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山西忻州故事,漢高祖劉邦突圍過忻口

山西忻州故事,漢高祖劉邦突圍過忻口

漢初,匈奴為北邊大患。漢高祖六年(前201)秋天,冒頓帶領大隊兵馬進入長城,一直打到馬邑城下,把韓王信圍困在馬邑城。韓王信知道劉邦對他有疑心,怕被問罪殺頭,便獻出馬邑城,投降了匈奴。其部將曼丘臣、王黃則收信散兵,擁立故趙後裔趙利為王,與匈奴聯手拒漢。接著,他們又揮師南下,進入雁門關,攻下太原郡,長驅直入,很快就佔領了山西大部分地區。

面對這一嚴酷形勢,劉邦便於高祖七年(前200)率領32萬大軍御駕親征,漢軍前進到平城(今大同市)白登山(今大同市北馬輔山,一說在大同市東北之采涼山),冒頓單于突然以40萬騎兵將其團團圍住,西面一色白馬,東面全是青馬,北面均為黑馬,南面則是紅馬,擺成五行軍陣。漢軍則憑藉白登山居高臨下的有力地形,加以拒守。當時正值風雪交加、天寒地凍季節,漢軍士卒凍掉手指者十之二三。雙方鏖戰七天七夜,漢軍仍不得突圍。危急時刻,劉邦採用陳平密計,重賄單于之妻閼氏,除了大量金銀珠寶,還有一副繪著一個絕色美女圖畫,意思是準備把國內的第一美女獻給單于。閼氏擔心自己被奪愛,便轉而勸單于說:長期圍困,久戰不決,也不是個辦法。就是佔領了漢地,也不是匈奴久居之地。當時正好起了大霧,無法交戰,冒頓便主動讓開包圍圈的一角。劉邦遂命令士兵持強弩,發滿弓,乘著大霧從匈奴讓開的圍角衝出,進入平城,接著又回軍廣武。

驚魂未定的劉邦未敢在廣武久留,直至退到今府區與原平市交界處方擺脫追兵。於是,「六軍開口欣笑」(《忻州志·古迹》),死裡逃生的漢高祖長舒一口氣。因「欣」「忻」相通,此地又地當孔道,為軍事要塞,便稱其為「忻口」,並築城於此,以資守御。

地當孔道的忻口東西兩山對峙,中通一澗,形勢險要。源自繁峙泰戲山的滹沱河由東北流入,其支流沙河自西北而來,兩河入口合流後仍稱滹沱河,經定襄、五台,東注河北省之正定。口之東岸有巨石高踞河沿,形似蛤蟆。若滹沱河水漲,浸至此石,則下游水勢更大,必泛濫成災,故民間有「水淹蛤蟆石,河湮正定府」之諺。明萬曆年間,曾在口之南以石甃堡,並建有石壩,以防水患。清康熙年間又重修石堡,但年長日久早已傾圮。相傳,當年漢高祖所築故城,即在堡之西側。於是,忻口便成為一個醒目的自然兼文化地標。 >並築城於此,以資守御。

忻口遠眺

忻口」這一自然兼文化地標的誕生,其所在地域被稱作「忻州」也就成了順理成章的事情。但「忻州」這一建置稱謂的正式出現,較「忻口」的得名晚了近800年,較境內始有行政建置亦晚了400多年。境內始有行政建置是在東漢建安二十年(215),稱新興郡,同時置九原縣。此後,又先後更名為晉昌郡、秀容郡、肆州等。隋開皇十八年(598),才改稱「忻州」。隋唐以降,雖然這一地域的建置名稱多有變更,或新興郡、秀容縣,或定襄郡、九原府,或忻縣、忻定縣,但是「忻州」二字卻一直「揮之不去」,屢次廢棄,又屢次「復活」,直至今日。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劉邦 的精彩文章:

37、南陽郡守敗走宛城 劉邦依張良妙計回馬包抄致使郡守拔劍自刎
劉邦臨終前說了20個字,誰也沒想到,五十年後竟然都實現了

TAG:劉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