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看完你才知道,諾貝爾獎並非空中高閣

看完你才知道,諾貝爾獎並非空中高閣

說起諾貝爾獎,相信大家都不會陌生。諾貝爾獎是許多科學家追求的榮譽,而得到諾貝爾獎同樣是對科學家科研成果的最大肯定,正如演員得到了奧斯卡獎一樣,都是至高榮譽的象徵。在過去的一百多年中,諾貝爾獎幾乎採摘了物理、化學和生理學與醫學領域等最優秀的果實,並且讓科學之樹越來越茁壯茂盛。

儘管已經成為人們茶餘飯後的話題,但諾貝爾獎給人的感覺始終還是帶著一種難以逾越的距離感——一個個繁鎖複雜的公式與方程式,高深難懂的思想和文字只叫人覺得陌生而又晦澀。事實上,這是人們對於諾貝爾獎、對於科學的誤解。正如199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路易斯·J·伊格納羅所說:「摘取諾貝爾獎的任何科學發現都不應束之高閣,而應普惠大眾」。而在我們的身邊,其實就能發現諾貝爾獎的影子......

01 諾獎與你,並非霓虹燈到月亮的距離

華燈初上,夜未央;燈火如豆,夜闌珊。當你沉醉於城市多彩的夜色中時,可曾想過這五顏六色的霓虹燈是怎麼來的?那是1898年6月的一個夜晚,英國化學家拉姆賽和助手一次偶然的實驗結果,打開了霓虹世界的大門:拉姆賽把一種稀有氣體注射在真空玻璃管里,然後把玻璃管中的兩個金屬電極連接在高壓電源上,觀察這種氣體能否導電。突然,一個神奇的現象發生了——注入真空管的稀有氣體不但開始導電,而且還發出了極其美麗的紅光。正是這道神奇的紅光,讓人類社會的發展速度加快了幾百年時間。

1904年,拉姆賽因發現6種惰性氣體,並確定它們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獲得諾貝爾化學獎。這只是惰性氣體的發現其中一個簡單應用,卻實現了如此美麗的效果。

02 諾獎與你,從遠在天涯到咫尺之間

40年前,中國第一封電子郵件成功發出,從此讓今後的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而在更早的百年之前,正是義大利科學家馬可尼以及德國科學家布勞恩發明的無線電報技術,繼而才有了電子管、晶體管、集成電路、短波、超短波、微波......從模擬方式到數字方式,從固定使用再到移動使用,無線電技術讓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從遠在天涯到咫尺之間。時至今日,幾乎人手一部電腦與手機,都離不開諾貝爾獲獎者的技術發明。

03 關於「我」

除了對人類衣食住行的改變,有些研究對人類的意義更大,那就是關於人類本身。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得主們通過一系列研究和技術手段來不斷地修改著人類的歷史。1998年諾貝爾醫學/生理學獎得主——費里德·穆拉德發現了一氧化氮能促使心血管擴張,他的成功發明成為了新葯「偉哥」誕生的重要前提,一氧化氮在人體內各個細胞所發揮的重要作用,充滿了豐富的想像空間,讓我們可以相信,受益於科技的力量,人類的生活將更加美好。

「有一天,"我"字丟了一撇,成了"找"字。為了找回那一撇,"我"問了很多人,那一撇代表什麼,商人說是金錢,政客說是權力,明星說是名氣,軍人說是榮譽,學生說是分手......最後,"生活"告訴"我",那一撇是健康和快樂,沒有健康和快樂,什麼都是浮雲一片。」——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變啦 的精彩文章:

女王節答對這五道戀愛送命題,瞬間脫離鋼鐵直男

TAG:變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