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13歲的周恩來為何能答出「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13歲的周恩來為何能答出「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來源中國軍網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童年周恩來的家庭家教家風

淮安市紀委駐市衛生計生委紀檢組組長、電影《童年周恩來》編劇 過向宏

周恩來總理。(資料圖)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豪壯口號,回蕩在神州大地上已有一百多年了。它穿越歷史煙雲,震撼著雄闊的時空,至今仍有其朝氣蓬勃的生命力。它激勵著一代又一代年輕學子報效祖國而奮發暢遊學海,砥勵前行,一代又一代國之英才於是脫穎而出。喊出這句口號的周恩來當時只有13歲。

那是1911年。在瀋陽東關模範學校的課堂上,魏校長問同學們,你們為什麼讀書呀?有的回答說是為了當官,也有的回答說是為了發財,周恩來卻鏗鏘回答道:「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魏校長欣喜地稱讚說:偉哉,周生!13歲,一般這麼大的孩子還只會在父母親面前撒嬌,周恩來卻胸懷這樣宏大的格局,具有這種昂揚向上的志向,非同一般。日後,他果然為中華民族振興崛起擔當大任,作出了卓越的貢獻,成為世人景仰的偉人。

成人成才路,童年是起步。追根溯源,分析一下周恩來成長的人生軌跡就會得出正確的答案。周恩來曾說過「一個人的幼年所受的影響,往往在他的思想上、生活作風上長期存在。」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對於國家發展、民族進步、社會和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在周恩來誕辰117周年之際,習近平總書記在《舉輕若重的偉大公僕》文章上批示:「周恩來的優良作風和優秀品德至今仍是我們學習的榜樣。」這都是給我們解讀周恩來小小年紀何以立下宏偉志向的金鑰匙。

一、和睦的家庭奠定了周恩來人格特徵之基礎

童年周恩來。(資料圖)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是社會生活的基本單位。每個人來到這個世上,第一所學校就是自己的家庭,家庭是兒童在成長過程中一個繞不開的起步階段,也是關鍵的階段。父母是人生的第一位老師,對兒童的人格影響極深。家庭成員之間的和睦與團結,家庭的環境與氛圍,對於兒童的成長,至關重要。周恩來的家族一直是一個和睦的大家庭,他從小就生活在一個和諧且書香氣濃郁的家庭里。

周恩來的父親周貽能是個讀書人,年輕時考中秀才,他是「國學生」(清政府規定的最高學位)、「主事銜」(官階,正六品)。後因其父親去世,家道衰落,出於生計他多年漂泊在外,做過文書,當過收發。他秉性耿直,為人忠厚,雖然生活清苦,話語不多,但十分有主見。作為父親的慈祥、寬厚、誠實等性格和人品,對周恩來有著較大的影響。

對童年的周恩來的教育和影響較大的當數其三位母親,即生母、嗣母和乳母。三位母親,給了童年周恩來三種不同的養分。相同的是,她們都以純厚的母愛對周恩來傾注了全部心血,不同的是,她們在自覺和不自覺中以不同的方式和性格正面影響著他,而這些影響,對周恩來的成長是至關重要的,也是刻骨銘心的。

周恩來生母萬氏,生性豁達開朗,辦事精明幹練,能識大體、顧大局,善於調解矛盾糾紛。她主持周府家務,處事靈活,考慮問題細密周到。萬氏從小跟著父親萬青選出入官宦門第,經歷過比較大的場面,見多識廣,在敗落的周府中充當「管家」。在處理家務過程中,萬氏常常帶著周恩來,使其經常置身其中,耳濡目染,看到並學到了許多協調關係、化解矛盾的方式方法。萬氏處理複雜家務、排解糾紛的才幹,給周恩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周恩來後來那超人的談判、應變能力和處理複雜的國際關係及繁重的黨和國家重大事務等本領,就有母親給他的最早影響。周恩來成為新中國外交的創始人和奠基者,成為全國人民愛戴的「大管家」,這中間不無生母萬氏的熏陶。

