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鏡觀天下:在這裡感受歷史建築的莊嚴氣象——北京

鏡觀天下:在這裡感受歷史建築的莊嚴氣象——北京

正陽門箭樓始建於明正統四年(1439年),建築形式為磚砌堡壘式,城台高12米,門洞為五伏五券拱券式,開在城台正中,是內城九門中唯一箭樓開門洞的城門,專走龍車鳳輦。箭樓為重檐歇山頂、灰筒瓦綠琉璃剪邊。

上下共四層,東、南、西三面開箭窗94個,供對外射箭用。箭樓四闊七間,寬62米,北出抱廈五間,寬42米,樓高24米,門兩重,前為古老的前門大街。

明、清時期正陽門城樓與箭樓之間原有一個巨大的瓮城,南端呈弧形抹角,箭樓坐落在頂端,瓮城南北長108米,東西寬88米,內有空場,四向均有門。

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箭樓兩度失火被毀。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八國聯軍攻入北京,箭樓被焚毀。

1901年開始修繕箭樓,1906年竣工。1915年為改善內、外城交通,政府委託德國人羅思凱格爾改建正陽門箭樓,添建水泥平座護欄和箭窗的弧形遮檐,月牆斷面增添西洋圖案花飾,1916年竣工。

明永樂十七年(1419年)將元大都南城垣向南移建800米,原來北京城牆正中的麗正門遷建到今正陽門的位置,仍舊稱為麗正門。正統元年(1436年)改稱正陽門。

正統四年(1439年),在京師各城門外添建箭樓,以加強京師的防禦能力,正陽門也在此時建成正陽門箭樓。城樓與箭樓之間形成一座大瓮城,南北長108米,東西寬88.6米。瓮城的四個方向各開有拱券式門洞。

天安門始建於明朝永樂十五年(公元1417年),最初名叫「承天門」,寓「承天啟運」、「受命於天」之意,是紫禁城的正門。清朝順治八年(公元1651年)更名為天安門。

這裡曾經是帝國的國門,從大明到大清,一直都是國家之門的象徵。

據說民國肇建後,有人建議把「大清門」牌匾翻過來,刻上「中華門」,不想翻過來一看,後面竟刻著「大明門」。

為了延續國祚,所有皇帝對這個所謂的國門都是小心翼翼,誠惶誠恐,儘管他們是所謂的受命於天,卻始終畏天敬地,從這個小小國門窺視帝國的未來與命運。

一座建築,被賦予特殊的意蘊,並憑此完成俗世與上蒼及未知命運的感應,恐怕只有北京的這些建築才有如此神聖的使命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相機主人 的精彩文章:

70年代的野性美女拉蔻兒·薇芝
中國最神奇的村子:居然全是藍眼睛,大鼻子的羅馬人後裔!

TAG:相機主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