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北京流行「有機農夫市集」 原生態慢悠悠種菜就像養孩子

北京流行「有機農夫市集」 原生態慢悠悠種菜就像養孩子

2018年3月15日訊,從2010年開始,一種所謂名叫「有機農夫市集」的菜市場,在北京漸漸流行起來。一些對生活品質要求更高的市民,選擇來這種市集上買菜。這裡的菜以「原生態」的方式種植,不使用農藥和化肥,價格也比普通蔬菜貴很多。

順義沮溝村的農戶陳艷紅,捧著自己種的大白菜,她每周都會去市集賣自己種的菜。 李嘉瑞攝

雖然市集的名稱上有「有機」二字,但這並不是國家認證的有機蔬菜。市集的認證模式,是一種所謂「參與式保障體系」,由參與市集的菜農相互認證,確認是採用有機方式種植的。在市集組織者看來,這種模糊的稱呼是一種「去中心化」的有機認證。至於消費者是否相信,那就靠消費者自己來決定了。


陳艷紅的有機種植方式,總是比同村農民的收成差一些。 李嘉瑞攝

每周二、周五、周六、周日,在三里屯、亮馬橋、上地、紫竹橋或順義的某個地方,都會有一場「有機農夫市集」舉行。在外人看來,這裡就像一個普通的菜市場。紅薯、白菜、胡蘿蔔、玉米,或者香油、粉條、草莓、雞蛋,帶著泥土,沒有特別的包裝。

與普通菜市場不同,這裡出售的蔬菜、水果或糧食,都是賣菜的那個人親手種的。自己種的菜,自己來賣,沒有中間商賺差價。集市上沒有喧鬧,碰見來詢價的買主,賣菜人會慢悠悠地介紹自己的菜。如果是水果,比如草莓,賣菜人還會挑一個請買主品嘗。不用洗,放心吃,你吃一個,賣菜人自己也吃一個,吃完不買也沒關係。

買菜人也是慢悠悠的,東看看西看看,並不像菜市場里那樣,快買快走。他們願意和賣菜人聊聊,聊聊草莓大棚里的陽光,聊聊母雞今天為什麼沒下蛋,聊聊這個季節該種什麼菜了。一對年輕人上午剛剛領了結婚證,就一起來市集買菜。在他們看來,開始新生活的第一件事,就是一起去菜市場。

主辦方介紹,進入「有機農夫市集」的賣菜人,需要經過市集專業人士的集體認證,確認不使用化肥、不使用農藥。「自己種的,自己也吃,」這是他們在做的事情。種草莓的王鑫說,自己的草莓大棚沒有區分,到市集上賣的,也是平常自己吃的。種白菜的陳艷紅也說,家裡每天吃的,就是自己地里種的菜。不像村裡有的人,單划出一片地來種自己家人吃的菜,不用農藥也不用化肥。


大興西北台村的種植戶王鑫,正在對買菜人說」種菜就像養孩子。 李嘉瑞攝

以前種菜,還沒撒菜籽之前,就要先在地里下一遍葯。陳艷紅說,那是比較粗暴的方法。就像人一樣,為了不讓人生病,就先吃下猛葯。「這怎麼行?」她說,只要勤護理,就可以讓蔬菜不生病。

王鑫對待自己的草莓,就像對待孩子一樣。一天中的每個時段,都有不同的溫度和濕度。稍有不慎,草莓就會生病,甚至絕收。前不久的一天,他出門辦事,把大棚交給了實習生。實習生沒看管好,草莓生病了。王鑫很心疼,就像自己的孩子生病了一樣。但他仍然堅持不下藥。「不能為了不生病,就下猛葯。」

王鑫參加市集已經2年,陳艷紅已經7年,他們都培養了一批老顧客,像親戚一樣。老顧客有時候還會去家裡,親自去地里摘菜。在市集里,每個賣菜人都有這麼一批固定的老顧客。市集舉辦的地點不同,有時在朝陽,有時在海淀,他們就追著市集去買菜。

雖然菜價高,但買菜人並不是特別有錢的人。一位買菜人對記者說,雖然貴點,但是每天在家吃飯花不了多少錢。「外面一杯咖啡就要30多元,夠買好多菜了。」各種年齡段的買菜人都有,有給小孫子買菜的老人,也有一起逛市集小夫妻。不過,賣菜人也歸納出了他們的一些特點:穿著簡單,背布包、帶水壺,不用塑料袋。


