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王羲之的《喪亂帖》無可挑剔 鑒真東渡時帶走

王羲之的《喪亂帖》無可挑剔 鑒真東渡時帶走

書法在古人心目中的地位非常高,歷朝都對名家的書法作品珍重收藏,尤其是書聖王羲之的作品,更是要反覆揣摩。

對王羲之的推崇,不僅在國內延續了一千多年。從唐代開始,王羲之的書法也在日本受到追捧,並深深地影響了日本的書法風格。

2月10日到4月8日,日本九州國立博物館舉辦了一場名為「王羲之與日本書法」的盛大展覽,把日本歷代流傳下來的王羲之書法作品和日本早期書法家的代表性作品作了一次系統展示。其中,最為珍貴的就是日本宮內廳收藏的《喪亂帖》,這件流傳有序的珍品被日本天皇家世代珍藏。

《喪亂帖》平時極少展出

中國古代的藝術,一開始並不是為了藝術而藝術,而是為了「通神」而藝術。為了溝通「天人」,上古的先民嘗試了各種方法,從獸面猙獰的青銅器到溫潤晶瑩的玉器,不一而足。古人最終發現,溝通「天人」最好的方法是文字。唐代美術史家張彥遠寫《歷代名畫記》,一上來不說畫,而是說傳說中的倉頡造字:「天雨粟,鬼夜哭」、「造化不能藏其秘,神怪不能遁其形」,可見在古人心中,文字是可以通神的。文字出現之後,玉器逐漸成了飾品,而青銅器上有了大段寫給祖先和神靈的銘文。

因為文字有其自帶的神聖屬性,所以中國歷代首屈一指的藝術門類就是書法,其次是和書法的「近親」繪畫。我們知道,上古書家從李斯寫小篆開始,名人輩出,鍾繇、王羲之、歐陽詢、顏真卿等等不一而足,而且大部分都是朝廷重臣,哪怕到了元朝,寫字最好的趙孟頫也是官居一品,封爵魏國公。畫家雖然不那麼出名,但是歷代畫家都有名錄,世代傳承有案可查。

由於書法在古人心目中地位太高,所以歷朝都對名家的書法作品珍重收藏,尤其是書聖王羲之(303-361年)的作品,那更是要反覆揣摩,能寫的有點像就是人生的大成就了。像台北故宮收藏的王羲之《快雪時晴帖》,雖然是唐摹本,但在古時候被當作真跡,是元清兩朝皇帝摯愛的珍藏,乾隆皇帝更是照著它摹寫了一輩子,奉之為天下第一寶物。

中國如此重視書法,對周邊的漢字文明國家也會產生極大的影響,其中最典型的就是日本。日本古代沒有文字,其文明的起源就來自於漢字,漢光武帝下賜的「漢委奴國王」金印,到現在還是日本國寶。到了隋唐時期,日本大量收購以王羲之為首的中國名家書法,朝野上下書風極盛,到後來甚至形成了日本自己的書法風格,是漢字書法史上的重要一環。

從2018年2月10日到4月8日,日本福岡縣太宰府的九州國立博物館舉辦了一場名為「王羲之與日本書法」的盛大展覽,把日本歷代流傳下來的王羲之書法作品和日本早期書法家的代表性作品作了一次系統展示,堪稱是今年東亞最重磅的展覽之一。筆者在展覽現場看到了很多精彩的作品,深感不虛此行。

中國的書法,以王羲之為書聖,所以任何關於書法的收藏,一定首看王羲之。王羲之的年代距今一千七百年,他的真跡早已無存,現在留下的作品中,最好的要數唐代宮廷製作的摹本。唐代的宮廷摹本和今天影印出來的效果差不太多。古人的做法是晴天在黑暗的屋子裡,把書法真跡貼在窗戶上,用一張薄紙蒙住,這樣書法筆跡在強光下可以看得很清楚,然後用描邊的方法將字跡複製下來,再一點點地填墨。好的摹本,能連真跡上的墨痕濃淡,乃至於毛筆的飛白,全部都摹下來,和手寫的幾乎一樣。

這是唐代獨有的複製技術,宋代以後會用刻本複印,資料傳播更廣,但是再也無法做到唐代那樣和真跡幾乎一樣的效果了。在中國,最重要的王羲之作品是故宮收藏的神龍本《蘭亭集序》,在日本,最重要的王羲之書法是宮內廳收藏的《喪亂帖》,是天皇家世代珍藏的寶物。由於《喪亂帖》太過貴重,所以極少展出,這次從2月10日展到3月11日,算是很長時間了。

鑒真東渡時傳入日本

《喪亂帖》的流傳十分有序,日本史書《扶桑略記》記載,鑒真東渡帶來王羲之真跡一帖,據日本學者考證應該就是《喪亂帖》。756年聖武天皇駕崩之後,光明皇后將二十卷王羲之書法施捨入奈良東大寺正倉院,其中應該就有《喪亂帖》和日本另一件流傳有序的名跡《孔侍中帖》(前田育德會藏,展期為3月27日至4月8日)。這兩卷書帖都曾經借出過,然後於延曆三年(784年)歸還,於是被蓋上了「延曆敕定」的印章。《孔侍中帖》上的印章蓋在帖子中間,而《喪亂帖》上的因蓋在邊緣,只能看到一半,這說明《喪亂帖》以前是一個長卷,後來被截斷了,今天只能看到剩下的一部分。

