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父子皆考中進士,有人出一上聯無人能對,紀曉嵐:簡單,我能對出

父子皆考中進士,有人出一上聯無人能對,紀曉嵐:簡單,我能對出

中國古代科舉制度最早起源於隋代,為了加強中央集權,隋朝用科舉制代替九品中正制選拔人才。唐代以後,科舉制度逐漸完備,明清則迎來了科舉制度的巔峰時期,並形成了嚴密的選拔制度和方案。

明清時期,科舉有四個階段。第一階段為童生試,又稱為「童試」,在地方進行,分為縣試、府試和院試三個小階段,應試者不分年齡大小都稱童生。考試合格後就是秀才,也就能進入府、州、縣學學習,所以又叫入學考試。第二階段的考試稱為鄉試,三年一次,在各省省城舉行,由秀才參加,考中的人稱為舉人,第一名叫解元,唐伯虎就曾獲得解元的稱號,所以又稱唐解元。

第三階段為會試,舉人包括國子監監生都能參加,在京城進行,所以又有進京趕考的說法,取三百名貢士,第一名為會元。最後一個階段就是殿試了,考試題目由內閣預擬,皇帝選定,取三甲,三甲皆為進士,其中一甲最為難得,只有三個人,分別是狀元、榜眼和探花,賜「進士及第」的稱號。

在古代,考取功名是大多數讀書人夢寐以求的事情,很多人甚至將這作為永遠的理想,一生都在考試,所以在考場中,總會有幾個大齡考生。清乾隆戊子年間的殿試中,就出現了這樣一位大齡考生,但這並不是最稀奇的,關鍵是他兒子也在和他一同參與殿試。放榜後,父子二人雙雙考中進士,一時傳為美談。

見此情景,有人出一上聯:父戊子,子戊子,父子戊子,指父子二人都在戊子年間考中進士,為父子戊子。這是對聯中少見的繞口手法,其關鍵在於將音近的字放在同一聯內交錯反覆,且數量要多,對起來不簡單。

很快,這上聯就在京城中盛傳,還未離京的士子們開始絞盡腦汁地對下聯,結果卻是沒有一個人能對出一個工整的下聯,就這樣,大家都稱此上聯為「千古絕對」。

大才子紀曉嵐聽說京城出了一個千古絕對,便馬上來了興趣,他看到上聯,思索一番後便說:簡單,我能對出下聯。於是命人拿出紙張,寫出下聯:師司徒,徒司徒,師徒司徒。指師徒二人都為司徒,很工整,「父」和「戊」,「師」和「司」讀快了都有些攪擾,為典型的繞口聯。

下聯傳出去後,士子們都認為這是最佳下聯,紀曉嵐的才學也為人所佩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不有趣 的精彩文章:

「公子」的起源你知道嗎?原來還有「女公子」
東陵大盜孫殿英的後人,成為學術專家,還是黃帝陵守陵人

TAG:歷史不有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