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南漳口泉:古民居、山寨、河道交織的村落

南漳口泉:古民居、山寨、河道交織的村落

口泉村地處南漳西南,漳河下游,距東鞏17公里。村子東與東鞏鎮龍王灘村相連,西南與遠安縣長榮村隔漳河相望,北與東鞏鎮雨淋台村、盤龍村交界。250省道穿境而過,口泉村是南漳縣城通往遠安的必經之地,是口子鎮的口子村。

口泉村航拍。

關公飲馬得口泉

「現今口泉村田家灣民居門前的溪流邊,有一泉眼形似一個碗,水量細小,僅容一人飲用,村子因此而名。又有傳說為三國時期關羽途經此處,其坐騎的馬蹄在此地刨了一下,出來了許多泉水,關公的戰馬飲水之後又繼續前行。後來人們便把關公飲馬的地方,稱為口泉,流經口泉的小河叫鋪子河。」村文書蔡從燦酷愛地方歷史,對口泉的得名如數家珍。

蔡家棚老屋門枕石。

對於關公還有一個傳說。三國時期關公紮寨於春秋寨,一天,路過現在的遠安縣茅坪場鎮一小地方,命令隨從休息造飯。突然有一大撲蛾從面前飛過,他騎馬追趕,一直追著跑過了一座山崗,大撲蛾卻飛上了天(後人為紀念此事,將此地改名為「撲蛾鑽天」);回來的路上,他很生氣便使勁抽打馬,馬匹不敢反抗,只是用力在地上跺了兩下,踩出了兩個腳印(後人將此地取名叫「馬腳窩」);騎著馬白白跑了一趟(後人又取地名叫「白攆崗」);下山後,馬非常口渴,就地用馬蹄刨了一個坑,地上冒出了泉水,馬一口把水喝乾,後人便將此地取名口泉。

田家老屋航拍。

傳說來自民間,正史當然無從考稽。1990版《南漳縣誌》記載:口泉村清代為豫順都管轄。民國時期為咸定鄉管轄。20世紀50年代初期,口泉所在的東鞏公社屬於南遠縣,以後改為南漳縣第五區合併為肖堰區。1958年取名火箭人民公社,1960年改為肖堰區。1975年撤區並社,另置東鞏公社。1984年,口泉村為東鞏鎮管轄。村落行政建制史大致如此。

楝樹坪遺址和山寨

漳河穿村而過,歷來被兩岸人民用於水運,河道在上世紀豐水期可通航。船棚渡口位於口泉村一組,建於20世紀60年代初,連接遠安長榮村與口泉村,為水運時代方便百姓出行的交通設施。

口泉村位於漳河河谷地區,如上溯歷史也頗為久遠。早在戰國時期,就有人類在村內漳河東岸的楝樹坪繁衍生息。

楝樹坪遺址位於漳河東岸,東至陳家棚約100米,北距口泉水文站約1公里,西約100米處為漳河。遺址南北長約300米,東西寬約100米。文史學者葉植編《襄樊市文物史跡普查實錄圖集》載,採集到大量陶器殘片(以泥質灰陶為主)為標本,從標本形制特徵考察分析,此遺址時代上限不過戰國,下限可到漢代。此遺址是戰國時期人類在漳河沿岸和口泉開始生產和生活活動的證明。1989年,第二次全國文物普查時發現此遺址,刷新了我們對這個山村的歷史記憶。

南漳為「中國古山寨之鄉」,西南地區山寨尤多。東鞏有山寨75座,口泉村就有缸蓋寨、插旗寨兩處在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時發現的清代山寨。

缸蓋寨位於村中部營盤自然村山頂,海拔875米,四周群山環繞,北與藏龍山相距約300米,南依營盤自然村,西約300米與大寶寨相望,坡陡路險。該寨呈圓角長條形,設東、西二寨門,山寨通長約46米,最寬處約13米。寨牆建在陡峭岩壁上,保存較差,殘牆最高處僅存2米,部分寨牆依巨石作為屏障。在山寨中部突起部位建有山神廟,已殘,僅存石碑一塊,字跡不清,可辨年號為清光緒四年(1878年)。山寨牆體為石頭砌築,大門等構件為手工打制。

插旗寨位於口泉村磨盤溝西部的山頂上,海拔329米。山寨依山勢而建,呈條形布局,除北邊與寨灣山樑相連,其他三面均為懸崖絕壁。東、西兩端有寨牆,東門寨牆南側有兩個掩體和兩米長的壕溝,寨內的14間房屋依地勢在逐級抬高的平地而建,制高點有瞭望哨,寨中心位置有一葫蘆形的石構件,上刻「首人蔡之任 劉世江」等楷書字樣。推測此寨為清晚期為躲避匪亂而修建。據村民介紹寨內原有一廟,於民國二年(1913年)重修。山寨牆體為石頭砌築,大門等構件為手工打制。

蔡從燦給我們講了一個插旗寨的故事。在蔡家棚民居旁,高高的山上有一座山寨。相傳土匪王猴子手下的一名愛將心地善良,每逢亂兵來襲時,就在寨上插上一面旗子,給村子的老鄉通風報信。當老百姓見旗子升起時就四處躲避,所以此寨取名叫插旗寨。

