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好書共讀 Everything I Never Told You

好書共讀 Everything I Never Told You

本期【好書共讀】欄目

由外語系的楊婧老師帶大家一起讀

Everything I Never Told You

無聲告白

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

這一期給大家推薦共讀好書的是美籍華裔作家伍綺詩(Celeste Ng)的Everything I Never Told You, 中譯名《無聲告白》。

這本書一經出版便廣受好評,不久就躍升為《紐約時報》暢銷書,并力壓斯蒂芬·金的《暗夜無星》、村上春樹的《沒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禮之年》等書,被美國亞馬遜評為2014年文學小說類最佳圖書。

作者簡介

伍綺詩

(Celeste Ng)

美籍華裔,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州和俄亥俄州長大,父母均為科學家的她,是香港移民第二代。在出版《無聲告白》前,已寫作多年,小說及散文作品多見於各類文學期刊雜誌。伍綺詩如今與家人一起在馬塞諸塞州的劍橋生活。《無聲告白》(Everything I Never Told You)是她耗時6年,寫的第一本長篇小說,講述了跨種族結合的一家人的故事。

主題賞析

「Lydia is dead. But they don』t know this yet.」

The book begins with this strange starting, depicting a Chinese American family living in 1970s in small-town in Ohio. Lydia is the favorite child of Marilyn and James Lee, and her mother is determined that she will fulfill the dreams that she was unable to pursue. But when Lydia』s body is found in the local lake, the delicate balancing act that has been keeping the Lee family together is destroyed, tumbling them into chaos.

Everything I Never Told Youtells a profoundly moving story of family , which is both a gripping page-turner and a sensitive family portrait. It uncovers the ways in which mothers and daughters, fathers and sons, and husbands and wives struggle, all their lives, to understand one another.

故事設定在20世紀60、70年代,正是美國的lost generation 時代。

1977年,一個普通的美國華裔五口之家。

小說以女兒莉迪亞的死為開端,採用插敘倒敘的寫法,以兩條時間主線講述了華裔美國家庭兩代人父與母,兒與女之間的矛盾糾葛。通過剖析書中各個人物的內心困擾與掙扎,開篇莉迪亞之死的真相逐漸被揭開,最終內心得到了解脫。

本書主人公Lydia是家中老二,也是李先生和李太太的掌上明珠。遺傳了父親的黑頭髮和母親的藍眼睛,莉迪亞從小就被賦予了很高的期望,她的父母希望她將來可以實現他們當年未完成的夢想。

按照當時的主流思想,女性應該在家圍繞著house, husband and children, 相夫教子。女性上學的目的被認為就是找一個好丈夫,終其一生成為稱職的家庭婦女。而文中的李太太,即James的妻子,Marilyn並不認同這一思想。她追求女性stand out, 在事業上有所建樹,對抗根深蒂固的主流思想。她想成為一名女醫生,而當時的美國社會,人們一聽到doctor, 自然而然想到的都是男性。Marilyn的夢想,就是做這樣一名出類拔萃的女醫生。她是這麼想的,也是這麼做的,一直朝著自己的方向努力,直到在一門關於美國牛仔精神的選修課,遇到教授James. James是一名中國人。在當時的美國,中國人,或者說Oriental, 出現的概率非常小,幾乎是異類。Marilyn被James的獨特所吸引,第一節下課就親吻了他。意外的是,James也回吻了她。接下來,他們經歷了相知相戀,結婚組成了家庭。但他們的結婚是Marilyn犧牲學業換來的,她放棄了成為醫生的夢想。這為後來故事悲劇的走向埋下了伏筆。

Marilyn和James的婚姻在周圍人眼中成為了異類,在得知James的妻子不是中國人時,大家的反應都是十分驚訝。周圍的大環境也引發了主人公內心的焦慮。當Marilyn選擇離家出走時,他首先想到的是妻子後悔嫁給了他這個中國人。因此,James對長著黑頭髮的Lydia十分偏愛,也寄予厚望,希望她能和native一起毫無障礙的fit in. 而Marilyn一直想打破主流思想,過上與周圍人不同的生活,不想像其他人一樣作為housewife孤獨終老,但最後還是做了一個housewife. 在參加其母親的葬禮時,她萌生出了強烈的願望:I cannot end up with that like her. 因此她選擇了出走,但最後還是因為家庭牽絆中斷了學業。這次她妥協了,沒有選擇第二次離家出走,卻把成才的希望寄予在Lydia身上,希望自己的女兒能延續她未完成的心愿。