嗣母即小叔母陳氏,性情溫和,待人誠摯,在詩文書畫上都有較好的造詣。陳氏因年輕守寡,深居簡出,把全部感情和心血都傾注在對過繼並一起生活的周恩來的撫養和教育上,教他認方塊字,背唐詩宋詞,給他講故事,使周恩來從梁紅玉、文天祥、關天培、岳飛等故事中受到愛國主義、品行操節等方面的教益和啟迪。秦儈等反面人物的故事,則教育了周恩來嫉惡如仇、愛憎分明的樸素感情。嗣母陳氏經常教周恩來背誦「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等詩句,也使周恩來產生了對勞動人民的巨大同情心。嗣母的教育以及她身上體現出的中國婦女賢淑文靜的美德對幼年周恩來的性格形成和文化修養,其影響是非常深刻的。周恩來的好學、仁慈、謙讓,可以說其源頭就是嗣母的言傳身教。周恩來文采飛揚,才華橫溢,這中間不無嗣母陳氏的教誨。在幾十年的革命生涯中,周恩來作為黨和國家領導人,始終甘為人民的公僕,一直保持著精忠報國、廉潔奉公和高風亮節,也源於當年嗣母的教誨。陳氏還帶他到離鎮淮樓不遠的胯下橋去遊覽,從韓信甘於受辱,告訴他做人要忍辱負重,能屈能伸,方可成為大丈夫,在周恩來的人品中注入了一個「忍」字。這個「忍」字,使周恩來一生受用不盡。後來,周恩來又在陳氏輔導下讀了《西遊記》,孫猴子的造反精神,愛憎分明和機智靈活,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乳母蔣江氏家境貧寒但為人正直,心地善良,她一邊用乳汁哺育周恩來的成長,一邊經常教周恩來種瓜種菜,用自己的言行向他傳輸了勞動人民勤勞善良、誠實樸素的優秀品質,教會了他許多書本上學不到的農家知識,增加了春種秋收、春華秋實的感性認識。周恩來在生母萬氏和養母陳氏相繼去世後,乳母蔣江氏儘管沒有了工錢,但仍留在周家無私的照料尚未成年的恩來。周恩來曾說過:「我從她(指乳母蔣江氏)那裡了解到勞動人民是如何生活的,她教會我大公無私」。因此可以說,周恩來大公無私的精神,最早是受到乳母的真傳,他不搞特殊,緊緊和勞動人民同呼吸,這中間不無乳母蔣江氏的影響。乳母曾帶著周恩來在「逼租牌」前申訴講述農民的苦難,使周恩來初步了解到中國農民的艱辛生活,從而在他幼小的心靈里埋下了同情受苦農民並想解救他們跳出苦海的種子。生母和嗣母相繼去世後,周恩來的實際撫養人和監護人是八嬸母楊氏,她一生恪守「積善積德」的理念,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少年周恩來。

在旅歐期間,周恩來在一封表明自己「當信共產主義原理的心極盛」,這兩大性格與早年受母親的熏陶有關。抗日戰爭勝利後,周恩來在重慶與記者談個人與革命的歷史時說:「直到今天,我還要感謝母親(指嗣母陳氏)對我的啟發和教育,沒有她的愛護,我不會走上好學的道路」,「沒有她的關心照顧,那我就不能夠在事業追求方面培養任何興趣」,「嗣母終日守在房中不出門,我的好靜的性格是從她身上承繼過來的。但我的生母是個爽朗的人,因此我的性格也有她的一部分。」 他12歲告別故鄉,先後在3所學校就讀,無論在哪所學校學習,周恩來的成績都非常優秀,品行修養皆出類拔萃,從中可以看出他所受到的家庭影響是多麼的重要,打下的基礎是多麼的厚實,這是周恩來思想和人格形成的重要基礎。

二、得法的家教使得周恩來從小就出類拔萃

1914年7月,在天津南開學校讀書時的周恩來。

周家非常重視對子女的教育,1903年,才5歲的周恩來就遵祖訓入家塾館讀書,老師是晚清的一名秀才,他給周恩來起了 「翔宇」的「字」,並勉勵周恩來:大鸞(周恩來的乳名)是吉祥之鳥,與鳳凰齊名,同大鵬為伴,翱翔天宇,前程無量。

周恩來童年階段,為了給他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周家曾兩次搬家,頗有孟母三遷之風。