市集上的買菜人,總是願意一邊聊一邊挑選。 李嘉瑞攝

不用化肥、不用農藥的直接後果,就是農產品的產量低、價格高。陳艷紅在市集上賣的雞蛋,每斤25元,價格遠遠高於市場上的普通雞蛋,雞蛋的個兒也小。她說,家裡的母雞不吃雞飼料,吃的都是玉米,或者菜葉子。「別的母雞,每天都能下個蛋。我家的母雞,三四天才能下一個。」

陳艷紅是「有機農夫市集」上的第一批賣菜人,已經七年時間,一批老主顧已經和她有了交情。想吃什麼菜,提前通過手機微信告訴她。趕集當天的一大早,陳艷紅三點多起床,去地里摘菜,然後自家侄子開車麵包車把她送到市集上。當天賣的菜,都是當天摘的。她賣的雞蛋,也是最近一兩天才下的。

新下的雞蛋,口味會不同。煮出來剝不開蛋殼的,就是新鮮的,蛋黃的顏色也會更深。陳艷紅說,曾經有買菜人嫌貴,想砍價,但她不讓。到後來,那個買菜人還是回來了,因為口味會明顯不同。在「農夫有機市集」上,價格是個繞不開的話題。有的蔬菜貴幾成,有的甚至翻倍。

賣草莓的王鑫說,如果按成本來算,每斤草莓的成本大概是普通草莓的五倍。但售價並沒有高出五倍,一盒12個草莓,賣100元。這樣的結果是,「農夫有機市集」的賣菜人,往往不如同村農民的收入高。

加入市集之前,陳艷紅也是順義沮溝村的一名普通農民,種著和其他村民一樣的蔬菜,用化肥、用農藥。等到孩子工作了,家裡的負擔沒那麼高了,她就想做點不一樣的事情了。在陳艷紅的農田裡,一小塊一小塊地種著各種各樣的菜。沒有溫室大棚,只按季節來種。她覺得,只要對蔬菜好一點,像對人類一樣,就可以不用化肥、不用打葯。


寄放在市集上銷售蔬菜,每一棵上面都有種植戶的名字。 李嘉瑞攝

如果用一個名詞概括「有機農夫市集」上的菜,是有機、無公害,還是綠色?無論市集的組織者,還是賣菜人,都更願意用一個模糊的名詞:原生態。

對於市集名稱中的「有機」二字,組織者常天樂解釋說,這指的是農夫採用有機的方式種菜,但並不會直接說這些菜是有機的。常天樂說,有機蔬菜要經過國家認證,但對於這些普通的農戶來說,他們負擔不起認證費用。

於是,從2010年9月開始舉辦以來,有機農夫市集採用了一種「參與式保障體系」的認證模式。這種模式並不依靠國家認證。每當有新農戶想要加入市集銷售農產品。市集組織者就會召集專業人士,到農戶家實地探訪。就算是為外地農戶代賣的蔬菜,他們也要組織專業人士去外地考察。

考察隊伍中有市集組織者,有消費者,但最主要的是市集上的賣菜農戶。常天樂說,賣菜農戶在一線,最了解什麼是有機的種植方式。外人看來差不多的農產品,一線的農戶一眼就能看出來。

她把這種認證模式,稱為「去中心化」的認證模式。就像當下流行的區塊鏈等概念一樣,這也是一種「去中心化」的有機認證模式,而國家的有機認證則是「中心化」的認證模式。至於消費者們是否相信這種「去中心化」的有機,或者在兩種模式中更相信哪一個,常天樂也說不好。她說,這隻能看消費者們自己的選擇了。

至今,有機農夫市集已經舉辦了500多屆,但規模並沒有爆髮式增長,最讓常天樂欣慰的是,他們已經培養了一批相信這種「去中心化」有機認證的老顧客。

來源:北京晚報 李嘉瑞

編輯:tf010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北晚新視覺 的精彩文章:

陳遠明:愛上手機攝影的N個理由
怎樣用手機拍好照片,告訴你幾條秘笈!

TAG:北晚新視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