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當文身遇見生物技術:西南偏南獲獎設計用皮膚監測健康狀況

當文身遇見生物技術:西南偏南獲獎設計用皮膚監測健康狀況

可穿戴設備正在成為一種時尚,但研究者的野心不止於此。

正在美國德克薩斯州奧斯汀市舉行的 2018 年西南偏南(SXSW)大會上,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MIT Media Lab)與哈佛醫學院的研究人員展示了一項結合科技與藝術的設計,將人的皮膚作為健康狀況的監測儀和顯示器。

這項設計名為「皮膚深淵:當文身遇見生物技術」(The Dermal Abyss: When Tattoos Meet Biotechnology)。研究團隊的思路是用「文身」指示身體內部的變化。團隊將液態的生物感測器注入皮膚,用於替代傳統的文身墨水。當體內間隙流體出現波動時,感測器的顏色隨之發生變化,從而實現對健康指標的監測。

圖片來源:Fluid Interfaces/ Vimeo

研究團隊一共準備了四「塊」感測器,用於反映人體內外三種重要的生化信息。其中,pH 感測器在紫色與粉色之間變化,葡萄糖感測器在藍色和棕色之間變化,鈉感測器和第二「塊」 pH 感測器的熒光強度隨紫外線照射而升高。

這些色彩變化將幫助人們直觀地了解身體內部發生了什麼。目前,糖尿病患者通常需要每天針刺采血來監測血糖水平。通過一次性植入的葡萄糖感測器,「皮膚深淵」可以讓患者免去每天針刺之苦。鈉感測器可以監測體內的水分,提示脫水或水分過多的風險。pH 感測器則用於指示整體健康水平。用戶可以自行「閱讀」自己的身體,也可以迅速向醫生展示健康數據,幫助疾病診斷。

圖片來源:Fluid Interfaces/ Vimeo

「我想走得更深一步,而不是停留在人體表皮。」研究團隊中的計算機科學家 Katia Vega 說。這種思維的轉變可能帶來深遠影響:人們將重新審視「身體」對人的意義,以及技術與身體之間已經越來越複雜的關係。

除了計算機科學家,MIT 的研究團隊還包括來自中國的藝術家劉昕。她於 2013 年畢業於清華大學精密儀器與機械學專業,後來赴美學習純藝術。藝術界正逐漸接受與技術跨界的新趨勢,一些成果也幫助技術變得更人性化,改變傳統乏味的交互方式。

在西南偏南大會的交互創新獎項(Interactive Innovation Awards)中,組委會將 「不再科幻」(Scifi No Longer)獎頒給了「皮膚深淵」團隊。這一獎項用於表彰當年最具科技創新性的設計——在這一設計出現之前,類似的想法只存在於科幻小說之中。

去年的獲獎設計 「DuoSkin」。圖片來源:MIT Media Lab

值得注意的是,去年的 「Scifi No Longer」 獎同樣頒給了皮膚端的信息技術。同樣由 MIT Media Lab 研發的「第二皮膚」(DuoSkin)通過貼在皮膚上的金屬葉片幫助用戶實現信息輸入、顯示和無線傳輸等功能,從而更方便地操控電子設備。這項設計擴大了「可穿戴設備」的範疇,讓交互界面與身體更為貼合。今年的獲獎設計則讓身體直接成為交互界面。

目前,該設計仍處於測試階段,尚無商用計劃,但團隊希望未來能將其推廣至醫療領域。

題圖來自:Fluid Interfaces/ Vimeo

我們做了一個壁紙應用,給你的手機加點好奇心。去 App 商店搜好奇怪下載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好奇心日報 的精彩文章:

今年是賣得最貴的一屆冬奧會,60% 投放來自新廣告主
歡迎來到霍格沃茨,哈利·波特首款 RPG 手游發預告片

TAG:好奇心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