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錯金鳥篆銅戈中的纏鬥和一代妖姬艷事

錯金鳥篆銅戈中的纏鬥和一代妖姬艷事

《爭鋒》展覽上的楚國銅鏡(上)和晉國方彝(下)紋飾

方天戟 按

今日,

山西博物院2018開年大展,

爭鋒——晉楚文明特展,

正式落下大幕。

從2月3日到今日,

這個高質量的晉楚合作大展,

成為文博界至為剛猛雄渾的一道風景。

大展壓軸戲,

是北京大學教授李零先生的講座《論晉楚爭霸》

山西博物院 | 李零說《爭鋒》

時間框架

空間框架

晉國興亡

楚國興亡

楚雖有材,晉實用之……

李零先生從五個角度切入,

展開論述了晉楚文明的特質、碰撞和交融。

其中,

對「楚雖有材,晉實用之」,

老家是山西武鄉的李零先生深有感觸。

他說,

晉楚爭霸,

晉在上風,楚在下風。

體現在當時人才的使用上,

楚國不乏人才,

但很多都跑到晉國被晉國使用起來了,

晉國因此強大乃至最後稱霸。

就是說,

在某種意義上,

在人才的借力和發揮作用上,

晉國也佔了上風。

然而,

李零先生說,

一個客觀的事實是:

近現代以來,山西培養出的人才,

卻遠遠比不上湖北湖南等南方省份。

此番話,

發人深省。

晉楚人才培養使用易位的原因,

也令人深思。

2015年2月26日,

「文博山西」曾推送過一篇文章:

錯金鳥篆銅戈密碼:

晉吳楚三國的纏鬥和一代妖姬艷事

以一件出自晉南萬榮的錯金鳥篆銅戈,

一個周旋於諸國之間的絕色美女,

講述晉楚吳之間爭霸的恩恩怨怨。

此時回望,

這篇3年前推送的文章,

彷彿是《爭鋒》這一展覽的熱身或預告,

也是「楚雖有材,晉實用之」的別樣詮釋。

在這次展覽上,

又見到這件閃閃發光的銅戈。

聯繫李零先生所講,

今特再次推送「錯金鳥篆銅戈密碼」一文,

期望每一個山西人,

在了解過去歷史的基礎上,

對當今的山西如何吸引人才和使用人才,

有更多思考。

▲《爭鋒》上的錯金鳥篆「王子於戈」銘文銅戈

錯金鳥篆銅戈密碼:

晉吳楚三國的纏鬥和一代妖姬艷事

秋風起兮白雲飛,

草木黃落兮雁南歸。

蘭有秀兮菊有芳,

懷佳人兮不能忘。

泛樓船兮濟汾河,

橫中流兮揚素波。

蕭鼓鳴兮發棹歌,

歡樂極兮哀情多,

少壯幾時兮奈老何!

帝王如何?平民又怎樣?無論多富貴,人生總倏忽。

公元前113年,漢武帝劉徹率領群臣來到河東郡汾陰縣汾陰脽祭祀后土。泛舟黃河,飲宴中流,時值秋風蕭颯,鴻雁南歸,他觸景生情,南望長安,感慨萬千,寫下了這首千古絕唱《秋風辭》。

這不是劉徹第一次到汾陰脽,也不是最後一次——

此前的元狩二年(前121年),他已來過;此後的元封二年(前109年)、四年(前107年)、六年(前105年),太初元年(前103年)、二年(前102年),天漢元年(前100年),他又來過6次。

寫下《秋風辭》的這次,是元鼎四年,他的第二次。

一共8次,這位雄心勃勃的皇帝,滿懷虔誠,一次次來到黃河與汾河交匯處的這個河中之丘上

汾陰縣,即今山西運城萬榮縣;汾陰脽,在今萬榮縣后土廟前的黃河東側。

一位雄才大略、日理萬機的皇帝,為什麼會對這裡情有獨鍾?

鼎!如他「元鼎」年號中的一個字,一切起源於「鼎」。

禹之九鼎,向為國家政權之象徵,但東周末年,戰亂紛飛,鼎沉於黃河,不知所終。

那還是漢文帝後元元年(前163年),方士新垣平進言:「周鼎亡在泗水中,今河溢通泗,臣望東北汾陰直有金寶氣,意周鼎其出乎?兆見,不迎則不至。」

意思是:象徵天下的周鼎消失在泗水中,如今黃河決口與泗水相通,而汾陰有金寶氣,難道不是鼎要從這裡出現嗎?預兆已經顯現,不去迎接鼎就不會露面啊。

以上為《史記》記載,其後,太史公司馬遷又寫道,「於是上使治廟汾陰南,臨河,欲祠出周鼎」。

汾陰脽上,於是有了最早的汾陰廟。

↑清光緒七年(1881年)所刊《榮和縣誌》上的汾陰脽與后土祠地理環境

脽,音shuí,本意為屁股蛋兒,引申為隆起的小土山。汾陰脽,高十餘丈,寬兩里,長四五里,中斷洪流,四面環水,是一個天然的河中方形土丘。北魏酈道元《水經注·卷六·汾水》考證:水南有長阜,背汾帶河,阜長四五里,廣二里余,高十丈,汾水歷其陰,西入河。

