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學習篆刻打基礎:明代,篆刻界發生了哪些重要的事兒

學習篆刻打基礎:明代,篆刻界發生了哪些重要的事兒

中國印章,在經過隋唐宋元長期的低谷之後,進入明清時期,這是中國印章又一個高度繁榮期,通常我們說,明清與秦漢「雙峰並峙」大體就是中國印章史的準確描述。只是,準確的說,秦漢是實用印章的高峰,明清,是篆刻的高峰,今天,我們來說一下明代篆刻。

一個小說明:因為這個系列是學習群的課堂講義,因此是按時代斷代性的,粗線條的,旨在勾勒出時代整體狀況,列個提綱,如果要學習較為細緻的印人傳記,比如明代某個名家的詳細情況,請查閱他們的個人分類文章,「印人傳」系列。

(明代五家代表)

先稍稍說說明代之前的事兒,接一下前朝的人和事兒。

宋代,書畫鑒藏印漸漸轉向書畫落款,又漸漸豐富出來各種詞語印,文人的參與,使印章在實用價值之外,明確有了藝術追求,篆刻終於以藝術面目真正走上了歷史舞台。

既然除了實用目的,還有了藝術追求,隋唐宋元長期工藝化嚴重的印風當然讓這些文人藝術家們不滿意,自元初的趙孟頫、吾衍開始,文人們開始高舉復古大旗,值得記住的大事,是這兩位大篆刻家分別做了一件重要的事:

1、趙孟頫:在唐宋朱文基礎上構建成「圓朱文」印風,此種印風成為後世文人重要的篆刻形式;

2、吾丘衍:寫了重要的印學著作《學古編》,其中上卷《三十五舉》第一次對秦漢印的字法、篆法、章法做了系統總結,對後世篆刻發展起到重大先導作用。

(《三十五舉》書影)

吾丘衍《學古編》實際是他開辦篆刻學習班的教材,吾丘衍也是他第一位開展篆刻教學的篆刻老師。

他的學生里,有吳福孫、王冕等,其後,王冕和他的朋友吳叡(也是吾衍的弟子)等又進一步努力,文人篆刻在吾衍的「宗秦漢」理論下持續大發展。此後吳叡遷居吳門(就是蘇州)之後,收了一位弟子,即號稱「方寸鐵」的朱珪,朱珪原是刻碑出身,最初只是個工匠,但因為拜吳叡為師之後,跟著吳叡學習大小篆,「讀書十年不下樓」,「盡習久,盡悟《石鼓》、《嶧碑》之法」此後,終成篆刻大家(有工匠的底子,又加長期的文人修養)。

也就是在朱珪和同時期的一大批印人的努力,使篆刻形成了兩大格局:一是仿漢印式,一是圓朱文印風(這也是當世最重要的兩種印章風格)。也因為朱珪生活的地區是吳門地區是當時「吳門畫派」的活躍地區,由此,一大批畫家又開始染指篆刻,篆刻與書畫更進一步緊密結合。

吳門畫派里有一位重要的文人畫家,叫文徵明,文徵明有個兒子叫文彭,文彭,這位人物很重要,一般情況下,我們認為他是文人篆刻的鼻祖。

文彭有自己的優勢,他家學淵源,因此有較深厚的文學修養,再加上長期在畫家、文人圈子裡打轉,因此篆刻水平極高,至於高到什麼水平,周應願在他的《印說》稱他的篆刻:「白登秦漢,朱壓宋元」。這種評價當然高,但據沙孟海先生稱,現在我們能看到的文彭印,幾乎沒有他的真跡。就是現在篆刻界現在流行比較廣的文彭的印,目前也沒有確認就是文彭的作品,只是暫時記在文彭的名下:

(琴罷倚松玩鶴)

(七十二峰深處)

被考證為文彭真跡的印只有兩方,就是在墨跡上鈐蓋的印跡:

(文壽承氏)

(文彭之印)

