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孩子調皮搗蛋,打一頓真的能治好?

孩子調皮搗蛋,打一頓真的能治好?

其實,這才是搞定熊孩子的正確姿勢!

孩子調皮搗蛋,打一頓真的能治好?

#奇葩問# 第75輯

(文/李貝貝)

馬上就要出正月了,大家都該上班的上班、該上課的上課了吧?看到你們都這麼忙我就放心了(笑)~因為你們終於可以躲開親戚家、鄰居家、朋友家的熊孩子的騷擾啦!

寒假在家的小編我,可是飽受小外甥的摧殘,不只一次仰天長嘆:「天啊,誰來替我收了這個熊孩子!」

熊孩子到底有多熊?

2017年6月,上海寶山某高檔小區的停車庫遭到「洗劫」,十幾輛豪車被劃傷。該「團伙」眼光「毒」到,下手專挑豪車——多輛豪華轎車都被留下劃痕或字跡。保安查過監控,卻驚奇地發現,原來這群「劃車賊」竟是三個十二、三歲的孩子。此新聞一出,更是引起網民們的熱議。

圖源:參考資料[2]

一名網友評論說:「都十二、三歲這麼大的孩子了,連這點事都不懂?」

其後一網友跟帖評論說:「都已經十二、三歲了,算是少年了,不是小孩子了。」

更有網友俏皮地回復說:「他們都還是孩子吖,千萬不要放過他們……!」

不難發現,在這次的事件中,輿論風向竟然出奇的一致——所有的人都在討伐熊孩子。十二、三歲的孩子,再拿「年齡小、不懂事」當借口顯然不是很合適。不少看熱鬧不嫌事大的網友也在猜測這事之後,這些孩子會怎樣,是打一頓還是打一頓還是打一頓呢?

除此之外,還有一系列的熊孩子作死事件:「嫌施工吵割斷工人安全繩」「無聊玩起高空拋物砸死路過準新娘」「拆表姐3萬手辦家長只肯賠500元」……這些事件的發生令人唏噓,而現實生活中,幾乎每個人都被熊孩子折騰得有苦說不出。

家裡來了一個小孩子=你的所有物品都被他享有一切優先權!想玩想摔你都無可奈何,最後皆以一句「小孩子不懂事,讓著點他」收場。而你,一旦反抗就會被冠以「不懂事、不懂尊老愛幼」的大高帽子。這也讓不少人倍感委屈:「憑啥了?誰還不是個寶寶?」

針對這些來家裡做客的熊孩子,各路網友不斷支招,比如說在他鬧騰的時候拎著衣領扔到門外,比如趁著大人不在暴打一頓,比如他哭的時候你比他哭得更大聲……但這些方法真的能奏效嗎?

客官你別急~待我給你細細道來~

熊孩子的基本行為模式

要解決問題,我們首先要發現問題。因此我們要知道,熊孩子之所以「熊」的原因是什麼。

在此之前,我們要先了解,到底什麼是「熊孩子」。

根據大家對熊孩子的表述,小編認為常見的熊孩子有這幾種表現類型:

1、粘人型

這種寶寶的討厭指數最低,但是有時候也很煩人,比如非纏著你和他玩給他講故事唱歌什麼的,或者你去哪他都跟著,你幹什麼他都要看著你,你不讓跟著或者你不搭理他,他就哭或者告狀。

2、手欠型

不管是誰的東西,不管多貴,都要玩(這種玩不是一般意義上的玩,是那種把紀梵希小羊皮畫得滿家的牆上玻璃上鏡子上都是的那種「玩」),而且是只要玩膩了或者生氣了就亂扔亂摔甚至拆了。

3、無理取鬧型

一丁點委屈都受不了,只要話說重一點點,立馬就翻臉開始撒潑,想幹什麼只要你說不行,就開始哭。

而上述的小編自己總結的熊孩子類型其實都和兒童的依戀類型有關。1978年美國心理學家Ainsworth採用陌生情境技術對嬰兒的依戀類型進行了研究。實驗流程大致如下圖所示:

圖源:《依戀類型與親密關係》張俊傑

最終他們將嬰兒依戀分為了三類:

①安全型

這類嬰兒與父母一起在陌生環境里的時候,可以玩得很放鬆,對陌生人也很友善,感覺安全;父母離開會有一些苦惱,但是可以很快在陌生人安慰下,平靜下來;父母回來會找父母要抱抱,然後不一會兒就又會去自己玩。

這類嬰兒長大後很少有熊孩子,而相比之下,以下兩種不安全型依戀的孩子就很容易成為所謂的熊孩子了。

②不安全型——迴避型

這類嬰兒對父母在不在場都無所謂,父母離開沒有什麼反應,父母回來可能會有短暫的歡迎,但是很短。

③不安全型——反抗型

這類嬰兒在父母離開的時候表現出強烈的不安,任何一次短暫的分離都會引起大喊大叫,但是等父母回來的時候,孩子會表現得很矛盾,既尋求與父母接觸又反抗與父母接觸。

「熊孩子」是怎麼來的?

從心理學角度分析,個人行為習慣的養成主要受下列幾個方面影響:

1、先天遺傳

說起來有些不可思議,但我們每個人確確實實是被這23對、也就是46條染色體控制著。受影響的不單單是我們的樣貌、身形、天賦,還有我們的行為模式。然而很遺憾,到目前為止,我們還沒能找到有效改變活體生物基因的方法。不過,我們也不必那麼悲觀,因為總歸還有一些可以改變的空間,那便是後天的環境和教育。

2、後天的環境和教育

「熊孩子」的年齡範圍並沒有一個準確的定義,通常是學齡期左右的孩子(五、六歲比較常見,最大到十一、二歲左右)。

對於一般的孩子來說,後天的環境大致有兩種:家庭環境和學校環境,教育也應當相應地分為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

相對於家庭教育來說,學校教育針對性更小,更注重理論知識和學習能力的培養。不論是國內還是國外,通常同一個班級的學生性格迥異。

中國家庭教育專委會副理事長盧勤在給崔振邦的《給父母和教師的100條建議》一書所作的序中這樣說道:「教育始於家庭。在很長一段時間,人們一直以為教育是學校的事、老師的事。現在人們的理念發生了變化,從培養孩子全面發展的角度上看,家庭教育對孩子的成長是絕對重要、不可替代的。」而著名教育專家、新教育實驗發起人朱永新更是為這本書題字——教育始於家庭。可見在這兩種教育中,家庭教育更為重要。

熊孩子有一種相同的習慣就是哭鬧,這種習慣的起源要追溯到新生兒期。嬰兒當然不會表達自己的願望,所以當他們遇到餓了或者尿了等不舒服的情況,就會通過「哭」來表達自己的需求。當嬰兒一哭,主要撫養者(通常為母親)就會知道他的需求,從而滿足需求。這樣的行為模式也因為其生活意義得以保留,當他們慢慢長大,還是會維持原來表達需求的方式,而不是通過正常的溝通。

圖源:9號下載站

比如,我們經常看到小孩子為了讓家長滿足某個需求,就在地上打滾。其實這就和孩子幼時表達他的飢餓等生理需要一樣,當他得不到滿足時,就會用「哭」來表達。

這時候,如果家長因為不在乎那點錢或是心疼孩子而滿足了孩子的需求,那麼孩子只會更加肯定,自己的所有需求都可以通過「哭」來獲取。甚至,每一次對孩子「哭」的滿足,都是一種強化,只會讓孩子認定這種方式的有效性。

我們再來說說學校里的那些「刺兒頭」學生是怎麼來的。

不知道各位還記不記得小時候自己渴望得到表揚和關注的那種心情,學會了數數或者拼音以後各種在大人面前賣弄,為的就是得到表揚和關注。

之後,那些學習成績好的乖孩子,在大人及老師的表揚聲中學習成績越來越好,也越來越乖;而那些學習成績不那麼好的孩子,大人往往只關注他們不怎麼好的成績,一些好行為和好習慣通常被忽略;而在學校里,老師往往關注的也是那些學習好的孩子。