皇天后土,自古有祭。古人祭地,一定要選澤中之丘。據如今的后土祠內廟貌圖石記載,軒轅氏時祀地,就在汾陰脽上掃地為壇,後堯舜二帝時專門有八個家族負責祭祀后土事宜,夏商周三朝時,帝王時常到此祭祀后土。

↑后土祠內的掃地壇據軒轅祀地傳說而來

元狩二年,漢武帝到雍州(今陝西鳳翔)祭天時,與大臣們商量:「現在皇天我已經親自祭祀了,而后土還沒有祭祀,這在禮法上不太妥吧?

太史令、祠官史寬舒等進言:「皇帝想親祀后土,地點應在水澤中選一圓形丘陵,在上面建造五個神壇,每個神壇用一頭小黃牛和一豬一羊作為貢品,祭完後就全部埋到地下,隨同祭祀的官員應全部穿戴黃色衣帽。」

按照史寬舒等人所說的地理形態和歷史沿革,汾陰脽正符合條件,於是,漢武帝命人在汾陰脽上正式立祠,建起一座后土祠,然後像祭天一樣,親自跪望祭拜。

↑萬榮后土祠外貌

神奇的事情就在當年發生了:元狩二年六月(前117年)漢武帝劉徹得到消息:汾脽出鼎。

此時,距新垣平的預測,已經過去近50年了。

據史籍明文記載,這次是汾陰縣當地一個叫公孫祥(一說巫錦)的發現並通報了消息。

↑山西晉南黃河邊地貌 郭關 作

史載,此人也會「望氣」,見汾旁有光如絳,「見地如鉤狀,掊視得鼎。鼎大異於眾鼎,文鏤無款識,怪之,言吏。吏告河東太守勝,勝以聞。天子使使驗問巫得鼎無奸詐,乃以禮祠,迎鼎至甘泉……」

就是說,漢武帝還怕有詐,命令有司詳驗是否真實,最後確定無誤,將鼎遷於甘泉宮。這隻鼎的尺寸在《漢書·卷二十五·郊祀志》也有明確記載,「鼎大八尺一寸,高三尺六寸,殊異於眾鼎。」

大喜過望,以為吉兆,漢武帝遂改年號元狩為元鼎,並作《寶鼎之歌》,定三年一祭后土之制度。

就是在黃河上作《秋風辭》的元鼎四年,漢武帝下令,在汾陰脽擴建后土祠,汾陰祭地正式成為最重要的三大國家祭祀之一。

↑史籍中的后土祠建築群

↓現代祭祀后土時的場面

此後,除了委派官員,自漢武帝起至宋真宗,先後有9位皇帝24次親臨后土祠祭拜。

萬榮后土祠,因此成為全國16000多所后土廟的祖廟。

漢代以後,因為地理偏僻、舟楫勞頓等原因,汾陰雖不再成為祀后土的重地,但仍不斷有帝王本人親至祭祀,如唐玄宗、宋真宗等。唐開元十一年(723年),唐玄宗為農祈谷,親祀后土,在修繕祠廟時再次獲得銅鼎二,大者容四升,小者容一升,皆青色。

驚喜之下,唐玄宗乾脆將汾陰縣改名為寶鼎縣。

↑成周鼎.西周早期

高:20.6厘米

口徑:17.6厘米

腹徑:18.8厘米

重:2.9公斤

1984年出土于山西曲沃縣曲村M6195

為何汾陰脽屢屢出「寶鼎」?真是望「金寶氣」、望「光如絳」望出的么?

1958年和1961年的兩次考古發現,使這一千古謎團,露出些許端倪。其中發現的一對錯金鳥篆「王子於戈」,更使人聯想到一段錯綜複雜的歷史。

那是一段艷史,更是一場纏鬥,牽涉到晉吳楚三個國家和後來加入的越國,牽涉到一個經歷絕罕的千年妖姬。

廟前村,顧名思義,萬榮后土祠前的一個村莊,位於距今萬榮縣城西南40公里、距榮河鎮7.5公里的黃河東畔。

1958年3月上旬,萬榮縣當地幾名船工在黃河裡撐船來往晉陝時意外發現,離河面30多米高的斷崖上,似乎有銅器露出。

山西省文物管理委員會聞訊,即由侯馬工作站考古工作人員前往勘察,結果發現露銅器處是一座規模較大的土坑豎穴墓,除墓的西南角和西北角曾受過擾動外,其餘大部尚保存完好,於是在3月13日至19日進行了清理。

