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年入2300億歐元的大眾甩出200億歐元能否打趴下特斯拉

年入2300億歐元的大眾甩出200億歐元能否打趴下特斯拉

看資訊要看評論 科技獨立評論號

在2017財年中,Volkswagen"s (VW) 大眾集團整體銷量規模達到1070萬輛,比2016年增長4.3%,集團銷售收入達到了2307億歐元,同比增長6.2%。在營業利潤上,大眾集團在2017年達到170億歐元,同比大幅增長16.5%。稅前利潤上升至139億歐元,較上一財年增長66億歐元。稅後利潤為116億歐元(2016財年為54億歐元)。

這一數字標誌著大眾在2017年的財務狀況出現了顯著的改善。即便如此,大眾汽車依然面臨來自新能源汽車製造商的影響和壓力,特別是來自特斯拉的全球壓力越來越明顯,一旦特斯拉的電動汽車產量獲得更大提升後,大眾汽車將面臨更加尷尬的局面。

與其被動被打壓,不如主動出擊。3月14日來自彭博社消息,大眾汽車達成200億歐元(250億美元)的電池訂單,以支持其未來幾年大舉進軍電動汽車市場。

當然,大中汽車的戰略也是越來越明確了。到2022年底,大眾汽車將裝備16家工廠生產電動汽車,而目前只有三家。大眾汽車與包括三星SDI、LG化學和寧德時代新能源在內的供應商達成中歐兩大市場的電池訂單,這將支持其在不晚於2025年實現最高300萬輛電動汽車年產量的目標。

大眾汽車表示,在鎖定兩大汽車市場的電池供應之後,北美市場的電池訂單也將在短期內達成。大眾汽車已經表示計劃採購約500億歐元的電池來推動電動汽車發展,大眾汽車今年將推出三款新的電動汽車車型,後續還將推出幾十款新車型。

根據最近的監管申報文件顯示,截至去年末,特斯拉的電池採購訂單達到175億美元,主要涉及從松下購買鋰離子電池。大眾汽車稱其電池招標是汽車行業最大的採購行動之一。

大眾集團首席執行官Matthias Mueller在該公司的年度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從明年開始,擁有12個品牌的大眾汽車幾乎每個月都會推出一款新的電動車型,「這是我們布局全球最多電動汽車車型的計劃。」

與此同時,作為集團CEO的他,Matthias Mueller在2017年從公司拿到了1014萬歐元的個人收入,比他前一年增加近40%。

儘管大眾的電動汽車戰略清楚地表明了其成為電動汽車世界領先者的雄心,但它至少面臨著福特、通用和豐田的競爭。豐田汽車公司最近宣布,計劃在2030年底前將增加實現550萬多輛電動汽車的單位銷量。通用汽車公司表示,到2023年底將有20萬輛或更多的電動汽車出現在全球市場。

現在特斯拉被認為是電動汽車行業的全球領導者。它已經生產和銷售其Model S轎車和Model X型運動多用途車。該公司不久將推出面向大眾市場的經濟型Model 3。特斯拉公司的管理層說,它將在十年內每年生產幾十萬輛這樣的電動汽車。

大眾汽車的公告顯示,十分堅信自身投資數百億美元,並利用其工程和產品管理技能以及全球公認的品牌,就能超越電動汽車製造行業的其他公司。

然而業內人士對此評論說:大眾汽車這只是表示保證在電動汽車領域的投資,而不是表明投資是否成功。

最新的消息顯示,目前,大眾集團已經推出8款純電動汽車和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2018年繼續會出台11款全新車型。

奧迪Q6 e-tron續航里程高達500公里,預計2018年夏天發布。

eCrafter定位在商用電動汽車方面,預計2018年秋天發布。

此外,保時捷Mission E、首款大眾汽車品牌I.D車型也會在2019年陸續亮相。

值得一看的保時捷Mission E在續航方面,據悉超過500km,和特斯拉Model X P100D的數據基本持平。而且保時捷為Mission E花重金打造了800V超級充電技術,充滿80%電量僅需要15分鐘。

不過,大眾汽車在自身電動汽車發展路線圖公布的同時,也針對傳統汽車領域進一步明確了目標,一點都沒有放鬆。號稱在2018年,大眾汽車將投資200億歐元發展更好的柴油和汽油發動機,這將意味著未來5年內會投入900億歐元(相當於1110億美元)左右在傳統汽車領域實現進一步的創新。(Aming)

目前已經對外發布了電動汽車概念車型Buzz和Crozz。

同時大眾汽車還發布了純電動的VIZZION概念車,就在3月5日-18日在巴萊斯堡國際展覽中心舉行的「2018年日內瓦車展」期間,CEO Matthias Mueller還上車開心做了試駕。

——阿明/編譯評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阿明觀察 的精彩文章:

贏得蘋果iCloud訂單,能代表谷歌雲吃掉了微軟雲嗎?
工信部雲牌照威力顯現,加速蘋果iCloud中國本地化進程

TAG:阿明觀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