那成績不好的孩子要怎樣才能獲得關注呢?後來他們發現,當他們行為怪異、出格的時候,就會得到前所未有的關注,於是他們開始有了各種在我們看來不好的舉動,例如上課遲到、亂竄座位、上課時搗亂、和同學打架等等。

老師為了維持秩序,也常常當著其他同學的面批評他們。這實際上也是一種關注——得不到正常性關注後而求得的一種變態關注。

圖源:環球網

所以你把熊孩子打一頓會怎樣呢?

我們經常能看到孩子在公眾場合大哭,而父母卻在謾罵孩子。最後孩子越哭越凶,父母越罵越難聽。但其實,在我們看不到的孩子的內心深處,他的自尊心正在受到摧殘。當你用武力以及粗鄙的言語來解決問題時,孩子會從你身上學習到這些行為!

當你某一天聽到孩子從嘴裡說出一句句大人曾用來罵他的髒話時,你會不會感到羞恥呢?當有一天,孩子開始用武力反抗你時,你會不會感到悔恨呢?

多半人不會,他們只會和親朋好友們抱怨:「我家孩子一點也不聽(xiao)話(shun),一說他就頂嘴,還和他爸爸動手!」但這種解決問題的方式,其實是從大人身上學會的。

對!大人確實沒有直接說:「來~爸(ma)爸(ma)告訴你,要醬紫……」

殊不知,孩子是天生模仿師,而行動是最好的教育。言語上的教導能聽得進去的通常只有30%,剩餘的70%你得做給他看——潛移默化是最好的教育!

暴打要不得,那該怎麼辦?

對於一個已經該懂事的孩子,我們不該鼓勵他們「用哭來祈求一些不合理的願望能得到滿足」的行為,更不要強化這樣的行為,而是引導孩子學會正確解決問題的方式。

對一些不合理的要求,我們要「溫柔而堅決」地拒絕。對於孩子不合適的行為只需要忽視,不予理睬;這樣幾次以後,孩子就會慢慢明白這樣解決不了問題;之後再有類似的情景,孩子就不會再採用這種沒有效果的辦法,這種行為就會慢慢消失。

當然在管教孩子、糾正不良行為這件事上,家長一定要做到「溫柔而堅決」。不論孩子的要求有多不合理,不要暴怒,也不能因為當時有外人在、不願意孩子哭鬧,就去滿足孩子不合理的要求;這樣孩子才會知道不論什麼情況、不論怎麼做,在這件事情上都沒有任何商量的餘地;當孩子慢慢接受這種規則,這種不好的行為模式也會得到糾正。

當然僅僅忽視所有的不良行為不是最終的目的。塑造良好行為習慣的方法有兩種:榜樣作用和正向強化。

想要自己的孩子是什麼樣,家長就要做到什麼樣。想讓自己的孩子懂禮貌有禮貌,家長就要將「謝謝」和「對不起」掛在嘴上;想讓自己的孩子好讀書、讀好書,那家長在家休息時就應該更多地讀書看報而不是聊微信、低頭刷屏——這就是我們說的榜樣作用。

而正向強化則是在讓家長更多地注意到孩子所做的正確的事情,而不是一味地批評教育。我們看到的很多國外的影片——小孩在外瘋玩一整天然後滿身泥土的回來,父母會詢問小孩這一天去哪裡和誰玩了什麼,然後聽完小孩的回答後,他們的回復往往會有「good job」或是「sounds good」,然後讓孩子沖個澡換上家居服,一家人愉快地吃飯……這裡的「good」當然不是說弄一身泥土很好,而是這樣的戶外運動真的很棒;而更多的中國家長則是一看到這樣就劈頭蓋臉地說「怎麼又弄一身泥,你知道我工作賺錢多辛苦么,回家還得給你洗衣服bla bla……」這也是為什麼現在中國的家長戶外運動特別少,很多孩子一項體育運動都不擅長的原因。

