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從無名之輩到時代弄潮兒,看縱橫家們是如何實現人生逆轉的?

從無名之輩到時代弄潮兒,看縱橫家們是如何實現人生逆轉的?

戰國時期活躍著這要一群人,他們憑藉謀略、辯才進行政治活動,或順勢而為,或左右時局,或扭轉乾坤,這群人被稱為「縱橫家」。

縱橫就是「合縱、連橫」,所謂「合縱」,就是聯合多個弱國來抗衡一個強國;所謂「連橫」,就是幫助一個強國來攻破各個弱國。縱橫家尊鬼谷子為祖師爺,代表人物有蘇秦、張儀、公孫衍、范雎等。

這些縱橫家的出身,根據現有的史料,無法全部考究出來,不能說他們個個出身貧賤,但他們開始時地位低下、人微言輕是可以推斷出的。正如蘇秦所說,倘若他有二頃良田,就不可能如此發憤圖強,佩帶六國相印了。試想一下,這些人如果一開始就身世顯赫,說話有份量,也不至於去各國遊說,過著漂泊無定、刀口舔血的日子,要知道,遊說君王,說不好隨時都會因此獲罪,甚至招來殺身之禍的。

這是這群人微言輕的無名之輩,卻能一度成為當時的顯赫人物,左右時局:蘇秦佩六國相印,聯合六國逼迫秦王放棄帝位,十五年不敢兵出函谷;張儀雄才大略,以隻言片語獲得楚國六百里土地;范雎遠交近攻,助秦採取政治外交攻勢,將其他六國各個擊破……

從無名之輩到時代弄潮兒,這些縱橫家是如何實現人生大逆轉的?下面,小子就試著給大家來分析分析。

一、有雄辯天下的才華。縱橫家們極為顯著的特點,就是個個能說會道。韓非在《說難》中遍列遊說的難處和關鍵,遊說君王可不是一件簡單容易的事,嘴皮上沒有幾把刷子,是不敢拿出來獻醜的。何況遊說天下君王,危險係數比較高,囚禁、殺頭是常事。因此,遊說天下,必須具備豐厚的知識儲備、「三寸之舌退百萬雄師」的辯才和不怕被殺頭的勇氣。

二、有分辨局勢的能力。有豐富的知識、雄辯的才華和不怕死的勇氣,只是基礎。在戰國時期,諸子百家各顯其能,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必定是極盡遊說之能事,可並不是個個都能成功,為什麼呢?在人人圖強、你死我活的時代,你以仁義道德、禮讓恭儉去說服人家,人家能聽你的嗎?可見,你還得看清局勢,參透人家的心思,再藉此去引導。縱橫家對諸侯的心思就捉摸得很清楚,對時局也把握的很准,所以往往能一語中的,撓到人家的心癢處。

三、有嶄露頭角的時機。戰國時期割據紛爭,王權不能穩固統一,需要在國力富強的基礎上,利用聯合、排斥、威逼、利誘等手段,或輔之以兵法不戰而勝,或以較小的損失獲得最大的利益。而縱橫家的智慧、思想、手段、謀略,基本上是當時處理國與國之間問題的最好辦法,這就給縱橫家們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

四、有百鍊成鋼的意志。現實中,有才華、有謀略、有擔當的人多的是,並不是個個都能取得成功,實現胸中抱負的。來看看這些縱橫家,幾乎沒有一個人是一帆風順、一炮而紅的:蘇秦先前就因讀書受到很多的譏諷,先後遊說周王、秦王、趙侯,都是碰壁而回;公孫衍身為魏國人,在魏國得不到重用,只好去秦國,本來混得好好的,卻橫遭排擠,只好又返回魏國,才實行起合縱策略;張儀成名之前,一度被別人誣陷遭受鞭笞,到趙國也沒有立足之地,後來輾轉到秦國才算有了落腳點;范雎就更不用說了,周遊列國都不受待見,好不容易在魏國大夫須賈門下謀了個事做,卻被懷疑通敵賣國,差點被鞭打致死,最後在鄭安平的幫助下,改名換姓逃到秦國,才算有了出頭之日……這些縱橫家若是沒有百鍊成鋼的意志,恐怕早就被殘酷的現實磨平了志向,更別談什麼縱橫天下了。

五、有扭轉危局的謀略。縱橫家分為合縱派和連橫派,可他們並非只專攻其中一個方面。蘇秦先入秦,想實行連橫的策略,沒有成功才去的其他國家,可其他國家都很弱,時刻面臨強秦的威脅,那就只有聯合各個弱國來與強秦抗衡,這就是大謀略。公孫衍也是先在秦國當大官,後來才回到魏國行合縱之策,在哪個山頭唱哪個歌,關鍵是要想辦法保住身處的山頭。合縱大行其道的時候,秦國著急了,張儀跳出來,推行連橫政策,威逼利誘,瓦解擊破了合縱之勢,為秦國解了危局。最後范雎將連橫發揮到極致,採取「遠交近攻」,將其他六國各個擊破,使秦國事業邁上了一個新的台階,這都是謀略得當的結果。

總之,縱橫家從一開始的一名不聞,到後來名揚天下,甚至左右、操控時局,並非偶然,而是他們抓住了好的時機,憑藉真才實學,通過不斷努力得來的。

喜歡小子文章請多多點贊、分享、關注、收藏,小子感激不盡,動力無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春秋戰國 的精彩文章:

半條魚竟害死了一位公主,更是引發了悲慘的人殉事件
「百家爭鳴」的歷史必然

TAG:春秋戰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