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這位祖師對弟子的教育竟然是如此!

這位祖師對弟子的教育竟然是如此!

了觸即無生 不住虛分別

一切諸萬法 本來無所動

大家都知道中國禪林有兩位大德很有貢獻——馬祖建叢林,百丈立清規。從這兩位大德完善了禪門的清規,開創了很多禪宗道場以後,中國禪法大行於天下,中土禪寺蓬勃發展。

那麼馬祖道一禪師怎樣來啟發百丈懷海禪師開悟呢?

禪的教育就是生活的藝術,禪的教育就是生活的教育,不是叫你天天去背很多經論,佛的精髓、佛的心就在生活之中開啟,這樣來讓我們當下明心見性。

有一次吃過晚飯,馬祖道一禪師就帶著弟子百丈懷海(百丈懷海是做侍者)出去經行散步。在圍繞寺院這個山路上面去散步,然後看到野鴨子飛過來了,馬祖就問百丈懷海說:「那是什麼?

百丈懷海就說:「野鴨子。」

馬祖再問:「哪裡去了?」

百丈懷海說:「飛過去了。」

馬祖突然就用手扭著百丈的鼻子,拚命地拉,拚命地擰,當然很痛了。很痛的時候馬祖道一就啟發他,說:「又說飛過去了。」

這麼一說以後,百丈懷海禪師恍然大悟。

他悟什麼?他前面是凡夫心,說野鴨子飛過去了,其實是我們的心對外境起執著,境界在變化,我們的心也跟著變化了,鴨子飛過去了,我們的心也就攀緣,跟著攀過去了,這就是妄心了,只要你用過去心都是妄心。

祖師的教法很凌厲,馬上拉他的鼻子,怎麼樣?讓他產生痛徹心髓的一個痛,痛以後怎麼樣?痛是當下的,強行把弟子的心由過去心拉到現在的心,現在當下的痛受,那就把過去心切斷了,把過去的妄心切斷了,這樣他就已經有一點悟了。

然後再進一步啟發他:「又說飛過去了」,就是說你現在當下的這個能夠有強烈痛受的心,當下的這個心才是真心的妙用,你那個說飛過去了,來和去等等這個都是妄心,都是分別念,所以當下就豁然大悟。你看只要根機成熟了,祖師大德教化眾生,開悟是當下的事情,馬上就成就了。

百丈懷海回到侍者寮嚎啕大哭。另一個侍者就很奇怪,就說:「你哭什麼?你父母親死了嗎?」

百丈懷海:「沒有呀。」

侍者:「那誰欺負你了嗎?」

百丈懷海:「沒有呀。」

侍者:「那你哭什麼?」

百丈懷海說:「師父扭我的鼻子扭得很痛。」

侍者就跑去跟馬祖道一說:「師父呀,百丈懷海在寮房裡嚎啕大哭。」

他就把這個經過說了,馬祖道一就一笑說:「哦,這樣呀,那好,那說明百丈懷海明白了。」

侍者就回來把這個話傳給百丈懷海禪師,百丈聽了以後馬上又哈哈大笑。

這個侍者更加莫名其妙,說:「怎麼回事?你剛剛還嚎啕大哭,馬上又哈哈大笑,怎麼喜怒無常啊?」

百丈懷海就說:「適才哭,現在笑哇。」

其實真正明心見性的人,他是打破一切局限性,不被一切的外在所局限,他不是說一定要現一個什麼相,他是完全地、充分地讓自己的生命燦爛地盛開,好像花一樣。

花怎麼能夠盛開?花是在生命力達到最飽滿、最豐富、最鼎盛的時候才會開放,才會綻放。我們的心也是如此,我們的心能量最飽和的時候才會開花,開什麼花呢?內心的般若智慧花開。

平時凡夫眾生因為分別和執著,所以能量總是停滯、總是分散、總是耗散、總是流失,因為你的心向外攀緣,能量跟著就耗散了,能量總是難以達到一個飽滿的狀態,燦爛的、盛開的狀態。

而禪師是縱情享受當下的每一剎那,任何時候一切時一切處完全地與整個法界融為一體,縱情地哭、縱情地笑,而沒有一絲一毫的執著心,所以他的能量任何時候都不會耗散,因此任何時候都是活在當下的,任何時候都是智慧圓明的,這樣的一種狀態是成就清凈心的狀態。

馬祖道一是禪宗最主要宗派洪州宗的祖師。俗姓馬,又稱道一、洪州道一、江西道一。漢州什方縣(今四川什邡馬祖鎮)人,謚號大寂禪師。馬祖主張道不用修,或者說任心為修。即心是佛——非心非佛——平常心是道是他的佛性思想與實踐的總綱領。他讓「頓悟」說付諸實行,取代了看經坐禪的傳統,促使禪僧普遍革新禪的觀念。馬祖道一禪師門下極盛,有「八十八位善知識」之稱,法嗣139人,以百丈懷海、西堂智藏、南泉普願最為聞名,號稱洪州門下三大士。其中百丈懷海門下開衍出臨濟宗、溈仰宗二宗。

佛教傳入中國以後,從達磨初祖到六祖慧能,基本上是將佛法思想與中國實際從理論上相融合的一個時期,到六祖慧能達到頂峰,從而奠定了禪宗最堅實的思想理論基礎。

八祖馬祖道一之後,佛教才真正的完全中國化,可以說馬祖道一是中國佛教的開山始祖之一。這一時期,以馬祖和石頭為代表的一大批傑出禪師,以明快而貼近生活的方法,把佛法精神以簡單、純真、自然的形式弘揚開來。「法付龍天,插桿弘揚東土;宗承馬祖,一口吸盡西江。」

馬祖來至中國社會的最底層,祖輩是編簸箕的農民,深知民眾疾苦,了解農民現狀,所以號召僧侶自給自足、農禪並重,一日不作,一日不馬祖提出的「平常心是道」的佛法思想綱領,將印度佛教神秘冥想、山居修道的隱遁性升華到現實生活中。提倡「無造作、無斷常、無對錯、無取捨、無凡聖」的平常心,正切合了佛法「無常、無我、涅槃寂靜」的本來。馬祖對佛法形式上的大膽的改革,使僧侶不再是不食人間煙火的修道者,而是深入社會的道德與精神的榜樣。

馬祖堅決反對脫離生活、脫離現實、脫離民間疾苦的自我了斷和消極避世。以「即心即佛,非心非佛」這樣看是矛盾又必然統一的理論來教化弟子。將佛法生活化,將信眾平民化,將修證勞動化,形成了佛教最優秀的傳統,至今也是中國佛教的精髓。

閱讀聞思獲利益,

點贊隨喜皆功德,

利益眾生廣結緣,

你我同種福慧田。

迴向偈

願以此功德普及與一切

我等與眾生皆共成佛道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天竺法凈禪寺 的精彩文章:

春節回家最重要的事——善事父母 陪伴老人
《金剛經》殊勝之一:一切佛法的心髓法要

TAG:中天竺法凈禪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