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男性也需要關愛:哪些因素與男性自殺有關?

男性也需要關愛:哪些因素與男性自殺有關?

作者:Leo Sher 世界生物精神病學會聯合會(WFSBP)男性精神健康工作組主席

男性的自殺行為是一個重大的社會及醫療問題。男性死於自殺的比例遠高於女性;世界範圍內,男性自殺死亡的數量為女性的3-8倍。在一些東歐國家,如匈牙利、拉脫維亞、立陶宛、波蘭及斯洛伐克,自殺的性別差異尤為顯著。2014年的美國,調整年齡後的男性自殺率為20.7/100 000,是女性的3倍以上(5.8/100 000)。

自殺是美國中年男性的無聲殺手。根據美國疾控中心的數據,全國自殺死亡數量於1999年至2014年間升高了24%;其中45-64歲男性的自殺率升高了43%,從1999年的20.8/100 000升高至2014年的29.7/100 000。

一項今年發表於Acta Psychiatr Scand(影響因子 6.790)的重要研究[1]顯示,自殺未遂與壽命縮短有關:Jussi Jokinen帶領的研究小組將自殺未遂者與一般人群的死亡率進行了比較,結果顯示,研究期內發生自殺未遂的20歲男性的預期壽命較對照縮短18年,20歲女性的預期壽命較對照縮短11年。對於50歲的男性及女性而言,其預期壽命分別縮短10年和8年。值得注意的是,大部分自殺未遂者死於軀體疾病而非自殺。本項研究提示,曾自殺未遂的男性不僅更容易死於自殺,死於軀體疾病的風險也顯著升高。

人們尚不十分清楚為何男性死於自殺的風險更高,及其潛在的心理及神經生物學機制,導致預防也成為了難題。研究者提出了若干不同的理論,試圖解釋這一現象,其中很多因素交匯在了一起。以下簡要探討四個觀點:缺乏求助行為;社會經濟因素;離婚及親子疏遠;睾酮的角色。

缺乏求助

眾所周知,感到抑鬱、焦慮或痛苦時,很多男性不願意尋求幫助,進而可能導致其容易發生自殺行為。對於男性而言,對心理及軀體幫助的需要與實際發生的求助行為相差很大。很明顯,很多社會心理及神經生物學因素與男性低估及否認癥狀相關。

一個問題在於,對於有潛在自殺風險的男性,好的精神科治療是否真的有幫助?事實上,部分精神科及非精神科醫務人員在面對痛苦、抑鬱、焦慮和/或存在自殺傾向的男性患者時,所採用的診療方式並不合適,簡單粗暴,缺乏同情,彷彿男性出現這些狀況是意志品質上的問題。這些醫生有時並不去檢測男性患者的心境、焦慮、精神病性癥狀及自殺風險,而當患者存在衝動-攻擊行為和/或物質使用障礙時,這種診療上的缺陷尤其致命。

另一方面,如果男性患者面對的是受過良好教育或培訓的精神科醫師,則有望得到更好的專業幫助。然而在世界範圍內,又有多少男性患者能接受到好的精神科治療?很可能的一種情況是,相當一部分男性患者只能接受到低質量的精神醫療服務,或完全沒有機會接受到專業治療。

社會經濟因素

有研究者提出,男性的自殺行為可能與社會經濟因素如收入及社會地位相關。一旦遇到經濟困難時期,男性對自殺的易感性升高——基於傳統觀點,男性應承擔養家糊口的重任,不能為家庭提供經濟支持可能對男性造成很大的壓力。並且,無業及貧窮也常常與家庭問題、抑鬱、焦慮、無望、無助等相關。這些因素髮揮協同作用,共同將男性推向自殺的懸崖。

今年的另一項研究[2]顯示,學業表現與童年期智商(IQ)可預測未來的自殺行為。Alma S?rberg Wallin等探討了學習成績與中年之前自殺行為的相關性,以及這一相關性是否與認知能力,如IQ之類的指標相關。研究者發現,16歲時學習成績差是成年早期後自殺未遂的強預測因素,而IQ與自殺未遂的相關性由學習成績所介導。高中時學習成績不佳降低了日後接受高等教育及培訓的機會;與那些學習成績優異的同伴相比,學習成績差的男孩更難找到及維持工作,升高了無業及工作不佳的男性自殺的風險。

離異及親子疏遠

離異,以及親子疏遠,也可能在男性中造成應激相關疾病及自殺。例如,離異及分居男性自殺死亡的風險是已婚男性的2.4倍。

家庭破裂可能造成很多問題,包括與子女疏遠。親子疏遠通常指父母分居或離婚狀態下,孩子堅決地站在自己喜歡的一方,而否認與另一方的關係,即便並不被法律所認可。分居或離婚後,很多父親與一個甚至全部子女長期失去聯繫,也可能抑鬱,甚至發展出自殺傾向。

睾酮

多項研究認為,睾酮可能與男性自殺行為有關。然而,睾酮在自殺神經生物學中的角色仍不明確,潛在機制可能包括:1. 通過特定的腦神經機制,直接影響自殺行為;2. 影響攻擊性,進而影響自殺行為;3. 影響心境,進而影響自殺行為;4. 影響認知,進而影響自殺行為。

對於老年男性,睾酮水平過低可能與自殺行為有關;對於青少年及年輕男性,睾酮水平過高可能與自殺行為有關。本文作者開展的一項研究顯示,血睾酮水平可能與女性自殺行為有關,雙相障礙女性患者基線睾酮水平較高可預測隨訪2.5年內的自殺未遂。

結語

男性沒那麼堅強,男性也需要關愛。自殺是男性健康的大敵,甚至達到了流行病的程度,而研究者與醫生對男性自殺流行病學及預防策略的探討也上升到了倫理學的高度。這種現象為什麼會發生,我們需要了解更多。我們有道德上的義務,去幫助這些男性,以及愛著他們的女性和孩子。

文獻索引:Sher L. Suicide in men: the time is ripe for active scientific investigations. Acta Psychiatr Scand. 2018 Apr;137(4):275-276. doi: 10.1111/acps.12861.

1. Jokinen J, Talb?ck M, Feychting M, Ahlbom A, Ljung R. Life expectancy after the first suicide attempt. Acta Psychiatr Scand 2018;137:287–295.

2. S?rberg Wallin A, Zeebari Z, Lager A, Gunnell D, Allebeck P, Falkstedt D. Suicide attempt predicted by academic performance and childhood IQ: a cohort study of 26000 children. Acta Psychiatr Scand 2018;137:277–286.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醫脈通精神科 的精彩文章:

怕患者噎食?這篇文章可能有用
長期不出家門,不上學不工作,是病嗎?

TAG:醫脈通精神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