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青花瓷器入門鑒定技巧

青花瓷器入門鑒定技巧

瓷器是我國人民的偉大發明創造之一,有著悠久的發展史和鮮明的時代特色。在我國歷史上曾數次出現發展高峰,其產品深受世界各國人民喜愛。尤其元青花瓷器,造型古樸端莊,地釉青白堅實,花紋遒勁有力,給人一種壯美之感。

瓷器,發源於中國,是中國古代工藝與文明的象徵。這項蘊含著複雜而精微技藝的工藝品,曾為中國人所獨有。元朝時,馬可·波羅將瓷器帶至歐洲,掀起歐洲人對瓷器的狂熱。此後,青花瓷的古典美更是跨越國界,在全世界颳起了中國風。

本期收藏說,我們就來講述青花瓷的發展歷程,並重點針對元明清三個朝代的青花瓷進行特徵區分,希望對廣大瓷器愛好者有所幫助。

一、青花瓷的起源

據史料記載:早在唐代末期,河南的鞏縣窯就開始燒造青花瓷,我們把它叫做唐青花。 唐青花經過初創之後,由於製作工藝不成熟,導致其並沒有迅速發展起來,而是走向了衰敗。歷史上的宋青花,至今為止,更是只在浙江的兩座宋代塔基中被發現過。

唐宋時期的青花瓷產量極低,加上年代久遠,存世十分稀少,所以一般很難遇到,在這裡就不過多贅述。

二、元青花

行至元代,隨著制瓷業的發展,青花瓷的燒造技術逐漸成熟。元青花的窯址在江西景德鎮,「瓷石+高嶺土」的配方,使得瓷胎變得更加厚重,造型更加飽滿。元青花瓷器的地釉。總的觀感為青白色,但青白的程度不一致,有的白中泛點青,有的較白,有的偏青,更重要的是釉面堅實感強烈。新品的地釉很複雜,以青白釉為主,但呈色上有的偏白,有的青灰,有的青綠猶如淡淡湖水一般,還有的釉面開粉紅色或米色紋片,或在釉面上做水鹼痕迹,也有經打磨後釉面無光澤等多種現象。第二,元青花的原料和青花斑點。從元青花瓷器分析,是使用兩種青花料,一種大型漂亮的青花瓷器,多為進口原料,色調藍艷,有寶石藍的感覺,帶有黑褐色的斑點,有的微微帶點錫光,手感微微下凹。這種斑點是自然形成的,也有的是根據紋飾構圖需要加重點繪的小斑點。斑點中心為深褐色,外圍一周藍黑色暈散到釉中。此類器物仔細賞析,通體青花紋飾的色調不一致,器身的弦紋、花紋的輪廓線以及渲染的花朵,有的地方深,有的地方淺。另一種為國內墓葬出土或外銷到東南亞的小件青花瓷,多使用國產料,色調藍灰。這類仿品少見。新仿製的元青花是現代配製的青花料,呈現出的黑褐色斑點比較密集,斑點顏色較濃重,側視斑點處,釉上彷彿浮有一層薄薄的銀灰色金屬片。通體青花顏色雖然也不一致,但多屬藍黑、藍灰等色,但也有接近元青花色調的,從氣韻上看沒有達到元青花那樣古雅深沉。第三,元青花的紋飾繪畫瀟洒自如,筆線有力,具有一種壯美之感。多層次繪畫裝飾的器物,紋飾緊湊和諧,留的地釉不多。新製品筆線拘謹無力,有的畫面紋飾較稀鬆,器表給人的感覺工細漂亮。第四,元青花底部釉斑現象一般表現在大罐、大瓶的底部。可能是工匠在施滿釉後需將底部釉很快擦掉,但又沒有完全徹底擦掉,只要達到在窯內不粘連就可以了,沒有擦掉的釉,即成為後人說的釉斑,是在自然狀態下形成的。釉斑有大有小,或寬或窄,釉斑周圍有的還有淺淡的火石紅色。現在的新產品,釉斑給人的感覺彷彿是使用類似毛筆工具隨便抹成的,釉面扁平,光亮不自然。第五,元青花的器底有火石紅色旋紋及跳刀痕等現象。不一定每件器物底部都出現,一般出現的火石紅色較淺淡,彷彿刷過的泥漿色,表明有點油亮的光澤,旋紋及跳刀痕隱現。現代的仿製品火石紅色有的濃重,有的淺淡。淺淡的都是將新做的火石紅色在入窯前先抹掉一部分,所留下的痕迹,輪旋的弦紋和跳刀痕紋路很深。有的贗品底部還塗抹一些黑灰色的東西表示器物的舊意。第六,元青花瓷器很少寫款識。目前只發現一對收藏在英國的至正十一年大瓶,這是眾所周知的。