這次發現,收穫了銅鼎、銅尊、銅罍、銅鑒、銅鬲、銅簋、銅匜、石磬等23件器物。該墓葬被編號為58M1。

↑后土祠與陝西韓城司馬遷墓隔黃河相望

↓藏元代《秋風辭》碑故后土祠有秋風樓

1961年,同樣是在后土廟附近一處叫「賈家崖」的黃河斷崖上,當地村民發現數十件銅器,其中有一對錯金銅戈。

山西省文物管理委員再次派員調查,並發掘了三座墓葬。同年12月,對這一帶進行全面調查,發現斷崖上暴露的墓葬非常多,總面積達到25萬平方米。僅在西部臨黃河區域的三萬平方米範圍鑽探,發現東周、漢代墓葬166座。

1962年春,考古人員有選擇地發掘了34座墓,其中三座未來得及發掘完畢,就被泛濫的黃河沖毀,實際發掘了31座。

發現的器物非常豐富:銅器230件,陶器250件,其他玉、石、骨等質料的小件器物400多件,總計900餘件。

↑1962年的挖掘現場,遠處為后土祠和秋風樓。

研究表明,這片墓葬區,屬於東周時期的魏國貴族墓葬區。

魏國,戰國七雄之一。

公元前453年,魏、韓、趙瓜分晉國後,魏文侯創立魏國。

↑魏文侯(前472年―前396年)

姬姓,魏氏,名斯,安邑(今山西夏縣)人。公元前403年,韓、趙、魏,被周王與各國正式承認為諸侯,成為封建國家。魏斯為魏國開國君主。

魏文侯在位時禮賢下士,任用出身小貴族或平民的士在政治、軍事方面發揮作用,標誌著世族政治開始為官僚政治所代替。

可以說,魏文侯是中國最早和最卓越的改革家,他任用李悝主持變法和法制建設,把儒的地位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是後世帝王尊儒籠絡知識階級的開始。他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上的策略和施政經驗,是中華帝國的一個經典樣本,影響了中國政治兩千年,後來的秦國獻公、孝公和商鞅變法,都是以魏國為藍本的。

那是魏國獨霸的時期,當時,韓、趙等國,都對魏國禮讓敬重三分。

↑魏文王尊師圖

不斷發現青銅器的「汾陰脽」,又稱「魏脽」,其得名就來自魏文侯。

周威烈王十七年,魏文侯過黃河討伐秦國後返還,在黃河東岸築汾陰城,故汾陰脽又被史籍稱為「故魏之國都」。

汾陰故城位於今后土祠以西約400米處,1969年被徹底沖毀,城址東即為汾陰東周墓地。

延至漢代,商周青銅器已不多見。一旦得古器物重見天日,往往以為是祥瑞的徵兆。有理由推測,漢武帝元鼎元年及後世皇帝在汾陰脽發現的青銅鼎,當均屬這一魏國墓地之物。

1961年,該片墓地採集的一式兩件錯金青銅戈,是當年乃至所有出土的器物中,最為引人注目的文物。

錯金鳥書「王子於戈」

長:24.5厘米

援長:16厘米

胡長:9.5厘米

內長:8厘米

援上翹,中有脊,中胡下短平齊,闌側三穿,長方形內,上有一穿,內兩面均飾錯金捲雲紋銘文,戈各面有錯金鳥篆銘文7字。

山西博物院藏

這兩件戈,上面分別有錯金鳥書銘文7字,正面為「王子於之用戈」6字,背面為「璗」字。

1958年發現廟前58M1時,中科院山西分院考古研究所成立,文博大家張頷先生任所長,後任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員會副主任。1961年發現錯金鳥篆青銅戈後,張頷先生考訂其為「王子於戈」。王子於就是吳王僚,「於」是「州於」之單稱。

張頷先生為此著《萬榮出土錯金鳥書戈銘文考釋》,刊載於《文物》雜誌,並在中國歷史博物館面對當時在京學者提出的若干問題一一作辯,終於得到學者一致肯定。

1962年6月4日,《光明日報》專門作了報導。文章發表後,專門研究鳥蟲篆的中山大學學者容庚先生在充實修改舊作的基礎上,重新發表了綜合性的學術專論《鳥書考》,其中「吳國四器」首列「王子於戈」並引述了張頷先生的論點。

「王子於戈」上的錯金鳥篆銘文精美異常

這兩件青銅戈,不但有美麗的錯金鳥篆銘文,不但來自遙遠的吳國,它們居然還是吳王僚未當國君前,做王子時的兵器,大概鑄於公元前530年至公元前526年間。

吳王僚,春秋時期吳國第23任君主。如果對他本人不太熟悉,那麼「專諸刺王僚」的故事,恐怕不陌生吧!