因此,Lydia成為了整個家庭的粘合劑。擔心母親再次出走的恐懼和完成父親期望的重任,壓得她喘不過氣來。無論母親提什麼要求,她都只能回答Yes. 她活成了母親理想中的樣子, Lydia的存在讓母親感到快樂。書里的一個細節描寫生動的展示了這一點:瑪麗婭握住莉迪亞的下巴,想起她自己的母親從未對她說過的話,那是她一輩子渴望聽到的東西:「你的人生完全取決於你,你能做你想做的任何事。」莉迪亞一直努力活成母親想讓她成為的樣子,與自己的內心進行著抗爭。

原文節選

她一定會喝完。她會自覺刷牙,醫生給她打針的時候也不哭。母親一關燈,她就睡覺。她再也不會生病。母親說什麼,她就做什麼。她要實現母親的每一個意願。

善於察言觀色的小孩:她喜歡躲在角落和柜子里,還有沙發後面、桌子底下,退出家人的視野和腦海,從而確保家中的領土劃分不會出現絲毫的變動。

這不是你們的錯,她父親說過,然而,莉迪亞知道,這不是他們的錯。他們做錯了事,她和內斯。不知怎麼,他們惹她生氣了。他們沒有滿足她的期待

後來,當他們回想最後那個夜晚的時候,卻發現什麼都不記得了——悲傷佔據了所有回憶的位置。

拿下了牆上的照片後,她的舊房間簡直面目全非,難以辨認。她童年時代的唯一印記只剩下圖釘留在牆紙上的小洞,除非你知道它們原本在哪裡,否則根本找不到

莉迪亞並不想要,但是卻接受了它們。

其實,莉迪亞自始至終,愛的並不是科學。

小編之聲

Follow your heart and find your true self. 跟隨你的內心,聆聽你真實的聲音。

這句被說爛的話,其實往往最難做到。

我們生來是一個個大小各異的圓西瓜,為了裝箱方便,被社會,家庭碾壓成了方西瓜。有時,我們都會禁不住問自己一句,這真的是我想要的生活嗎?我究竟想要什麼樣的生活?

現在有句流行語,叫dare to be different. But I doubt how many of us can really be different.念頭是好的,可有多少人真的敢這麼做?當你畢業選擇職業,你是會遵從自己的內心,選擇一份你喜歡具有挑戰性的工作,還是會遵從父母,隨大流,考編製,考公務員?

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這是本書的卷首語,也是作者最想傳遞給我們的信息。然而,更多的是,終此一生,我們都無法擺脫他人的期待,活在別人的期待里,先是父母,然後愛人,然後子女。

1

2

本書的另一主題,是關於愛與失去,以及我們未曾向最親愛的人說出口的秘密。無聲告白,更像是無聲的吶喊。像很多雞湯文里提到的,為人父母不需要考試,這一點細思極恐。父母給孩子的影響是巨大的,甚至是根深蒂固的。與之相伴的還有一個時代的價值觀對一個人,一個家庭,甚至一個種族的影響。「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事呢?如同任何事一樣,根源在父母。因為莉迪亞的父母,因為她父母的父母」。同一屋檐下,你對我又了解多少?我們總是疏於表達,特別是對自己最親近的人。殊不知語言不僅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我們溝通的橋樑。趁我們還來得及,請與你的親人好好溝通。

Oh, by the way, 無論生活再痛苦,遇到再多挫折,自殺什麼的萬萬要不得。活著就有可能改變,自由誠可貴,生命價更高。即使傷痕纍纍,歷盡風雨,也對的起自己,不枉為自己活過一場。

3

GIF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礦大外語之聲 的精彩文章:

TAG:礦大外語之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