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三起三落」的戰國傳奇

「三起三落」的戰國傳奇

原標題:「三起三落」的戰國傳奇


中山是春秋戰國時代存立於燕南趙北(今河北省中部)的重要國家,公元前296年為趙國所滅。「中山之地,方五百里」,「戰國所以盛衰,中山若隱為之樞轄」。然而,史籍對其史實記載既破碎又模糊。20世紀70年代,中山故都遺址與王陵的發掘、中山王方壺等器物銘文的釋讀,豐富了中山後期史料。近年來,清華簡《系年》的發表、行唐故郡遺址與貴族墓葬的發掘,為重新思考中山國的一些問題提供了契機。


中山王夔龍方壺(局部)


白狄東遷華北平原


中山作為一個國家,首見於《左傳》定公四年所載「春三月」召陵之會上晉卿荀寅的講話:「水潦方降,疾虐方起,中山不服」。同年《春秋》又記「秋七月……晉士鞅、衛孔圉帥師伐鮮虞」,依《左傳》義例,鮮虞即為中山。在新近公布的清華簡《系年》中,第十八章有「(晉)遂盟諸侯於召陵,伐中山。晉師大疫且飢,食人」。三者所講為一事,可以互相參照,以還原這次晉伐中山之役的經過。


春秋中山的建立者,學者公認是姬姓白狄鮮虞氏。春秋中期前,白狄主要活動於今陝西省北部、山西省西北部地區,之後陸續向東遷移,春秋中期偏晚,越過太行進入華北平原。公元前506年以前,白狄的分支鮮虞氏在今河北省中部一帶建立中山國。在此之前的較長時期內,《國語》《左傳》等不提中山,只提鮮虞或白狄。因此,段連勤《北狄族與中山國》(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認為,當時白狄鮮虞氏尚處於部落聯盟階段。

鮮虞部落聯盟由鮮虞氏、肥氏、鼓氏、厹繇氏組成,鮮虞氏是其中最強大的氏族,在今河北省正定縣、靈壽縣、行唐縣、定州市一帶。2015年以來,考古工作者對行唐縣南橋鎮故郡村一處春秋晚期至戰國早期遺址進行發掘。至2017年夏,清理東周時期墓葬29座,發現墓地以南的故郡城址等古文化遺存6處,初步確定故郡城址應與墓地密切相關。筆者估計,這個城址可能是鮮虞氏都邑。


肥氏大約存立於白狄東出太行至魯昭公十二年(前530)之前的時期內。《左傳》昭公十二年載:「六月……晉荀吳偽會齊師者,假道於鮮虞,遂入昔陽。秋八月壬午,滅肥,以肥子綿皋歸。」昔陽是肥氏的都邑,在今河北省石家莊市藁城區。


鼓氏的存立時間比肥氏略多十餘年。《左傳》昭公十五年載:「秋,……晉荀吳帥師伐鮮虞,圍鼓」,三月後「克鼓而反……以鼓子鳶鞮歸。」昭公二十二年載:「晉之取鼓也,既獻而反鼓子焉。又叛於鮮虞。六月,荀吳略東陽,使師偽糴者負甲以息於昔陽之門外,遂襲鼓,滅之,以鼓子鳶鞮歸。」鼓氏領地在今河北省晉州市。


厹繇領地在今山西省盂縣。《呂氏春秋·權勛》載:「中山之國有厹繇者,智伯欲攻之而無道也,為鑄大鐘,方車二軌以遺之。厹繇之君將斬岸堙溪以迎鍾。赤章蔓枝諫曰:『……必欲攻我而無道也……君因斬岸堙溪以迎鍾,師必隨之。』不聽……(赤章蔓枝)斷轂而行,至衛七日而厹繇亡。」厹繇亡於晉國上卿智伯之手,而智伯於周貞定王十六年(前453)被趙、魏、韓消滅,那麼厹繇滅亡至晚在公元前453年以前。