周恩來6歲那年,母親萬冬兒與其弟弟合買一張彩票中了一萬銀元獎金。因此也使得募捐的、無賴偽造借據要賬的絡繹不絕,影響著周恩來學習與成長。萬氏、陳氏兩位母親毅然攜三個孩子遷往清河縣(今淮安市清江浦區)的外公家。後因外祖母家庭矛盾不斷,7歲的周恩來隨父母又遷入了「世德堂」即「陳家花園」。外公是清河縣知縣,是個讀書人,家裡藏書豐富。「在嗣母的引導下,周恩來開始閱讀小說,先後讀了外祖父家的藏書:《西遊記》、《水滸》、《三國演義》、《紅樓夢》等。」周恩來9歲時,生母因病去逝,他來到了嗣母的寶應娘家,遇到了表哥陳式周,他是一位努力吸收新事物的知識青年,曾出版過一本散文集《此登臨樓筆記》,這本書中洋溢著他的一腔愛國熱情。在陳式周書房,周恩來讀到了達爾文的《進化論》,譚嗣同的《仁學》,康有為的《大同書》、梁啟超的《飲冰室文集》以及大量的進步刊物和歷史書籍。陳式周經常給周恩來講諸子百家、名人故事以及時政新聞等等,這對周恩來思想的進步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周恩來在南開學校《敬業》雜誌上發表的《飛飛漫墨》文章,回憶並記錄了他在城內岳飛廟中看到的詠懷民族英雄岳飛的《七律詩》,這印證了少年周恩來遠大抱負的形成和品德修養的提升是與他在淮安的所見所聞及所學所思是密不可分的。周恩來不到10歲時,生母和嗣母先後辭世。周恩來帶著兩個弟弟遷回淮安駙馬巷老家居住,此時周家已經入不敷出,但好學上進的周恩來堅持到表舅龔家寄讀,表舅龔蔭蓀是位追隨孫中山的革新派人物,在龔表舅家他讀到了嚴復的《天演論》,鄒容的《革命軍》,還有當時的《中華時報》等進步報刊,使周恩來大開眼界。塾師周先生經常給他開小灶,勉勵周恩來要發憤苦讀,立壯志,將來致力強我中華。周恩來從博覽群書、與表舅交談和塾師的教育中看到了外面的大千世界,樹立了可貴的正義感和愛國心。隨著年齡增長和知識積累,周恩來的思維中不僅有了「國家」及「民族」的概念,而且還在歲月中逐步的強化和不斷地升華,以至於他離開家鄉淮安才1年,就在學校的課堂上喊出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口號。1952年秋,周恩來在上海會見表姐龔志如時深情地說:「就童年所受教育而論,表舅可算是我政治上的啟蒙老師」、「有了愛國的思想、民族的思想,就可以從這個立場上前進。」

在那個國難深重的年代,周恩來的家境和境遇都成了教育、磨礪出小小少年周恩來的各種良好品德和志向,滋生了努力改變現狀和命運的強大動力。

三、優良的家風滋養了周恩來的情懷與胸襟

周恩來總理。

家風對人生的影響,因人而異。特別對可塑性很強的年幼一代的性格氣質,家風甚至起著「形塑」的作用。良好的家風可以使家人朝積極的方向發展,不良的家風會引導家人走向歧路。從周恩來身上,充分顯示了家風的淵源痕迹。新中國成立後,周恩來曾制定了十條家規。這十條家規,從周恩來進北京城開始,幾十年如一日始終堅持,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他在青少年讀書時代,就在家中大立鏡旁貼著他手書的警句:「面必凈、發必理、紐必結;頭容正,肩容平,胸容寬,背容正;氣象勿傲勿怠,顏色宜和宜靜宜庄。」每天早晚他都要走到大立鏡前照一照。

之所以他的品德會如此高尚,除了他從小立志高遠、立身嚴謹外,追根溯源,與周家的祖訓密不可分。周家先祖就是「出污泥而不染」的宋代大理學家——周敦頤。由周氏後人總結出治家報國的《周氏家訓》,雖各地字句長短不一,但其基本內容皆為尊先祖祖訓,「出污泥而不染」,其中的「規行矩步」「立身厚道」「尊老愛幼」以及「出仕為宦,官清吏瘦;攝職從政,報國為民」等體現了愛蓮文化的精髓並教化了歷代後人,使後人中為民者「積德、行善、慈愛」;為官者「興農事、重教化、救良民」。

