不算少。他們中間的絕大部分都是漢人,不僅包括元代僅用於指稱北中國漢語人群的「漢人」,也包括南部中國說漢語的人們在內。在這些「元遺民」中,表現剛烈的人物並不難找。其中最為人所知的,或許就是鄭玉。



鄭玉是「南人」,屬於通常被視為具有「民族壓迫」色彩的元朝「四等人」制之中的最末一等。因為在儒士圈子裡有一點名氣,元朝曾「授以隆賜,命之顯秩」,但他固辭不出,因此從沒做過元朝的官。朱元璋的部下想錄用他。鄭玉自稱已「荷國厚恩」,不能再辜負元朝,隨後便自縊而死。另一個叫王翰的元朝二品高官,居官廉潔愛民,元亡後在山中藏身十年之久,最終還是被明太祖尋獲,讓他出來供職。他便把兒子託付好友,然後以自裁明志。


也有一些人的命運比鄭玉、王翰好。「元遺民」里最著名的三個人,楊維楨、沈夢麟和藤克恭,被明人合稱為「國初三遺老」。其中名氣最大的,是當時南國詩壇領袖楊維楨。他可以赴金陵幫建國不久的明政府修定禮法,但絕口不提作官的事。他曾寫過一首詩《老客婦謠》,以一個客居異鄉的老婦不願再嫁自況,曲折地表明自己不想入仕的心跡。



作為最底層的漢人,為何會做蒙元的「遺民」?歸根結蒂還是和當時社會意識形態有關,元朝在全國統治雖然不足百年,但正統性已經被士人普遍接受,臣子守君臣大義,不做兩朝人臣是他們的底線,所以才會有那麼多的漢人不願在明朝做官甚至自殺。但可悲的是,元順帝逃亡時,只帶走了他的蒙古同胞,所以死節的大官不多,反而是中下層死節的漢人不計其數。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楊說歷史 的精彩文章:

看看中日戰國對比,雙方差距到底有多大
《三國演義》里最變態的事件,劉備曹操竟然都參與其中

TAG:大楊說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