「夫專諸之刺王僚也,彗星襲月;聶政之刺韓傀也,白虹貫日;要離之刺慶忌也,蒼鷹擊於殿上。」這句話,來自《戰國策·魏策四》中的《唐雎不辱使命》。

不錯,這位王僚,就是彗星襲月時,被伍子胥推薦給公子光的刺客專諸,用著名的魚腸劍刺殺的吳國國君。

↑漢畫像石上的專諸刺王僚

↓連環畫中專諸捧魚藏劍刺僚

吳國國王的御用兵器,怎麼會埋到黃河邊的魏國墓地呢?

這就不得不說波瀾壯闊、勾心鬥角的晉楚爭覇和晉吳結盟了。

大國爭霸是春秋時代的顯著特徵。

在齊桓公首霸之後,晉、楚兩國相繼而起,逐鹿中原,爭當盟主,但爭鬥100多年後,終因旗鼓相當,勢均力敵,在春秋中葉以後,出現並霸的局面。

在這樣的形勢下,前584年,一個在史家眼裡看似無足輕重但作用非凡的人物登場了。他像一枚砝碼,打破了晉楚之間微妙的恐怖平衡。

他叫申公巫臣,申公豹的「申」,巫術的「巫」。

這是將申公豹的「魔性」和巫師的「邪性」合二為一,將自己熔鍛成「先知」一般的一個人物。

這也是一個把愛情看得比國家、家族、財富還要重要的人物。

對,正是把這段歷史中的看似最荒謬、最荒淫的一幕,稱作「愛情」——雖然他的夫人,導致當時春秋列國的政治軍事勢力急劇重組,影響了春秋歷史進程,堪比埃及豔后克婁巴特拉七世或希臘海倫的一位千年絕代妖姬。

申公巫臣,生卒年不詳,楚國申縣縣尹。申縣在今河南南陽北,「公」是楚人對縣尹的尊稱。他本羋姓,屈氏,名巫或巫臣,字子靈,亦稱屈巫。

在申公巫臣登上歷史舞台之前,他的夫人已經先聲奪人,早早在春秋的舞台上長袖善舞,抑或是在春秋各國的床笫間鶯聲燕語了。

不是別個,她就是著名的夏姬。

——三次成為王后,七次嫁給別人為夫人,殺三夫一君一子,亡一國兩卿,共有九個男人因她而死,挾素女心經之術,有返老還童之能,美艷無比,妖媚無極,最後歸於申公巫臣,得以善終,試問,史上哪位美女能與之相比?

楚成王三十一年(約公元前640年前後),鄭國國君鄭穆公與少妃姚子生下了女兒夏姬。

這個公主級別的女子,如何美貌不用形容,其經歷足可通殺其前其後自詡美艷者。

夏姬未出嫁時,便與自己的庶兄公子蠻相通,不到三年,公子蠻就死了。後來,夏姬遠嫁給食采邑於株林(今河南柘城縣)的陳國大夫夏御叔為妻,夏姬之名由此而來。

夏姬嫁給夏御叔不到九個月,便生下一個兒子,取名夏徵舒。雖然夏御叔有些懷疑,但是惑於夏姬的美貌,也無暇深究。在夏徵舒十二歲時,正值壯年的夏御叔因病而亡,夏姬獨守空閨,隱居於株林。

楚莊王三年(公元前615年),夏姬年齡已年近三十,仍是剪水秋眸,肌膚勝雪。沒過多久,經常進出株林的孔寧與儀行父,先後都成了夏姬的床幕之賓。

當時,有個叫泄冶的大臣站出來指責他們,於是孔寧、儀行父就合起伙來把泄冶給殺掉了。

孔寧從夏姬那裡出來,裡面穿著夏姬贈的錦襠,向儀行父誇耀。儀行父心中羨慕,也向夏姬索取。夏姬倒也一視同仁,解下身上的碧羅襦贈給他。後儀行父與夏姬往來更密,孔寧不覺受到冷落,心懷妒忌,遂生一計,獨自去見陳國國君陳靈公,言談之間,向陳靈公盛讚夏姬的美艷,並告訴陳靈公,夏姬嫻熟房中術,天下無雙。

陳靈公是個沒有威儀的君主,為人輕佻傲慢,耽於酒色,對國家政務不聞不問。他剛開始還想夏姬年近三十,恐怕是三月的桃花,早已改色,本不屑一顧,但孔寧唾沫橫飛,說夏姬容顏不老,如十七八歲女子模樣,且交接之妙,大非尋常。