《喪亂帖》雖然被截斷了,但是其水平極高,是王羲之公認的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學界連《蘭亭集序》都有過爭議,因為其筆法太慢,算計複雜,不像是酒後的作品,但是對《喪亂帖》,那就只有一片叫好之聲,因為無可挑剔。王羲之的作品有幾種不同的面貌,國家寶藏里介紹過遼寧省博物館收藏的《萬歲通天帖》,那裡面就有王羲之的書法,但是風格單純質樸,應該是早期不成熟的作品。《孔侍中帖》勾摹極佳,而且作者書法成熟,情緒表達到位,但可惜線條便僵,似乎是根據臨本摹的。

唐代摹的王羲之未必就是王羲之原貌,因為王羲之的作品早在東晉就會有人仿製,唐代之前戰亂又多,不知道毀了多少,也不知道唐人看到的王羲之作品有多少是臨本或仿本。台北故宮藏的《快雪時晴帖》的底本十有八九是臨本,《孔侍中帖》可能也是這個情況。

《喪亂帖》的厲害之處,在於它不但摹得無可挑剔,而且它的底本就是真跡,上面有梁代名家徐僧權的鑒定簽名。《喪亂帖》的內容共有三帖:喪亂、二謝、得示,是三封書信被摹拓在了一張紙上。其中《喪亂帖》說的是王羲之得知祖墳遭到破壞時的痛苦感受,內容是這樣的:「羲之頓首。喪亂之極,先墓再離荼毒,追惟酷甚,號慕摧絕,痛貫心肝,痛當奈何奈何!雖即修復,未獲賓士,哀毒益深,奈何奈何!臨紙感哽,不知何言。羲之頓首頓首」。這一整篇文字齊全,能讀懂,情緒、內容、字體三者高度契合,是極其罕見的。

唐人摹王羲之書法,往往是只看字而不看文,一封書信如果有破損蟲蛀,那麼剩下幾個字就摹幾個字,不考慮讀者閱讀的連貫性,所以王羲之書法作品很多都是讀不懂的,像同一張紙上的《二謝帖》,雖然有筆者的姓氏在裡面,但就是讀不順暢,應該是缺了字所致。

有人考證這篇文字寫於357年,那時王家在琅琊的祖墳遭到兵火破壞,時年五十餘歲的王羲之書道已然大成,卻無力為祖宗做些什麼,心中難過之極,寫出的字全都由心而發,雖然痛徹心扉,寫到筆下卻成了酣暢淋漓。從書寫方式來看,王羲之是左手拿著捲紙,右手一列列豎著寫的,筆法豐富多彩,字體變化多端,有時上下兩個字會連起來,中間的連筆有極強的運動感。

多部唐摹王羲之書法

王羲之之所以被稱作書聖,就在於他把書法變成了一種藝術,他創造出率意的行書,讓書者既能兼顧規則,又能用字體本身表達出複雜的心理變化,由理入情,將書寫上升為書道。而《喪亂帖》無論是從情緒還是手法,都近乎完美地體現了王羲之的藝術高度,加之摹拓精妙,就連蟲子蛀壞的地方或紙邊殘破之處也被精心描繪出來,堪稱是王羲之流傳至今最重要的作品。

在「王羲之與日本書法」特展之上,共有四幅件唐摹王羲之作品出展,除了著名的《喪亂帖》和《孔侍中帖》之外,還有兩幅小作品《妹至帖》和《大報帖》,都是日本世代流傳的唐代精摹,屬於上品,可見日本自古就對王羲之書法推崇備至。

日本的書法,最初就是跟著唐人學習王羲之,大約到了公元八世紀,日本最高的書法水平已經接近唐朝了。這次展覽上有奈良國立博物館的《紫紙金字金光明最勝王經》(2月27日至4月8日),大概是741年的作品,上面的金字楷法精緻,放在唐朝也是上乘。到了公元九世紀,日本出了三位大書法家,號稱平安三筆,分別是嵯峨天皇、空海和橘逸勢。空海在長安學習過,擅長各種書體,他回到日本之後,留下的作品大多是草書筆記。這次筆者看到了奈良國立博物館收藏的空海《金剛般若經開題殘卷》(通期展示),是草書的私人學佛筆記,墨色極新,甚至能看清筆法,完全是唐人風貌,但可能由於不是給人看的作品,所以字體沒有變化,筆力也軟。與此相比,嵯峨天皇的《光定戒牒》(寫於823年,通期展示)就完全是另一個風貌了,其筆力遒勁瀟洒,真、草、行三種書體變化,完全是唐代書法宗師的風範。

894年,由於唐朝內亂,日本結束了遣唐使制度,從此開始了自己的文化摸索之路。日本的書法也從此走上一條獨特的道路,在墨法、字形等方面頗有創新,很是值得一看。另外日本的造紙完全繼承並發揚了「唐紙」的工藝,砑花灑金,華麗至極,這次展出的《元永本古今和歌集》(通期展示),紙張工藝之精美華麗,比同時期的北宋砑花紙有過之而無不及,令人耳目一新。(謝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浪歷史 的精彩文章:

曹操擒殺呂布最大的功臣是誰
中國北方的宗族祠堂為何很少見

TAG:新浪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