從遠祖周敦頤的《愛蓮說》到周氏家訓,再到周恩來同志的十條家規,顯而易見,它們是一脈相承的。周敦頤在其千古名篇《愛蓮說》中以蓮喻「廉」,把蓮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高度概括為官之德與為人之品,使廉潔文化從此以一種獨立的文化形式得以發揚光大,並且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為官從政者。《周氏家訓》教導子孫,人要行善,不貪不義之財。曾擔任清朝郵傳部郎中,掌路政司的周嵩堯一生見過「貨悖而入,貨悖而出」的事太多,錢從不正當處來,自然也花在不正當之處。周家的治家格言是:孔子兒孫不知罵,曾子兒孫不曾怒,周家兒孫不知求(求名求利)。要求晚輩們勤儉、奮進、嚴於律己、寬以待人、刻苦學習、助人為樂,

「誠」、「儉」、「忍」三字,是《周氏家訓》最有意義的地方,也是傳承周氏愛蓮家風的三要訣。這些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給少年周恩來乃至周家後代帶來了深刻影響。周恩來繼承祖訓,不僅將勤儉視為「治躬」(自省)第一要義,治家第一要義,更重要的是將勤儉作為治國的法寶,他的一生可說是執行「勤儉治家,勤儉建國」的楷模。他對親屬,特別是晚輩要求甚嚴,幾乎每次會見親屬都要反覆強調勤儉節約。為此,他給家人制定了十條家規,就是希望家人及後人一定要把握好勤儉這個法寶,即使將來以強國站立於世界之林,也不能丟棄勤儉這個法寶。

許多學者對周恩來人生軌跡沒有大起大落進行了多方面的探討、研究,事實上從周氏家訓中對忍的記述就可探究出其中的緣由。抗戰時期的美國外交官謝偉思在重慶的美國駐華大使館工作時,周恩來接觸較多,他這樣描述:「我未見過周恩來發怒、發火、或心煩意亂,他總是那麼平靜、鎮定,我沒有見過他剋制不住自己的時候。」的確,忍辱負重,忍中求進,是周恩來作為一個政治家顯著的特徵之一。周恩來處於中共最高權力峰巔達半個世紀之久,他還是新中國成立後中共領導集體中少有的職位曾高於毛澤東的人,要做到這一點很不容易。為了民族的利益,他寧願自己受委屈也要忍。這就是周恩來的「忍」,也是《周氏家訓》立「忍」字為修身之德、為處家之宜的意義所在。

古人云:三歲看大,七歲看老。義大利教育家蒙特梭利指出:兒童出生後頭3年的發展,在其程度和重要性上,超過兒童整個一生中的任何階段。中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也認為:「凡人生所需要的重要習慣傾向、態度,多半可以在6歲以前培養成功。」今天,我們研究周恩來早期發展的歷史,學習借鑒其家庭教育的理念和方法,就是啟發大家充分認識到家庭和睦、家教得法、家風優良對兒童成長的極端重要性。這也就是為什麼年僅13歲的周恩來喊出了那句震古鑠今的口號的根本原因以及它的歷史必然性。它告訴我們,要尊重兒童的成長規律,克服早期教育「神秘化、簡單化」的模糊認識,認真踐行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強調的「幼有所育」的重要指示精神,重視兒童的生長發育和早期教育,為孩子的成長創造適宜的環境,讓孩子在各個方面都獲得健康與和諧的發展,尤其是在早期人格發展方面,家庭教育肩負著立人之重任。

中華正在崛起,亟需人才輩出。兒童的成長只有一次,願科學的家庭教育之理念走進千家萬戶!

主要參考文獻:

1.英籍華人韓素音著,《周恩來和他的世紀》,中央文獻出版社1992年11月第1版。

2.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周恩來年譜》,中央文獻出版社1990年3月第1版。

3.革命文物編輯委員會編,《南開學校同學錄中的周恩來小傳》,文物出版社1980年第1期。

4.裴默農編著,《人生楷模周恩來》。

5.明.姚廣孝《淮安覽古》。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解放軍報融媒體 的精彩文章:

兵器漫談|是誰「拆掉」了英國皇家海軍?
李克強: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強軍之路 全面推進練兵備戰

TAG:解放軍報融媒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