第二天,陳靈公便在孔寧陪伴下微服出遊株林,來到了夏家。陳靈公一看夏姬容貌,頓時方寸大亂。是夜,陳靈公喝得大醉,擁夏姬入帷,整夜風月無邊。

沒過幾天,陳靈公召孔寧和儀行父同往株林,同會夏姬。而在朝堂,三人居然拿著夏姬分別所贈內衣,互為欣賞,是為史書上說的「公卿宣淫」,極為不堪。

夏姬的兒子夏徵舒漸漸長大知事,不忍見其母親所為,只是礙於靈公,無可奈何。每次聽說靈公要到株林,就託辭避出,落得眼中清靜。

楚莊王十五年(公元前599年),夏徵舒長到十八歲,生得長軀偉干,多力善射。陳靈公為取悅夏姬,就讓夏徵舒襲父親的司馬官職,執掌兵權。夏徵舒因感激嗣爵之恩,在家中設宴款待陳靈公。

夏姬因兒子在座,沒有出陪,酒酣之後,陳靈公、孔寧和儀行父君臣又對夏徵舒到底是誰所生互相調侃嘲謔,毫無人形。夏徵舒忍無可忍,暗將夏姬鎖於內室,從便門溜出,戎裝披掛,手執利刃,引著得力家丁數人,從大門殺進去。

三人知道大事不好,起身就跑。陳靈公還指望跑入內室求救於夏姬,哪知門早已上鎖,他慌不擇路,急向後園奔去,跑到東邊的馬廄,想從矮牆上翻過去,夏徵舒扳弓「颼」的一箭,沒有射中,陳靈公嚇得鑽進馬廄,想躲藏起來,偏馬群嘶鳴不止,他又撤身退出,剛好夏徵舒趕到,一箭射中靈公胸口,堂堂一國之君就這樣不光彩地死在馬廄下。

而孔、儀二人從狗洞里鑽出去,不敢回家,赤著身子逃到楚國去了。

夏徵舒將陳靈公射殺後,謊稱「靈公酒後急病歸天」。陳靈公的太子聞訊逃到晉國,夏徵舒乾脆自立為陳侯,成為陳國實際的掌權者。

↑春秋時期各國簡圖,陳國位於晉楚之間

夏徵舒弒君,陳國人倒沒計較,但楚莊王偏聽偏信逃亡的孔寧與儀行父一面之詞,決意討伐夏徵舒。

陳國大臣們一向害怕楚國,不敢對抗,只好把一切罪名全推在夏徵舒身上,開了城門迎接楚軍。夏徵舒被施以「車裂」之刑,夏姬被捉後送到楚莊王跟前。

這是個什麼鬼?一個女人亡了一個國家,到底怎麼回事?楚莊王本怒氣勃發,但一見夏姬,下巴掉地,靈魂出竅,立馬就要納夏姬為妃。

↑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的楚莊王

這時,申公巫臣登場了。

巫臣義正辭嚴:「這可不行。您召集大家討伐罪行,本來是正義的行為。如果納夏姬為妃,就說明您貪圖美色。打著正義之師的旗號滿足自己的淫慾,以後您說的話還有誰聽呢?」

楚莊王本就雄才大略,聽罷,就放棄了這個想法。

這時候,楚國大司馬子反,他也是楚莊王的弟弟,站出來說:君主不娶夏姬,那就該輪到我了,我娶她!

申公巫臣又站出來勸阻:這個女人可不祥,你看看她,搞死搞壞多少人了,最早那個叫子蠻,然後是御叔,然後是陳靈公、孔寧、儀行父,哪個得了好了?天下多美婦人,何必是?

子反一聽這話,高熾的慾望登時熄火。

↑春秋五霸中有一霸便是楚莊王

楚莊王便將夏姬賜給了喪偶的楚國貴族連尹襄老。

楚莊王十七年(公元前597年),連尹襄老沒享幾天艷福,就戰死沙場,屍體被晉國所得,而他的兒子黑要,連父親的遺體都不顧,便堂而皇之將庶母夏姬「烝」過來。

需要說明,在先秦時期,「烝」只是婚姻的形式之一,在當時不算非禮,跟繼承爹的房子院子箱子櫃一樣。

而此時,申公巫臣本人終於找到夏姬:我要娶你!

