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霍金很偉大……但他可能不理解歷史和經濟學——換種方式紀念這位偉大科學家

霍金很偉大……但他可能不理解歷史和經濟學——換種方式紀念這位偉大科學家

編者

驚聞霍金逝世,這位連自負的「謝耳朵」(《生活大爆炸》受人喜愛的主要角色)也崇拜的偉大科學家,由於其史詩般的科普作品,在公眾中有著巨大的影響力。自小熱愛宇宙和物理學的編者,也和大家一樣是霍金的自然科學粉絲。但在一片溢美之辭中,今天編者也打算換一種紀念方式,用一篇譯文來分析一下霍金某些令人產生恐慌的言論。霍金的擔憂和他設想的解決方案,以社會科學尤其是經濟學的眼光來看,存在著不利於人類進步的缺陷。「君子之過,如日月之食」,類似缺點當然並不影響霍金或其他科學家比如愛因斯坦在其所屬專業領域的偉大。正如我們所知,愛因斯坦生前也發表過為公有制計劃經濟辯護的荒謬言論。本文最後還會解釋,什麼才是我們真正應該擔心的。

著名物理學家斯蒂芬·霍金生前曾勸誡大家警惕人工智慧。他推測:機器人最終會接管世界。他後來又稍作修正,進一步暗示,資本主義的技術是個可怕得多的威脅,由於自動化生產技術取代了人類勞動,這將導致不可持續的不平等和貧困化。

在「紅迪網」(Reddit)論壇中,霍金寫道:

「如果機器能夠生產我們所需的一切,那麼結果將取決於財富分配的方式。要麼機器生產的財富由大家共享,人人擁有奢侈享受的生活;要麼機器主人遊說成功,阻止了財富再分配,大多數人因此變得貧窮、結局悲慘。迄今為止,趨勢似乎正朝著後一種選項發展:技術推動著不平等的日益加劇。」

儘管霍金是一位學識淵博的人,可這樣的擔憂和設想,顯示出了他對歷史和經濟科學的知識存在缺陷。

經濟規律難以動搖

霍金的錯誤在於,他太輕易就接受了技術性失業的假設。這個假設要求我們想像這樣一個世界:大部分人失業,機器讓他們的邊際生產力為零。換言之,僱主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會為他們的勞動支付任何薪酬。他們無法獲得工作,無法謀生。如果沒有積蓄,就會餓死。

鑒於這種世界末日般關於喪失謀生能力和永久性失業的假設,霍金得出一個黯淡的結論,也就並不令人驚訝。他的結論,似乎要求公有制計劃經濟作為解決方案。但是技術性失業的觀念,其實不過是想取消經濟學規律,尤其是稀缺性的概念和比較優勢的規律。

首先,幾個世紀以前,經濟學家就準確指出,勞動力和土地(即自然資源)是永久性生產要素,資本品(本例中是機器)最終要由它們生產出來。正如羅斯巴德在《人,經濟和國家》第9章中所解釋的那樣,勞動力總是相對稀缺的(資本品越豐富、知識越爆炸,掌握相關知識的勞動力,相對也就越稀缺),這意味著機器並不是廢棄勞動而是節約勞動的設備。

這些資本設備,大幅降低了消費品的價格,為每個人帶來更多的閑暇時間,這樣只是將勞動力轉向其他方面。所有生產過程在某種程度上都需要人的勞動——比如機器本身仍要人來維護——因此,每一個行業都完全自動化,無論如何來看,都是不可思議的,更別說隨著勞動力脫離傳統就業領域,而不斷湧現出來的新興行業。

科技可以帶來繁榮

其次,人的慾望總是無限,可實現慾望的手段總是不足,人世間存在著普遍的稀缺性。我們不能同時從事多項任務:做一件事就意味著做不了其他事情。這是世界不可避免的特性。無論我們的技術發展水平如何,稀缺性依然存在。人們必須要通過交易來應對稀缺性的問題。

貿易和生產還因為差異的存在而發生。如果人和人之間沒有什麼區別,所擁有的品味和物品都一模一樣,那麼就沒有理由進行貿易。貿易是一股強大的力量,因為它可以讓完全不同的個人和諧相處、互利共贏。貿易的邏輯,也就意味著專業化。通過交易,人們生產他們最擅長生產的商品或服務,並以此換得他們想要消費的一切。

試圖在食物上自給自足的汽車機械師,會發現自己比起那些把工作時間都花在車庫裡面,並從當地食品店購得食物的人賺錢要少。來自於貿易的收益,是由不同的生產機會成本所造成的。我們如果明天發現了外星人,即使他們具有科幻片那樣的技術水準,那麼仍然可以和他們交易。新技術改變了生產力,可並沒有顛覆交換和生產的邏輯。不同的機會成本,而不是技術,才是我們彼此交易的原因。

