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允祥是把分寸把握到極致的人,這是解決允祥和雍正兄弟關係的鑰匙

允祥是把分寸把握到極致的人,這是解決允祥和雍正兄弟關係的鑰匙

《論語》里有句話「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這句話恰好說到了雍正和怡親王允祥關係融洽的本質。允祥是一個很懂得把握分寸的人。

如果說做皇子時候的胤禛和胤祥關係融洽,可能更多的原因是因為在康熙朝,這實實在在是一對難兄難弟,多少有點同舟共濟的味道吧。

康熙朝很早就立了太子。為了國本的穩定,康熙十四年,即1675年,當時的嫡長子胤礽就被立為太子。一是為了在三藩之亂時安定人心,二是為了學習漢人制度「繼天立極、撫御寰區,必建元儲,懋隆國本。」

如果不計算早夭的皇子,僅按活下來的皇子排行算,胤礽是康熙的第二個兒子。因為出身不同,生母是孝誠仁皇后赫舍里氏,所以胤礽是康熙皇帝的嫡子,身份高於庶子。並且,是嫡長子。太子已立,確定儲君地位,那麼等於是確定了將來的君臣次序。同為庶出的皇四子胤禛以及皇十三子的胤祥和太子的關係略同於君臣關係。胤祥和胤祥的生母都不是出身高貴世家的女子。所以他們在皇子中的地位並不突出。胤禛曾被孝懿仁皇后收養,這倒有可能令他身份地位有提升。於是這一對並不起眼的兄弟,在唐熙末年一起經歷兩度廢太子的風波中很有可能是相依為命共同渡過的。

康熙皇帝對嫡子的感情很深,令外對於皇三子胤祉、皇八子胤禩、皇十六子胤祿等都非常喜愛。對於皇四子胤禛和皇十三子胤祥只能說是比較平常的態度。這也可能讓同為不受寵皇子的胤禛和胤祥同病相憐。不知道這其間具體發生了什麼,但肯定是造就了這一對異母兄弟的感情基礎。甚至可以大膽猜想,也許胤祥曾代兄受過,以至於在二廢太子之後胤禛封親王加和碩,地位直上,而胤祥卻更被冷遇。

到了雍正年間,改名允祥的皇帝的弟弟完全翻身,雍正給了他地位給了他權力。說到雍正對待兄弟的態度,其實可以把這個問題放大來看。應該說雍正這個人是比較唯我獨尊的,受不了別人反對他,與他有不同意見,更不能容忍不配合他。繼位之後因為生母烏雅氏沒有順從地配合他好好地當太后,導致母子之間矛盾非常尖銳。他是一定要把人治服的。比如曾靜案,雍正自己一條一條寫辯駁,一定要和這個冬烘夫子辯論明白。這也是他不懂得變通的地方,甚至是有點心胸狹窄。

允祥恰恰是懂得避其鋒芒的。他從來不和雍正針鋒相對,哪怕是正的意見相左。而且允祥在雍正初年幫著皇帝做了不少的實事,做了許多雍正不能公然以皇帝身份公開大張旗鼓去做的事。

雍正一繼位,就封允祥怡親王,命為總理事務。元年設會考府,允祥主其事;管理戶部三庫,又是允祥主事。這同時,其他的兄弟皇八子胤禩和九子胤禟給雍正的感覺卻是非常不放心的,後來雍正說這一段時間的胤禩和胤禟包藏禍心。

雍正初年,允祥花了相當多的精力整頓財政,發展生產。雍正自己也在詩里說「經理度支需贊畫,疇咨水土奏豐穰。」雍正贊這個弟弟是「公忠體國、滌弊清源,勞績茂著。」後來因對西北兩路用兵而籌辦軍機處,允祥也是一開始就參預籌劃的核心人員。軍機處一成立,允祥就被命為軍機大臣。

其實等於說,允祥真正的作用是在很多情況下沒有正式的名義,卻按皇帝的意思做了很多的繁雜事務。一來可見允祥對兄長的貼心,二來可見允祥在雍正心裡的地位。允祥代皇帝傳旨,代皇帝發令,這是口含天憲的實權,極其重要,而允祥絕沒有像前朝專擅者那樣任自妄為,他謹守皇帝之命只行贊襄之職。

不只如此,允祥還曾向雍正薦賢。比如允禮曾被認為是允禩一黨,是允祥替他保舉,雍正才封允禮為果親王,命掌理藩院。李衛在戶部任郎中,也是允祥向皇帝保舉,說他才品俱優,可當大任,才被雍正屢屢擢拔,位至總督。

允祥也不是一味只迎合,有些事也會直言進諫。比如年羹堯在青海的時候,隆科多怕年立軍功太盛壓過自己,所以頗多阻撓。允祥就一再直諫雍正,說軍中的事既已委派年羹堯就應令其專閫,方能迅奏膚功。雍正也是聽了允祥的話,不令掣肘,才能讓青海戰事迅速成功。戶部追賠積欠的時候,也是允祥多次奏請,雍正才做了一些減免。

這麼說吧,雍正年間的總理事務大臣允祥事無巨細,大到軍國大政,小到宮室藩邸用物,無一不是允祥細細打理。應該說是允祥中和了前期的雍正朝。這一點雍正心裡肯定是非常明白的,所以才格外禮遇允祥。

至於說到兄弟的感情,這就是緣份的事了。在離世之前,允祥聽說皇帝要來探望,他甚至想在皇帝到來之前就脫塵而去,不欲令永訣傷了雍正的心。病中大限當至時,允祥自己親自繪製了自己的園寢圖,囑咐家人,在他死後按此圖營建,決不可逾制。還叮囑盛殮時一切珠寶概不可用,只以常服殯葬。

可見允祥是把分寸把握到極至的人。這是解決允祥和雍正兄弟關係的一把鑰匙。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慶華娛趣 的精彩文章:

TAG:慶華娛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