他讓夏姬借著給連尹襄老收屍的理由,從楚國先回祖國鄭國。夏姬被其感動,就依照巫臣的計劃,假託迎喪之名向楚王請求回到娘家鄭國,藉助鄭、晉的良好關係,尋回亡夫襄老的遺體。

此時,楚莊王還活著,申公巫臣靜靜等待著,沒有輕舉妄動。

公元前589年,創造「一鳴驚人」奇蹟的的楚莊王已經死去一年多,晉伐齊,齊大敗,向楚尋求支援。楚國出兵前,剛接位不久的楚共王派巫臣到齊國訪問。屈巫藉此機會,帶著部分家人和財產,趕往齊國。

楚國的年輕大夫申叔跪和他年邁的父親、一個德高望重的先知大臣申叔時此時正要去國都,他們在路上相遇。申叔跪對巫臣的觀感記載於史冊:真是奇怪啊,這個人有肩負重要軍事使命的警懼之心,又有《桑中》一詩所說的男女歡戀之色,大概是偷偷地帶著妻子逃跑吧。

巫臣出使齊國完成任務,讓副使帶著齊國贈送給楚國的禮品回國復命,自己則趕往鄭國,依照約定,如願以償娶夏姬為妻,並依靠與晉國大臣的關係,夫妻倆來到晉,他被任為邢邑(今河南溫縣)大夫。

按時間推算,夏姬離開楚國回到祖國鄭國,已經8年了。巫臣從識的夏姬到娶到夏姬,前598年到前589年,經歷了10年時光。此時,再怎麼駐顏有術,夏姬韶華已逝。

然而,十年之約未空許!

巫臣來晉,令當時的晉景公大喜過望,但這個知名重臣的「無間道」行為,引發了隨後的一連串國際事件,大概是晉景公和巫臣始料未及的。

巫臣在楚莊王逝世不久、楚共王初立之際叛逃敵國,而且偷娶了夏姬,在當時算是國際醜聞,顯然讓楚國很難堪,但年輕的楚共王還算不錯,念在巫臣為先君盡忠多年,也不想令巫臣與楚國決絕,決定不去追究。

明智的楚共王卻沒能阻止他一個氣炸了肺的人作難,這個人就是自己的叔叔子反:好你個申公巫臣,你不讓這個娶,不讓那個娶,原來夏姬是你給自己留著呢!

當時,大將子重,楚共王的另一個叔叔,也深恨巫臣,因為楚國戰勝宋國後,子重居功要求楚王把北部兩處地方封賞給自己,巫臣極力反對,楚王沒有答應子重的要求。

於是,子反和子重聯手,滅了巫臣留在楚國的族人,順便也滅了黑要全家,瓜分了他們的采地和財產。

↑↓晉楚爭霸延續了百餘年

家族被滅,申公巫臣憤恨不已,他向正為與楚國爭霸相持不下而憂愁的晉景公建議:要想在爭霸中佔得上風,就必須聯合正在崛起的吳國,對楚國形成夾擊之勢。

晉景公採納申公巫臣的意見,開始與吳國通好,利用吳國牽制楚國。

吳國偏居東南沿海地區,與越國為鄰,有斷髮文身之俗。據《吳越春秋》記載,當時吳國「險阻潤濕,又有江海之害,君無守御,民無所依,倉庫不設,田疇不墾。」嚴格地說,它還不能算是一個國家,只是一個部落群體。在中原列國眼裡,吳是一個經濟、文化十分落後的蠻夷之國。

公元前584年,即吳王壽夢二年,巫臣帶了一些戰車和軍士來到落後的吳國,幫助吳軍訓練駕車射箭,教吳國用兵之術和車戰之法,同時讓他兒子做吳國的行人之官,吳國從此開始與中原各國交往。

這個吳王壽夢,正是萬榮汾陰脽上發現的「王子於戈」銘文上,那位王僚的爺爺。

吳國的兵器製造技術就在這一時期開始走向成熟,到吳王闔閭時期已經享譽一時,之後的屈原所作的《國殤》中即有「操吳戈兮披犀甲」之語,而幹將、莫邪是當時吳國著名的冶金專家,鑄劍技術代表著當時兵器冶金的最高水平。

在入吳再造吳國軍力的同時,巫臣託人捎了一封信給子重、子反兩人。《左傳·成公七年》記載,信的內容是這樣的:「余必使爾罷於奔命以死。」意思是,「你們這兩個壞蛋,實在太可惡了!我一定要叫你們受命奔走,疲竭而死!」

在巫臣的訓練下,吳國的軍事技術突飛猛進,軍力迅速強大。他們開始伐取巢、徐這些歸順了楚國的小邦,把它們併入吳國版圖,東南一帶的蠻夷人群開始歸依吳國,吳國逐漸強大起來。

吳軍不斷出兵,告急的文書也就不斷傳到楚國都城。楚王每次接到告急文書,總是派子重、子反率軍前往救援。他倆剛結束一場戰事歸來,還未得到休息,又奉命出兵平定另一處戰事,一年之中,兩人率領大軍往返奔波,竟達七次之多,被弄得筋疲力盡,真應了巫臣所說的「疲於奔命」。

巫臣的仇也報了:前575年,晉楚爭霸的最後一幕鄢陵之戰爆發,楚共王被射瞎一隻眼,與主帥子反商量戰事,子反卻喝酒沉醉不起,被綁在戰車上撤退兩百多里,子反因此自殺;子重呢,在一次與吳打仗戰敗後,突發急病身亡。