有助於考察早期國家形態

由以上鮮虞、肥、鼓、厹繇概況可知,鮮虞部落聯盟有三個特點。其一,語言與中原華夏不同。氏族之一為厹繇,其首領名為赤章蔓枝、鳶鞮、綿皋,這些稱謂可能是漢譯,原本當為狄語。《左傳》襄公十四年載,「諸戎飲食衣服不與華同,贄幣不通,言語不達」,正是這種情況。其二,鮮虞部落聯盟有都邑而無邊防。晉滅肥、鼓,智滅厹繇,都是大軍直奔城下。《左傳》昭公十三年載:「鮮虞人聞晉師之悉起也,而不警邊,且不修備。晉荀吳自著雍以上軍侵鮮虞,及中人,驅沖兢,大獲而歸。」警邊是中原華夏的衛國方式,而鮮虞不警邊,說明其無邊防。其三,鮮虞部落聯盟的組織形式是血緣與地緣結合,以血緣為主。肥、鼓、鮮虞是氏族,昔陽、中人是居邑。聯盟以氏族為號,說明血緣在聯盟中居主導地位。《國語·晉語九》載,鼓氏之臣夙沙釐在鼓滅亡後說:「我君是事,非事土也。名曰君臣,豈曰土臣?」反映了鮮虞人輕國家而重血緣的部落聯盟意識。


鮮虞部落聯盟的存立,與其經濟形態和生活方式有密切關係。有學者認為鮮虞經營游牧生活,也有學者認為是游牧與農耕結合。其實,至春秋時代,包括鮮虞在內的戎狄已從事定居農業生活。林沄《戎狄非胡論》(《林沄學術文集》(二),科學出版社2008年版)認為:「就中國長城內外的華北地區而言,則從現有的考古發現已可斷言,並非自古以來就是游牧地區」,「中國北方地區在新石器時代廣布著農業定居居民,從夏代開始的氣候乾冷化過程,也並未很快就使這一地區變成游牧地帶……並沒有記載說他們是『隨畜牧而轉移』的游牧人。相反,有些文獻中明確記錄了戎狄是有城的。」結合《左傳》等所載鮮虞人的昔陽、左人、中人等城邑,可知包括鮮虞部落聯盟在內的戎狄的生活方式並非游牧,而是定居農業。


《史記·夏本紀》云:「禹為姒姓,其後分封,用國為姓」,《殷本紀》云:「契為子姓,其後分封,以國為姓」,《秦本紀》云:「秦之先為嬴姓。其後分封,以國為姓」。嬴姓是古老的東方部族,國家結構與社會政治生活帶有部落聯盟遺存,所謂「用國為姓」、「以國為姓」,就是血緣與地緣結合。由於材料缺乏,今人對這種結合的認識較為茫然,常常不得不運用美洲印第安人易洛魁部落的資料,作為考察華夏部落聯盟的參照。鮮虞部落聯盟為相關研究增加了本土內容,況且白狄為姬姓,與黃帝同姓,與華夏同出一系,對於考察華夏早期國家形態,其價值更為凸顯。


鮮虞中山復國可成定讞


進入戰國後,中山國史實有《戰國策》等記載,相對於鮮虞部落聯盟時期較為具體一些,但與戰國七雄相比,仍不明朗。尤其戰國早期魏國滅中山並統治二十多年後,鮮虞中山是否曾經復國,至今都是學者爭訟紛紜的問題。

有關中山復國的記載,首見於《史記·樂毅列傳》:「樂毅者,其先祖曰樂羊。樂羊為魏文侯將,伐取中山,魏文侯封樂羊以靈壽。樂羊死,葬於靈壽,其後子孫因家焉。中山復國,至趙武靈王時復滅中山。」清代學者程恩澤等人對鮮虞中山復國持懷疑態度;現代學者錢穆等也認為中山沒有復國,趙武靈王所滅是魏屬中山;李學勤等人則堅持鮮虞中山復國說。


考察魏滅中山前後史實,主要依靠兩方面材料。首先是傳世文獻,有兩個支點。一是《史記·趙世家》所載「(趙獻侯)十年,中山武公初立」。這一年是公元前414年,下距公元前406年魏文侯滅亡中山大約九年。這個「中山」顯然是鮮虞中山,「武公」是鮮虞中山武公。二是《世本》所載「中山武公居顧,桓公徙靈壽」。其中,「中山武公」即為《史記·趙世家》提到的「中山武公」。至於「顧」的地望,自東漢至今,學者們一直眾說紛紜,主要有河北省定縣(今定州市)、河北省唐縣、河北省晉縣(今晉州市)、河南省范縣等說。「靈壽」是中山國故都遺址,河北省平山縣中山王陵M6的墓主即為中山桓公。


