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觀史|鄂爾多斯最雄偉高大的長城——明長城

觀史|鄂爾多斯最雄偉高大的長城——明長城

原標題:觀史|鄂爾多斯最雄偉高大的長城——明長城



鄂爾多斯博物館 甄自明


明朝


建立以後,退回到漠北草原的蒙古韃靼、瓦剌諸部仍然不斷南下;明中葉以後,女真族又興起於東北地區,不斷威脅邊境的安全。為鞏固北部邊防,在明朝的200多年統治中幾乎沒有停止過對長城的修築工程。


明代長城的修建過程,大體可以分為三個階段,鄂爾多斯明長城均為第二階段修築。「土木之變」以後,瓦剌、韃靼不斷興兵南下,迫使明王朝把修筑北方長城,增建關堡作為當務之急。百餘年間建成九座長城重鎮,分別是延綏鎮(榆林鎮)、固原鎮、甘肅鎮、寧夏鎮、大同鎮、宣府鎮、山西鎮、薊鎮、遼東鎮,史稱「九邊重鎮」。①鄂爾多斯市准格爾旗明長城屬於延綏鎮,鄂托克前旗和鄂托克旗的明長城屬於寧夏鎮。


牆體較高的特布德明長城牆體段落


明代萬里長城


明長城,即明代萬里長城,我國漢代、秦代、明代的長城裡程均超過了一萬華里,故稱「萬里長城」,明長城是我國歷史上修築最巧妙、設施最完備的「萬里長城」。經過詳細的野外考古調查和測繪,2014年4月23日,國家文物局和國家測繪局聯合公布明長城長度測繪結果:明長城東起遼寧虎山,西至甘肅嘉峪關,從東向西行經遼寧、河北、天津、北京、山西、內蒙古、陝西、寧夏、甘肅、青海1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156個縣域,總長度為8851.8公里;其中人工牆體的長度為6259.6公里,壕塹長度為359.7公里。


在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烏蘭察布市、鄂爾多斯市、烏海市、阿拉善盟均有明長城分布,全長約712公里。在鄂爾多斯市准格爾旗、鄂托克旗、鄂托克前旗均有明長城分布,這些都是我國明代萬里長城的重要組成部分。


鄂托克前旗芒哈圖明長城頭道邊牆體大剖面


鄂爾多斯明長城


鄂爾多斯明長城可分為準格爾旗明長城、鄂托克旗明長城烽火台和鄂托克前旗明長城三部分;主要分布於鄂托克前旗。


明長城在鄂爾多斯市境內的牆體總長度為83公里,保存下來的土牆總計長81公里,牆體上共分布有敵台235座。鄂爾多斯市全境共分布有明代烽火台13座。


清水營明長城頭道邊與二道邊西端交匯處


鄂托克前旗明長城


鄂托克前旗明長城總長82.5公里,有頭道邊和二道邊之分,兩邊並行。頭道邊在南,修築較晚,保存較好,為現今內蒙古自治區與寧夏回族自治區的省界線;二道邊在北,修築較早,保存較差。頭道邊的具體走向為,東自寧夏鹽池縣高沙窩鎮興武營村進入鄂托克前旗上海廟鎮特布德嘎查南部,西行經上海廟鎮二套子村西、四十堡小隊、寶日岱小隊、十三里套小隊、剌灣村南、小套子村西、芒哈圖村南,然後向西進入寧夏靈武市橫城鄉,方向為由東南向西北延伸。二道邊基本與頭道邊並行,亦自興武營村進入鄂托克前旗,與頭道邊並行向西,相互間距40~120米不等,至清水營東側與頭道邊合併為一條線路。兩道邊沿線共調查烽火台4座。此外,另有3座烽火台分布於鄂托克前旗布拉格蘇木境內。在明代,這段牆體歸寧夏鎮管轄。


帶有台基、圍牆的特布德長城二邊10號敵台


鄂托克前旗明長城分為成化邊牆和嘉靖邊牆,成化邊牆即二道邊,嘉靖邊牆即頭道邊,同屬寧夏鎮河東邊牆。成化邊牆大體在北(外側),修築年代較早,為明憲宗成化(年號)年間巡撫寧夏都御史徐廷章修築;正德元年,三邊總制楊一清予以加固,邊牆上加修暖鋪,便於士兵休息;弘治十~十四年,寧夏巡撫張楨叔、王珣先後於牆外添挖陷馬坑四萬四千多眼,以防騎兵逼近;保存較差。嘉靖邊牆大體在南(內側),修築年代較晚,為明世宗嘉靖(年號)年間三邊總制王瓊、唐龍、王憲修築,稱「深溝高壘」,②保存較好,是內蒙古自治區與寧夏回族自治區的界線。



准格爾旗明長城竹里台敵台及其登台步道


注釋:


1.景愛:《中國長城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10月第1版。


2.寧夏文物考古研究所、鄂托克前旗文化局、靈武市文物管理所:《寧夏靈武市古長城調查與試掘》,《考古與文物》,2006年第2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鄂爾多斯發布mp 的精彩文章:

TAG:鄂爾多斯發布m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