晉楚鄢陵之戰後,楚國再未能染指中原。

巫臣和夏姬這一對男女轟轟烈烈的拍拖史,攪動了春秋戰國的隆隆歷史巨輪。正是因為他們的超常規拍拖壯舉,導致了當時春秋列國的政治軍事勢力急劇改組變化,並直接導致了大半個世紀之後,吳越爭霸時代的到來。

其一,楚國從此有了嚴重的後顧之憂,國力直線下滑,很快被晉國反超,霸業漸行漸遠,名存實亡。不得不向晉國提出「弭兵」的要求,春秋的歷史由此轉入後期階段;

其二,從此以後,霸主的爭奪多了兩個角色,那就是吳國和越國。因為晉國可以在楚國身後培植力量,楚國人也有樣學樣,在吳國的身後培植起了越國與吳國對抗。

歷史,就這樣一報還一報地向前滾動變化著。

如是,創造了奇蹟的申公巫臣,除了創造出一個「疲於奔命」的成語典故,同時創造出一個歷史名詞:「巫臣困楚」。

「巫臣困楚」成為後來伍子胥伐楚的歷史預演。曾幾何時,強大的楚國,不足一百年之內,先後在巫臣和伍子胥這兩個人的瘋狂折騰下,左支右絀,迅速衰落,並兩次到了亡國的邊緣。

夏姬,則創造了另一個歷史名詞:「夏姬之亂」,並被後世評為春秋戰國四大美女之一(其餘三人為褒姒、息媯、西施)。

一個女人做到這個份上,說不是紅顏禍水已經說不過去了,有人甚至稱夏姬為史上最具殺傷力的蕩婦。但她最終的結局,卻也令人慨嘆。

與「紅顏禍水」相伴而生的往往是「紅顏薄命」,大抵被史學家記載下來的所謂紅顏,大多命如紙薄,但夏姬卻是個例外,她的這個例外,正是申公巫臣成全的。

史書載,在楚國,他對她只說了四個字:歸!吾聘汝。

「回家吧!我娶你為妻。」就在夏姬年近半百青春不再之時,巫臣斷然對她說了這句話。

一個有身份、有地位的男子,在等待數年後,面對一個經歷複雜到駭人聽聞、好年華不再的女人,冒著被殺頭滅族的風險,對她說「歸!吾聘女」,那該需要一種怎樣的膽略和勇氣,這份感情該深沉厚重到何種程度?

這不是愛情又是什麼?雖然這種「愛情」,在他人眼裡幾乎不可理喻難以接受。

從古到今,夏姬就是一個倍受非議的女人,但從另一個角度看,美貌如雪,以身事人,夏姬何嘗沒有不為人道的辛酸和無奈。

↑↓引發特洛伊之戰的海倫

夏姬生於公元前7世紀,跟希臘的海倫幾乎同時。這兩位空前絕後的美女,都對各自身處的國度和歷史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圍繞著她們上演的一切:情愛,權力,戰爭,殺戮,陰謀,背叛,復仇,幾乎就是組成歷史的全部要素。

巫臣為得到夏姬,等了十餘年,比打了十年的特洛伊戰爭還要長久,而且毀家棄國,代價不可謂不大。而他得到的夏姬,至少已是40餘歲的半老徐娘。夏姬有如此大的魅力,史上罕見。

難以理解巫臣的人們,也許一樣不可能理解海倫引發的特洛伊戰爭,不過,聽過特洛伊長老們的一句話,也許就明白了夏姬的價值——在那場慘烈的戰爭中,特洛伊的長老們說出一句名言:「為了這樣一個女子,我們再打十年也值得!」

夏姬與巫臣最後的結局,史籍中沒有記載,但有記載的是夏姬和巫臣的女兒後來嫁給了晉國著名的賢良大臣叔向。這位叔向,就是「楊」姓始祖之一的楊食我的父親。

相關閱讀:

羊舌上的晉國:67年內戰的愛恨情仇

63號墓的秘密:一個次夫人的祖國的滅亡

也就是說,「楊」姓始祖之一的楊食我,就是夏姬和巫臣的外孫。

夏姬和巫臣呢?推測下來,最大的可能是,他們應了童話故事裡的那句結束語:

從此,公主與王子過上了幸福快樂的生活。

隨後的歷史繼續在既定的軌道上發展,在晉國的扶植下,吳國的軍事力量發展迅速,國土日益擴展,聲望日益提高,實力已經與中原各諸侯國家不遑多讓。

公元前522年,吳國迎來更大的發展機會,伍子胥從楚國逃到吳國,做了相國。他將刺客專諸推薦給當時的公子光、後來的吳王闔閭,讓他刺殺了自己的堂哥王僚自立,並教給他「立城郭,設守備、實倉廩,治府庫」等「安君治民,興霸成王」之道,使吳國由極為落後的蠻夷之邦,一躍而成為軍事強國,五戰五勝,攻佔了楚國的郢都。