山寨是清代百姓為防禦流民起義而修築的臨時防禦性避難所,對研究本地區清代流民活動具有重要意義。

口泉村是蔡、田兩大家族於清代興建、以家族聚集的傳統農耕村落。蔡氏家族建蔡家老屋、蔡家棚老屋,田氏家族也於口泉溪流右岸建造祖屋。口泉村蔡家老屋、蔡家棚老屋和田家老屋,都為2008年湖北省公布的第五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蔡田聯手建村落

聚族而居,講究風水。口泉村土壤肥沃,先民遵循依山面水、負陰抱陽的風水原理而居。以蔡家棚老屋為例,該建築群坐北朝南,在水石山下有一塊平地面對漳河,河中有一塊特大的沙洲,看起來像是一艘巨輪停泊在沮河中央。面水靠山,前有漳河交通之便,後有耕種生活之利,體現了先民的建村智慧。

據蔡姓耆舊考證,蔡姓開山始祖系明朝洪武年間大移民時由江西鄱陽瓦屑壩經水路遷至湖北遠安蔡家灣,之後分支遷至現址東約3公里的蔡家老屋墾荒種地,歷時五代之後,族譜被後人遺失。蔡氏家族發展很快,開始從事商業貿易,並成為富甲一方的大戶人家,隨之建起了一棟豪華的二進院,名為蔡家老屋。與此同時,家族中湧現了一批商戶、私塾先生和泥匠、石匠、木匠等。尤其是蔡氏先人得中前清舉人後,家族在當地的名望甚高。隨著蔡氏家族的繁衍與發展,到清代晚期家族分支,蔡仕早、蔡仕亮兄弟二人於蔡家棚建起了2棟磚木結構民居,同時在民居的東側修建了蔡氏宗祠。

田姓開基始祖系明朝洪武年間大移民時由山西洪洞大槐樹遷至湖北蒲圻縣吉陽鄉,其後分支於當陽,經數代人努力,家族發展很快,家族中湧現出了一些商戶和手工業者,成為聞名地方的大戶。據田氏族碑記載,清康熙年間田氏「世」字派再次分支,田世仁、田世榮兄弟移居東鞏鎮昌集田家老屋。到清代晚期又分支出田友勝遷至東鞏口泉現址,由於家庭殷實富裕,墾荒種地之餘廣置田產。現田家灣民居廳堂牆上嵌有《田氏規戒奕世碑》,記有其子田思舜在祖屋的基礎上大興土木的事迹。

背山面水古民居

蔡家老屋:坐落在口泉村的鋪子河東,坐北朝南,為三開間的兩進院落建築,外牆皆是青磚圍護,建築形式為硬山式,整組建築由前廳、過廳及後堂組成。前廳面闊三間,正面青磚封檐,明間大門前做有披檐,正中對開板門,牆正門斜,門向偏東。後堂台基較高,五級登上,堂屋土牆分割。整個檐廊很高,最大化地使光線儘可能照射到屋內,讓更多的風穿向堂屋。

蔡家棚老屋:蔡家棚建築群地處漳河北岸的平畈台地。村莊順山而建,依山傍水,屬河谷沖地,谷沖開闊,寬約800米,漳河由西向東順河沖緩緩而下,繞經村莊之前。蔡家棚民居建築分為西棟和東棟,兩棟建築並向排列,間隔3米,均為中軸對稱磚木結構的三進院落,坐北朝南,格局有較大的變化。建築面積為6000平方米,大小房屋約80間。兩棟建築形式基本相同,風格也比較接近,只是布局有所調整、裝飾題材上略有不同。建築的外牆以條石作基,青磚空斗硬山牆,人字坡片瓦頂,檐口裝置勾頭滴水。大門、屋脊與房檐是建築造型和裝飾的重點部位。正檐面起菱凸邊輔以彩繪,屋頂在正脊上安裝獸吻,分間作馬頭牆,兩山作封火山牆。蔡家棚民居建築裝飾藝術特色鮮明,外觀上除了在山牆、房檐、屋脊做出豐富的造型外,並施以彩繪,以卷草花果、傳統故事為題材;石雕多在主要構件上作裝飾,如石鼓、柱礎、門、窗等,題材多為龍鳳、人物、方格紋、捲雲紋、花鳥圖案等;木雕多裝飾於門、窗、柱頭、廊板等部位,題材最為豐富,有鯉魚跳龍門、福祿壽喜、花草紋等。特別是石雕工藝上陽刻和浮雕運用較多,磚雕技術發揮得更是淋漓盡致。

田家老屋:位於漳河左岸與陳家河溝交匯處的田家灣自然村,距漳河300米。村莊順山而建,依山傍水,坐北朝南。村莊前陳家河順河沖緩緩而下。順田家老屋前的河流往上依次是缸蓋寨和蔡家老屋。田氏民居坐西朝東,為三路兩進院落建築,正面青磚牆體封檐,三路院落各開一門,正門單間獨戶超出正牆1.5米,對開板門,牆正,門斜。整個大門向南偏,形成歪門,民間有講究,為門不正向,偏而辟邪。前院細長,兩側對稱布局有院落、廂房。據在此居住的村民講,這兩邊的院落原是該大戶人家的前花園,僅花園的圍牆就做得有點花哨,圍牆牆帽下出跳的混線上,用水墨淡彩畫著連續的花草紋飾,的確有幾分花園的感覺,可惜現在已基本損壞。

口泉村蔡家老屋、田家老屋等處民居為研究當地古建築形式、結構及工藝特點提供了重要的依據。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襄陽政府網 的精彩文章:

TAG:襄陽政府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