其次是出土材料,有三個支點。一是河北省平山縣中山王陵M1(墓主為中山桓公之孫、中山成王之子中山王厝,卒於公元前309年或前308年後不久)出土玉卜卜辭「壬申卜,行與,桓子(占曰):匽吉」。即是說,桓子(即中山桓公)貞問舉大事,結果吉利。林傑、馬濤《中山國玉卜卜辭試釋》(《文物春秋》1990年3期)認為即指桓公復國而言。二是中山王陵M1出土的鼎銘「昔者吾先祖桓王……身勤社稷,行四方,以憂勞邦家」。桓王即玉卜中的桓子、《世本》中的桓公。三是中山王陵M1出土的方壺上的銘文「惟朕皇祖文武,桓祖成考,是有純德遺訓」。文、武、桓、成是連續四代中山君,武、桓的次序與《世本》相合,說明「中山武公居顧」與「桓公徙靈壽」是連續兩代中山君,遷都緣由是桓公復國。


李學勤、李零《平山三器與中山國史的若干問題》(《考古學報》1979年第2期)早就指出:「這裡有決定意義的發現是銘文中文、武、桓、成以至於王厝一脈相承,把前後兩個階段的中山聯結在一起了。能夠符合這一世系的,顯然只有中山復國之說。」將上述兩類材料相結合,鮮虞中山復國可以成為定讞。

中山「其國數散」


酈道元《水經注·滱水》云:「桓公不恤國政……今中山淫昏康樂,逞欲無度,其先亡矣」,似乎公元前408—前406年魏文侯派遣樂羊率軍攻伐中山之時,正值中山桓公在位,因「不恤國政」而滅亡。不過,現代學者普遍認為,魏國滅中山之時,應為中山武公在位期間(約前414—前406),而非其子中山桓公統治時期。魏滅中山後,靈壽成為魏國統治中山國故地的中心。大約公元前378年,中山桓公擺脫魏國統治,實現中山復國,以靈壽為都,此即《世本》所云「桓公徙靈壽」。從戰國早期的政治軍事形勢以及中山所處地理位置看,不管中山武公表現如何,既然魏國已經下定消滅中山的決心,弱小的中山怎能抵擋得了呢?《水經注·滱水》稱桓公「不恤國政」,不過是為其滅亡找一個說辭而已,沿襲了有德者有天下、失德者失天下的思維模式來套解中山滅亡。


先秦時期,勝利者常常「滅其國」而「不絕其祀」。現舉兩例,周武王伐紂後,「立王子武庚,命管叔相」。後來武庚叛亂,目標是復國。春秋後期,鼓子國第一次被晉滅後,「既獻而反鼓子焉」,後來鼓子又叛,晉將鳶鞮遷至河陰,才最終消除鼓人復國隱患。這說明,中山桓公復國與上古文化傳統有較大關係。段連勤《北狄族與中山國》認為:「魏屬中山的滅亡和鮮虞中山的復國,應在趙、楚在軍事上打敗魏國之時……這是鮮虞人唯一可以利用來進行復國活動的大好時機。」桓公利用列國矛盾,善於抓住時機,從而實現復國大業。


中山復國後,雄踞今河北省中部一帶,幾乎將趙國領土一分為二。正如趙武靈王論及趙國總體形勢時所說:「今中山在我腹心,北有燕,東有胡,西有林胡、樓煩、秦、韓之邊,而無強兵之救」,中山被視為趙國安全的最大威脅。趙武靈王十九年(前307),胡服騎射,同年發起對中山國的戰爭。趙惠文王三年(前296),趙軍攻佔靈壽,中山國最終為趙所滅。春秋戰國時期,中山「其國數散」,給後人留下無盡話題。清華簡《系年》的公布、行唐縣故郡遺址的勘探發掘,必將深化今人對中山歷史的認識。


(作者單位:河北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


原標題:中山國相關史實申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山國 的精彩文章:

【薦讀】《故國中山》—民族融合 大周邦國
【春節特輯三】中山氣盛狂飆起—中山古城考古遺址公園進入全面建設

TAG:中山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