無論未來機器的數量和質量如何,如果它們正在做一件事情,也同樣做不了別的事情。普遍的稀缺性,帶來了專業化和貿易收益。光憑機器的所有權,不會破壞這些來自於貿易的收益。

技術進步的根源及意義

經濟史告訴我們一個充滿持久活力和持續變革的故事。

今天,我們生活在人類史上前所未有的時代。我們的科學知識和技術能力正在迅速發展,幾乎影響到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從智能手機到機器人,從受思維控制的義肢到無線電源,例子舉不枚舉。無數科技創新,幾年前聽起來像是科幻小說,到了今天不值一提,因為它們變得如此稀鬆平常起來。

可就在大約150年前,人類社會的技術水平還十分低下,有將近45%的勞動力仍主要依靠體力,從事艱苦的農業生產。人們為獲得麵包,要付出汗水和辛勞。一個悲觀主義者可能會得出結論,如果引進節約勞動的機器,那些缺乏貿易知識的人,會發現自己處於極端困境中。但事實並非如此。如今隨著科技進步,只有不到2%的人口直接參与農業生產,可我們並沒有陷入食品短缺或就業危機中,因為在農業領域以外,有無數新興行業蓬勃發展起來。

追本溯源,19世紀工業革命,標誌著這一驚人科技進程的啟動。當時正是自由市場資本主義,讓人們富有成效的想像力掙脫枷鎖。最關鍵之處在於,自由市場制度允許個人獲得自己的勞動成果,允許勞動者和企業家積累資本,這為他們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激勵。資本積累,是繁榮社會的先決條件。沒有資本積累,也就沒有可持續的投資或經濟增長,也就當然不會有科技的巨大進步。

未來會帶來怎樣的科技奇蹟?也許對於細節,我們知道的不是那麼清楚,但現實將是,人們仍然會參與交換和生產,只要他們不受阻撓。

我們真正該擔心什麼

霍金在話里暗示,技術失業的唯一替代方案,是財富的政治再分配,希望在於政府來拯救大家。可他的處方不會帶來進步,只會帶來全面倒退。

首先,政府對市場的桎梏束縛,才是貧窮和失業的根源,這為歷史事實所不斷展示。阻止僱主和僱員簽訂自願契約的勞動法,讓勞資雙方處境惡化。最低工資法和職業許可要求,讓就業更加困難。而這些錯誤作法的後果,都主要由社會現有貧困和邊緣化的階層來承擔。給貿易和就業設置的壁壘,是負面政策清單中最倒行逆施的法令之一。更直接的公有制計劃經濟形態,則直接、徹底摧毀經濟。

給市場鬆綁,增加財富和生產力,這樣才能更好地幫助現在的窮人,而不是杞人憂天般苦惱於想像中未來的人工智慧威脅。

科技也可以帶來毀滅

其次,現代技術最令人不寒而慄的,並不是人工智慧接管的威脅,就像科幻片所描述的末日景象中,我們的創造物奮起反抗我們(儘管不可能完全排除這一點)。對於全體人類而言,更重要的是,技術對於生活質量的改善越驚人,造成死亡、傷害和破壞的能力,也就越前所未有。而技術在這後一方面的用途,幾乎完全操於各大國政府之手。

強制性政府,只要存在,就到處一直在侵犯個人的權利和人身完整性。從中世紀歐洲的酷刑裝置,到美國南北戰爭的加農炮。但是,國家對人類施暴的傾向,始終受到其可利用技術的限制。

隨著生產性社會滿足人類需求和願望的能力進步,當今「利維坦」已經使用新技術來擴充其武庫(從大規模、無差別殺傷的原子彈,到各種精確制導武器,未來政府還會裝備自主性殺人武器,比如在技術上已現雛形的「機器殺人蜂」)。20世紀留下了兩方面的記憶:一面是財富和繁榮的驚人增長,另一面是它可怖的戰爭。事實上,20世紀被「利維坦」殺害的人數,要多於以前十九個世紀的總和。

進入21世紀,儘管我們周圍到處可見市場經濟的輝煌,可世界依然捲入「利維坦」所造成的戰爭和災難之中。市場社會讓我們進步,給我們幸福,而「利維坦」則讓我們退步,陷我們於慘境。

儘管我們中間有少數施虐狂,可毫無疑問,絕大多數人更喜歡和平與繁榮,並立志將技術作為實現這些理想的手段。另一方面,需要重申的是,將技術轉化為惡意用途的主要罪魁禍首,是大政府「利維坦」。

因此,我們這個時代最深刻的問題也許是,往前我們將如何使用日益強大的技術:作為一種進步力量造福人類,治癒我們的疾病、延長我們的壽數,提高我們塵世生活的舒適度,超越我們最無羈無束的夢想——抑或是作為一種倒退的力量來危害人類,給全世界人帶來痛苦、折磨以及死亡?

想清楚這個問題,才是對霍金更好的紀念。

鳳凰財知道(icaizhidao)中國最權威的財經評論

覺得文章不錯?掃描關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