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孩子要成長成才,沒有負擔是不可能的!關於減負,教育部長的最新表態值得深思

孩子要成長成才,沒有負擔是不可能的!關於減負,教育部長的最新表態值得深思

新時代如何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中小學生減負如何落到實處?兩會期間,教育部黨組書記、部長陳寶生做客新華網和中國政府網《部長之聲》,回應網民關切問題。其中,針對近日備受關注的減負問題,他的最新觀點值得關注和深思。

學生的「負擔」具體指的是什麼?陳寶生明確表示,我們講的「負擔」主要指的是應試教育所帶來的超過了教學綱要的這一部分負擔。孩子要成長、要成才,不付出努力、沒有負擔是不可能的。

提及近日受到各方關注的教育部等四部門下發的《關於切實減輕中小學生課外負擔開展校外培訓機構專項治理行動的通知》,陳寶生表示:「校外培訓機構相當一部分是好的,是正常教學的有益補充」,他強調,此次治理整頓「是規範這個秩序,而不是要關閉校外培訓市場。」

「孩子要成長要成才,不付出努力、沒有負擔是不可能的」

近年來,校外培訓機構發展迅猛,在滿足了部分中小學生對學習的補充性需求同時,一些培訓機構在經營過程中違背了教育規律和青少年成長發展規律,影響了學校正常的教育教學秩序,造成學生課外負擔過重。陳寶生表示:「這次治理整頓校外培訓機構,就是要整頓規範教育秩序,減輕中小學生的課外負擔,主要是校外負擔。」

學生的「負擔」具體指什麼?學業課業、學習任務是不是等於「負擔」?陳寶生明確回應:「這裡講的負擔不是指學生學習成長所應當承擔的學業課業、應當完成的學習任務、應當付出的努力,以及應當承擔的成本。我們講的負擔主要指的是應試教育所帶來的超過了教學綱要的這一部分負擔。孩子要成長、要成才,不付出努力、沒有負擔是不可能的。這個世界上沒有舒舒服服、輕輕鬆鬆成才、成功的事例,連天上掉餡餅都是要付出成本的。」

「治理整頓是為規範校外培訓市場秩序而非關閉」

「校外培訓機構相當一部分是好的,是正常教學的有益補充,對孩子的成長發育是有好處的。」陳寶生強調:「這次只是整頓違規的這一部分、增加負擔的這一部分、擾亂培訓市場的這一部分。」此次治理整頓「是規範這個秩序,而不是要關閉校外培訓市場。」

提到此次治理,陳寶生介紹說:「責任落實在地方政府,教育部門是一線指揮部。」具體分五個層面:

第一,在法規層面上主要是查違規,查資質;第二,在硬體層面上主要是查安全;第三,在教學層面上查大綱;第四,在管理層面查行為;第五,在落實上查責任。

針對此次治理中提及的「教學層面」「管理層面」,陳寶生舉例說:「超過大綱進行培訓就是違法行為。短於培訓、長於廣告、長於宣傳,用升學率,用所謂包裝的成績在家長中造成焦慮,這是絕不允許的……在課堂上不按大綱講,課外超越大綱去講,這也是違法行為……各種培訓機構的培訓成績不能和招生掛鉤。」

接下來準備怎麼做?陳寶生解釋,我們設想的是分兩步走——

第一步重在治標。瞄準治本,階梯式推進。以這個《通知》為代表,已經出台了,已經幹起來了。分三階段:一是調研、清理、搞清底數;二是在此基礎上開展全面治理整頓;三是進一步研究制定政策措施,對這些培訓機構列出「黑名單」「白名單」,向全社會公布,贏得全社會的支持,同時爭取全社會的監督。第一步要乾的就是治理。第二步就是要出台一個全面建設規範發展的意見,這個意見正在研究制定之中。

觀點鏈接

張志勇:別帶著誤解看「減負」,「減負」最要緊的是做好這五件事

無論是「三點半現象」「減負」還是素質教育,放到我國教育改革發展大的政策背景下來看,對於一些關鍵問題的認識還沒有形成共識,甚至存在很多誤解。我們不應帶著誤解看「減負」。

面對輿論在一定程度上對「減負」存在的誤解,應該明確,「減負」並不等於公辦教育的「後退」、不等於降低中小學生的課程難度、不等於不要學生刻苦學習、不等於減少學生學習時間、不等於不要考試。

我國的學校教育制度里本來就包含課外教育,我們規定小學生在校時間不超過6小時,是針對統一上課時間而言,並不是說在上課時間之外就必須離校,這不是學校制度設計的初衷。現在有種觀點,一提及「三點半現象」就感覺是公辦教育在「後退」,實際上我國的公辦教育不僅在課後教育不能後退,中小學生的校外教育也必須在學校的指導下進行。我們必須下大力氣辦好公辦教育,必須讓更多老百姓享受到更高質量的教育,這是我們國家社會主義教育性質決定的。

同理,對於「減負」的其他形式的質疑也源自於這些方面的誤解。事實上,「減負」的政策實施了很多年,我國中小學理科課程的難度在世界主要國家中居於中等或中上等水平,這是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比較研究了美國、俄羅斯、德國、法國、英國、中國、日本、韓國、澳大利亞、新加坡等國理科教材後得出的研究結論。與此同時,全國中小學生平均在校時間也呈上升趨勢。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中國少年兒童發展狀況」課題於2010年與2015年進行的兩次全國大範圍調查顯示,全國小學生平均在校時間從6.7小時增加到8.1小時,中學生的平均在校時間從7.7小時增加到11小時。

其實,我們應該更多地加強對公共教育政策的解讀,目前我們對政策制定的背景和依據的解讀、對全社會的教育科學知識的普及做得還很不夠。因此,要向社會公眾講清楚,「減負」的出發點在哪裡,「減負」都要做哪些工作。「減負」最要緊的是做好五件事——調結構、轉方式、提質量、重個性、講規律。

「調結構」,就是「減負」要做好加減法。具體而言,就是要適當減少文化課學習的時間,增加德育美育體育學習的時間;適當減少書本學習的時間,增加實踐教育的時間;適當減少單純知識技能訓練的時間,增加學生綜合素養培育的時間,等等。

「轉方式」,就是適當減少教師不適應學生學情導致的學習負擔,轉變教與學的方式,更多的在激發學生興趣、教會學生學習、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上下功夫,等等。

「提質量」,就是要減少重複、低效的機械訓練負擔,增加能夠調動學生積極思維的、具有挑戰性和創造性的教育教學活動,以提高教育教學的質量。

「重個性」,就是要減少學生同質化的學習負擔,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為每個學生提供適合的差別化的教育;要適當減少統一的強制性的學習負擔,增加學生多樣化的自主性的學習活動。

「講科學」,就是中小學教育要尊重規律,依靠科學。以考試評價為例,日常考試的功能不是要給學生排名排隊,而是為了診斷和改進;再如,晚上孩子們做作業做到十一二點,搞得第二天上午聽課精力很差,學習效率很低,這樣的加班加點不但無助於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反而導致學生學習的惡性循環,是得不償失的。(作者系全國人大代表、山東省教育廳巡視員 )

編輯| 德宏觀教

內容來源| 微言教育、中國教育報

圖片來源| 網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京城教育圈 的精彩文章:

多麼痛的領悟!家庭教育這10個「坑」一定得當心

TAG:京城教育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