我們過於關注孩子的缺點,所有的對話都是批評教育,這樣的結果就是和孩子之間的距離越來越遠。

曾經有一個這樣的孩子,每次成績都在全班倒數,全班40個人,他上一次38名,這次32名,你要關注的就是這上升6名的進步,而不是他一直排在倒數幾位這件事。他有一個睿智的母親,她溫柔地詢問自己的兒子:「你這次的考試成績比起上次在全班進步了6名呢,這期間你做了什麼努力?」

愛我你就抱抱我 圖源:淘圖網

美國著名婚姻家庭專家蓋瑞·查普曼博士在《愛的五種語言》一書中說:「表達愛的方式有五種。」而小編的一位老師把它歸結為一個順口溜:「一說,二做,三身體接觸。」

一說,是指言語肯定,是發自內心的稱讚、鼓勵、肯定;

二是做,有效地陪伴,如吃飯、散步、準備禮物等;有所服務,為愛的人做他希望你做的事,不是必須做,而是為愛而做。

三是身體接觸,每天給愛的人一個早安吻,分別時擁抱一下。

這個不只適用於夫妻之間的愛情,更適用於親情。

中國含蓄的文化傳統讓我們常常忽略了上述三種方式中的兩種:我們很少和愛的人說我愛你、我欣賞你,更少有身體接觸,特別是已經做父母的夫妻之間或者父女、母子之間。所以我們很少感覺到對方對自己赤裸裸的愛,卻老聽到對方的指責和抱怨,以至於我們都懷疑對方真的愛自己嗎?

換句話說,家庭氛圍會影響孩子的自信心。一個自信的、並且相信自己是被愛的孩子,是不會在意這一會兒周圍人是否在關注自己,也不會介意父母誇獎別人家的孩子,更不會去試探周圍人是不是愛自己;

而不確定父母是不是愛自己的孩子,則越來越懷疑,越來越不自信。他們開始試探性地故意犯錯,去看看對方會不會在乎、會不會愛自己。對於這樣的孩子,你不需要去批評他們,不用刻意去糾正他們的做法。事實上,他們明白對錯是非,你只需要去抱抱他們,然後告訴他們不論你怎樣我還是愛你的,只不過如果你更好一點我會更開心,這個時候孩子就會慢慢收起那些試探的行為,努力去做得更好,讓你開心。

未完待續

希望下次見面的時候,今年遇見的令你們頭疼的熊孩子都變可愛,願寶爸寶媽的孩子都聽話活潑~

孩子不「熊」就萬事大吉了嗎?不!不是這樣的!有時候孩子太乖太懂事也不是一件好事呢!想知道為什麼嗎?敬請關注小編下一篇文章《「神經症」的原因竟然是太懂事?》,下次再見啦!

本期參考文獻

[1]林崇德.發展心理學[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2]搜狐新聞:小區10多輛車被刮花,監控發現兩個熊孩子!父母居然這樣說……

[3]騰訊看看新聞:視頻|三民熊孩子「探險」地下車庫多輛豪車被劃傷痕纍纍

[5] 崔振邦.給父母和教師的100條建議[M].北京大學出版社,2017

[6]搜狐母嬰:4種依戀類型,帶給孩子4種不一樣的人生

[7] 蓋瑞·查普曼.愛的五種語言[M]. 王雲良,[譯].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6

題圖來源:豆瓣《小鬼當家》

本期編輯團

主稿:李貝貝;審稿:夏小婷;顧問:小舞;校對:天空;題圖:遺夏喵;排版:要你好看小分隊

本文為原創文章,

轉載時請註明出處

如果你喜歡這一期的內容,就為我們點個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法醫秦明 的精彩文章:

堵塞整座公寓的碎骨肉,一夜之間又消失了
十部讓人震撼的犯罪電影,你看過幾部?

TAG:法醫秦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