晉楚爭覇,在關鍵的節點上,申公巫臣設謀,並親力親為,助吳制楚,吳國和晉國成為盟國,友好往來不斷;公元前550年,晉侯嫁女於吳。公元前544年,吳國王族季札出使晉國,與晉貴族建立了良好關係。

據記載,吳亡國後,貴族紛紛離境,一部分人來到了晉國。這些流亡者,必定帶來大量寶物。萬榮后土祠前出土的錯金鳥書銅戈,當為在晉吳聯盟時期進入晉國,後為分晉的魏、趙、韓三國所得。

由於吳王僚在位僅十二年,時間很短,留到今天的兵器和青銅器並不多,有銘文的更是鳳毛麟角,而在山西,除了萬榮發現的錯金鳥書「王子於戈」,其他驚喜發現歷來不斷: 清同治年間,山西代縣蒙王村出土「吳王夫差鑒」,1964年原平峙峪村出土「吳王光劍」,1985年榆社縣城三角坪出土「吳季子姑發劍」。

這些國寶級文物,正是當年晉楚爭霸背景下晉吳友好關係的見證。

↑攻吳王夫差鑑.春秋晚期

高:45厘米

口徑:73厘米

同治年(1862--1874)山西忻州蒙王村出土。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藏

夫差所鑄大型水器,可用於盛水照面或冰鎮食物。獸耳銜環,腹飾蟠虺紋及葉形紋。器腹上鑄龍頭形雙耳,兩耳之間又鑄兩隻小虎對稱攀附在口沿上,伸頭向鑒內作窺探狀。

↑攻吳王夫差鑑銘文

腹內銘文三行十三字,腹內壁鑄銘文二行十三字:攻吳王夫差,擇其吉金,自作御鑒。

春秋時期的書法出現了因地域而風格各異的現象,東南方各國的銅器銘文都有美化的趨向,或作鳥蟲書,或作蝌蚪書等,而「攻吳王夫差鑒」作瘦長體,字形、筆劃不加修飾,顯得質樸規整,線條均勻,布局疏朗,已具後來小篆的雛形。

↑火焰紋「吳王光劍」.春秋

長:50.7厘米

寬:5厘米

莖長:9厘米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1964年原平峙峪村出土

如今,晉楚吳越四國的纏鬥和一代妖姬艷事,只在史書和人們的口舌中留下無數筆墨痕迹和口水談資,而萬榮汾陰脽上的后土祠、秋風樓,在極盛之後,也經歷了無數滄桑——

漢武帝後,西漢宣帝、元帝、成帝、哀帝和東漢光武帝劉秀,皆照例來此祭祀。

唐玄宗李隆基在開元年間三次祭后土,將祠廟在漢代的基礎上加以擴建。

宋代真宗皇帝來祭掃時,前一年就對后土祠進行修茸,在中軸線上增置承王門、榮光門、坤柔門、坤柔殿、寢殿、配天壇、軒轅掃地壇等,廟宇更加壯麗。

元代以前,后土祠均由官方維修。

明代開始,變為民間修葺。明萬曆年間,黃河中上游森林頻遭砍伐,泥沙驟然增多,汾陰脽漸陷,祠被淹沒,先後兩次遷建。

清順治十二年(1655)黃河水決,后土祠又被淹沒,僅留秋風樓和正殿。

康熙元年(1662)秋,黃河再次決口,將秋風樓和正殿全部吞沒,脽上舊跡盡被滌盪。次年,清政府撥款移地重建。

清同治六年(1867)又被黃水所沒。三年後的同治九年,來自江南的戴儒珍來榮河做知縣。下馬伊始,直奔汾陰脽探尋,然后土祠已沒於黃河,秋風樓亦蕩然無存。痛心之餘,他動員百姓自黃河打撈殘物復建。

這,就是我們今天看到的移建於廟前村北高崖上的后土祠及秋風樓。

斗轉星移,

滄海桑田。

多少人,多少事,

多少江山,多少美人,

多少愛恨,多少輕狂,

多少英雄,多少家國,

如同后土祠旁、汾陰脽上的青銅器,

被時光無情消磨——

出者燦然生輝,然亦漸朽;

沒者付諸流水,化為烏有。

惟歲月如黃河,

不舍晝夜。

圖:動脈影 方天戟 網路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特致以謝忱

End

請按下面指紋關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博山西 的精彩文章:

又見陶寺!2017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山西兩項目入圍
密宗之火丨大同傳奇:天上飛來丈六觀音

TAG:文博山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