元青花用的青料非常講究,包括國產料和進口料兩種。進口料多用於大、中、小型的青花瓷器上,色呈深藍,較艷麗;國產料僅用於中小型器物上,色呈灰藍,較淺淡。此外,元青花最顯著的特徵在於紋飾,一般整個瓷器都會用青料繪滿花紋和圖案,構圖非常飽滿。

元青花一直是藏友們津津樂道的話題,曾經天價拍出的鬼谷子下山圖罐,更是在收藏界引起了廣泛關注。但值得注意的是,現在古玩市場和地攤上很多「元青花」都是現代仿品,藏友們在撿漏時一定要小心謹慎。

三、明青花

到了明代,青花瓷逐漸走向鼎盛。明代永樂和玄德時期,青花瓷器開始呈現出較高的工藝水平。鄭和下西洋從伊拉克地區帶回的「蘇麻離青」料,用在青花瓷上後,使得青花呈色濃重青翠,色性安定,在適當的火候燒造下呈現出藍寶石般的鮮艷色澤。同時也有部分國產青料用在青花瓷上,但即便是國產料,發色也相當好。

明中期,成化和弘治中期以前使用平等青,發色淡雅;弘治晚期與正德時期則發色灰藍;但此期間也有個別器物發色濃艷,有鐵鏽斑。其中最顯著的變化依舊在紋飾上,首先紋飾布局飽滿變得舒朗起來,其次紋飾內容開始出現十字寶杵、阿拉伯文等伊斯蘭教內容及梵文圖案等。

明晚期,青花瓷整體來說質量有所提高。此期間最具特色的是使用回青料,呈色穩定、純正,藍中泛紫。在紋飾上,除了傳統的紋飾,道教色彩的紋飾大量增加,如雲鶴、八仙、八卦、道家八寶等。到了明末時期,青花瓷紋飾仍以傳統紋飾為主,道教內容的紋飾較萬曆時有所減少。此期的紋飾較疏朗,生活氣息較重,胎體厚重、胎質粗松、器形不規整、器底粘砂、塌底、跳刀痕等已成時代特徵。

四、清青花

清代初期,是青花瓷發展史上承前啟後的關鍵時期,為後來康熙時期的巔峰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順治時期,青花瓷器型較少,主要有爐、觚、瓶、大小盤、碗、罐等。胎體總的來說較粗糙,大器胎體厚重,小器胎體則較輕薄。青花料應是浙料和石子青兩種並用,發色有的青翠、有的青藍。

康熙時期,青花瓷器物類型豐富,工藝水平高超。此期間使用浙料和珠明料,青花發色前期較灰暗,中期以後青幽翠藍、明快亮麗。畫法早期以單線平塗為主,氣勢粗獷;中期以後則勾勒、渲染、皴法等並用,繪畫精細,並以青花色階而備受推崇。

雍正、乾隆時期,青花瓷多仿明永樂、宣德的蘇麻離青,但無奈沒有進口料,只能以筆端點染鐵鏽斑痕,其次則是仿成化的淡描青花。雍正時期工藝精細,修胎講究,民窯器則粗糙、有旋胎痕。乾隆時期除了繼承前朝的品種外,還有創新的品種,紋飾內容也較雍正時多樣,總體以寓意吉祥的圖案為主。

光緒時期,青花瓷仿康熙器水平較高,但胎體較輕,白釉較薄而發澀,修胎也不夠精細,紋飾較前朝的區別也不大。這裡值得一提的是,慈禧太后掌權時,所有瓷器上的龍鳳紋圖案,都是鳳在上而龍在下。

國產料資源較為豐盛,首要產地有江西贛州、上高、樂平、上饒等,浙江、廣東、雲南、福建、廣西等都有豐盛的鈷土礦。進口料首要是來自古代波斯的蘇麻離青(也叫蘇料)和回青料(產地是現在的新疆區域)。

行至現代,青花瓷的工藝仍在被良好地傳承著,並且還在不斷創新。現在的青花瓷也早已從宮廷走進人們的生活,成為大眾收藏玩賞的文玩裝飾和生活器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古玩對對碰 的精彩文章:

TAG:古玩對對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