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明朝皇帝為什麼「30年不上朝」?知道原因後徹底服了

明朝皇帝為什麼「30年不上朝」?知道原因後徹底服了

我想大家都聽說過明朝時期的「宦官干政」吧,說到這,人們就會不約而同的想到,造成原因是皇帝昏庸無道,可真的是這樣嗎?接下來就讓小編帶你走進明代時期特殊的政治格局——「拔河政治」。

把明朝的政治格局比做拔河並不違和,學過歷史的同學都會知道,每個朝代都會有兩種矛盾,一個是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一個是皇帝和宰相的矛盾,而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在建國初期,利用「胡惟庸事件」已經廢除了宰相制度,剩下的則是所謂的「文官集團」,說到這裡,大家也許就明白了,明朝的政治格局就是皇帝與文官之間的一種「拔河」,而宦官呢?則是皇帝的「政治救兵」,就好比皇帝在和「文官集團」拔河時,總是力虧,這時突然叫群宦官一起拔一樣。

「東廠」,我想大家對東廠這個機構並不陌生,一提到東廠,人們所想到的就是暗殺、酷刑還有特務,是什麼讓文武百官對東廠的懼怕遠遠高於錦衣衛呢?那就是皇權所賦予東廠的「政治信任」,那是遠比錦衣衛更讓皇帝安心的一個集團。為什麼呢?大家想想,在現實中的你,對陪你一起長大的兄弟信任還是後來認識的兄弟更信任?答案就可想而知了。宦官陪伴了被深鎖宮中皇帝年少的整個時期,其信任度是很高的。在漸漸等到皇帝即位,一個年少的皇帝面臨著一群不論從資歷還是年齡,都比他高出很多的文官集團時,他所需要的「政治木偶」或者可信任的「黨羽」就只剩下了那群陪他一起長大的宦官了。

說到著,大家就已經漸漸明白了吧?宦官干政不是因為什麼皇帝昏庸,而是因為皇帝的「集權策略」。明朝的行政模式是由一個叫做「內閣」的機構掌控,裡面的大學士稱作閣臣,為了防止閣臣們權力過大,其行政的權力分配是閣臣們有建議權,而批紅和蓋印的權力由皇帝掌握。說白了你們只是給我打工,但是啊,按照人數的權力對比來看,閣臣有五個人,而皇帝只有一個,為了更好的集權,防止他們「鬧事」,皇帝在宦官中加了一個職務「掌印太監」,職務是幫助皇帝閱讀奏摺,蓋印等權力,其權力可謂滔天,是每個宦官所追逐的。所以到了後期,有了萬曆皇帝30年不上朝的趣談。 你想想耳目是最親近的宦官,打工的是閣臣,東廠的眼線又遍布朝野,可謂是雙眼通天,這還不是高枕無憂?這時大家就會問了,如果「掌印太監」不聽話怎麼辦?一個字換!後面想要當你這個位置的人還有很多,宦官們很清楚,他們只是依附與皇帝的「政治傀儡」。如果不想干,後面取而代之的一大把,何必跟榮華富貴過不去?

大家想想是不是呢?歷朝歷代的皇帝為了能夠更好的掌控朝野,不陷與被「架空」的狀態,就要防止「一家獨大」。拿明朝的「文官集團」來說他們就是一家獨大,所有人都眾志成城了,你還要我這個皇帝幹嘛?為了平衡這個「政治天平」,明朝統治者以「默認」的形式讓「宦官集團」以東廠為「權力載體」漸漸做大,以至於平衡「文官集團」防止了自己被「架空」的危險。

說到這裡,大家對明朝的這種政治格局已經有了一定的了解了。不論是「拔河政治」也好,「宦官干政」也罷,其價值的存在就是皇權集中的韜略,其內涵值得大家細細品味,慢慢研究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侃 的精彩文章:

TAG:歷史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