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便便後回頭看一看 或許會降低患腸癌的幾率

便便後回頭看一看 或許會降低患腸癌的幾率

點擊右上角立即關注,更多健康內容不再錯過,不定期驚喜送給你

提到便便,很多人或許會覺得非常尷尬...但有多少人又會去注意到排便頻率,又有多少人會在排便後回頭留意一下便便的樣子……

今天要提醒你,便便里藏著許多有關腸道是否健康的信息。

便血1年多當痔瘡治結果患了腸癌

48歲的劉先生,因大便出血斷斷續續1年多,結果一做腸鏡檢查,就被檢查出患了結腸癌。這樣的結果無疑讓劉先生難以接受,也非常懊惱,因為是他自己耽誤了病情。

1年前,劉先生剛發現大便變形,且有出血時,血便分離,有時可見粘液。便心想是痔瘡引起的,於是平時經常使用痔瘡藥物。用藥治療後,便血癥狀時有時無,看似有些效果,劉先生便沒放在心上。隔段時間一又出現大便出血等癥狀,他又用點葯。

「你早就應該引起重視了。」醫生告訴他,如果早點對異常的大便情況引起重視,早點接受檢查、治療,預後肯定會更好。

從今起要學會根據便便的性狀、次數、顏色等來判斷腸道情況。

比如當出現排便習慣發生改變,大便帶血,次數變多等,最好到醫院通過直腸指檢和腸鏡檢查,排查癌變的可能性。

便便後回頭看一看 或許會降低患腸癌的幾率

腸癌癥狀與痔瘡相似易被誤診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肥胖、少動、久坐、吸煙、大量飲酒、過量攝入紅肉或加工肉製品、水果蔬菜攝入不足等不良生活習慣,不僅增加了人們患腸癌的風險,而且讓平均發病年齡明顯提前到45歲左右,其中多是30~40歲的中青年。

其實,結直腸癌不是剛開始就是惡性疾病,從正常黏膜發展到癌變時間長達7-9年,在這麼長時間內,如果定期接受檢查是完全可以發現的。但由於難為情或怕疼,查體者主動接受肛門指診的人很少,接受腸鏡檢查的更是寥寥無幾。近二十年美國結直腸癌的發病率明顯下降、生存率明顯增加,就是得益於美國醫保把結直腸鏡檢查納入醫保報銷,45歲以上的人常規接受結直腸鏡檢查。

由於結直腸癌和痔瘡的臨床表現有很多相似之處,如大便帶血、肛門墜脹感、大便次數增多等,其中最突出的相似癥狀就是血便。因此,約有50%的結直腸癌患者,初期曾被誤診為痔瘡。這是因為出現便血癥狀時,無論是病人還是醫生,首先考慮的可能都是痔瘡。部分患者自行到藥店購買痔瘡外用藥膏使用,或到一些條件簡陋的診所就診,而醫生因經驗不足或因檢查不全面,往往會將其當成痔瘡來治療。

便便後回頭看一看 或許會降低患腸癌的幾率

大便出現以下4種情形,應早檢查

如何根據便便的情況,來觀察腸道的健康狀況呢?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排便習慣,一天一、二次或2~3天一次,偶爾腹瀉或便秘,但只要符合自己的日常規律,就是正常排便。但出現結直腸癌時,排便習慣會發生變化。

1、大便頻次改變。原本一天一次的大便可能會變成一天二三次,並且出現排便不凈,總想上廁所的癥狀。

2、便秘或拉稀。平時排便正常甚至腹瀉的患者,突然出現了便秘;或平常排便比較乾燥,近段時間卻突然變稀,或是由稀變干。

3、大便變細,或大便形狀出現凹槽等。

4、大便帶血。痔瘡患者的大便帶血,通常是鮮血,多因排便時擦傷患處,血液多數是隨著大便排出後滴下來,因此與糞便不相混合,更沒有黏液存在。結直腸癌的便血,主要是黏液、血液、大便三者混合,血液通常是暗紅色的,還會伴有大便性狀的改變,以及腹痛、腹部包塊等癥狀。「只要有腹部不適、疼痛,局部出現腫塊,里急後重感,大便性狀及形狀改變,如由干變稀,帶黏液和鮮血或大便不成形,變細變扁等,應及早到專科醫院檢查。

便便後回頭看一看 或許會降低患腸癌的幾率

五個建議,有效預防腸癌

除了學會看便識癌,在日常生活中又該如何有效預防腸癌的發生呢?

一,飲食中應盡量避免「三高一低」的食物,即高脂肪、高蛋白、高熱量、低纖維的食物避免過多攝入,多吃富含膳食纖維的蔬菜、水果。不吃霉變的花生,少吃腌制的泡菜、鹹魚、臘腸等腌製品、熏製品。

二,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戒煙限酒,堅持運動鍛煉,避免久坐。

三,密切注意大便性狀、排便習慣的變化,一定要前往醫院通過直腸指檢和腸道內鏡檢查,基本都能排查結直腸癌,其準確率在80%以上。

四,45歲以上的人群至少應該完成一次腸鏡檢查。

五,家族性息肉病、炎症性腸病等的患者,應該按照醫囑定期完成腸鏡檢查。

註:文中圖片來自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腸癌學堂 的精彩文章:

大腸癌與遺傳的關係大嗎?
23歲女孩吃出直腸癌 有這些習慣的人要小心了!

TAG:腸癌學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