如果我們認可文彭是篆刻鼻祖,而他的作品卻並不多,那理由只有一個,就是因為他的學生厲害。

他的學生裡面最著名的是何震,何震字主臣,號雪漁,是文彭的大弟子,安徽人,少時家窮,何震憑籍刻印謀生,因此,他的篆刻始終有較重的商業色彩。大概20歲時,他流落到蘇州,拜文彭為師,這以後「國博究心六書,主臣從之討論盡日夜不休」,何震從文彭這裡精研六書,認識到「六書不精義入神,而能驅刀如筆,吾不信也。」從此,篆刻漸有文人氣息,終成一代大家,

何震所處時代還發生了一件重要的事,就是大收藏家顧從德出了一本印譜叫《顧氏集古印譜》,這本印譜是他將自己的家藏古印與他從好友處借來的古印直接鈐拓而成的,注意一點,是原拓,共6卷,收錄古璽印計1700餘方,共印了20部,此譜一出,很快為收藏界和篆刻界競相購去。我們可以想見,以文彭的地位,何震必然在文彭這裡見過這部印譜。

大概三年之後,顧氏又將印譜擴大,選印增加一倍,達3400餘,但這一次用了木版雕刻,改名叫《印藪》,既是木刻版,印刷量就比較大,當時篆刻界甚是流行,「爾時家至戶到手一編」(趙宧光語)。這裡有一個問題,《集古印譜》和《印藪》不是一回事。

何震因為既接受文彭的六書教育,又有大量的篆刻實踐(他靠這個謀生),再加上他精研《集古印譜》,又加上他曾經長期遊歷邊塞,有豐富的生活經歷,終於成為一位篆刻史上第一位集大成者,其擬漢玉印,法急就章,仿漢滿白,師先秦古璽,以至取元朱文印者,無所不有,無所不能。我們來看一下他的作品:

(援筆持杯到夕陽)

(笑譚間氣吐霓虹)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雲中白鶴)

(丘壑獨存)

後來,何震在篆刻界地位越來越高,於是他開始收弟子,他的弟子中有一位叫蘇宣的,蘇宣字爾宣,號泗水,也是安徽人,他比何震小20歲,蘇宣是個品性端正,性格溫和的人,跟著何震學習一段之後,何震的老師文彭非常喜愛他,於是,又直接收他為弟子,從此,他又成了何震的師弟。又趕上顧氏的《集古印譜》又有很多出版商要出版,蘇宣因為他的特殊地位,他有機會大量摹刻原版的《集古印譜》,又因為蘇宣的品行被大家認可,名流們都喜歡跟他交往,於是,蘇宣又獲得大量與顧從德、項元汴等大收藏家交往的機會,得觀「秦漢以下八代印章」,這使蘇宣成為繼文彭、何震之後與文何三足鼎立的大篆刻家,周亮工稱他「印章漢以下推文國博為正燈矣,近人惟參此一燈。以猛利參者何雪漁,到蘇泗水而猛利盡矣。」顯然,蘇宣跟何震走的不是一條風格路線。我們看一下他的作品:

(醉月樓)

(左司馬)

(漢留侯裔)

顯然,與何震相比,他的作品溫和多了,何震的印,像是一位長槍大戟的將軍,蘇宣的印,像一位謙和穩重的農人。

何震、蘇宣之外,文彭還有一位弟子王伯欽,但名氣遠不如何震、蘇宣,篆刻風格近似何震。

同時代的印人里,還有兩位雖不是文彭弟子,但受了文彭的影響重要印人,一位是朱簡,一位是汪關,這又是兩位重要的大家,分別說兩句。

朱簡,字修能,也是安徽人,他的貢獻有兩點:

1、他開創了「碎刀徐切」的印風,後世浙派的切刀就是起源於他的刀法。

2、他開始在印章中著重加入書法的味道,後世清代鄧石如的「印從書出」理念的提出,朱簡早在明代已開先聲。

我們看一下他的印作:

(龍友)

(湯顯祖印)

(咬得菜根百事可作)

(又重之以修能)

我們一要注意一下切刀刀法形成的澀感,以及由此達成的印面蒼古樸拙的風格;二要注意一下刀法體現出來的書法時序感,以及起筆收筆的書寫感。

汪關,本名並不叫汪關,而是叫汪東陽,因為一次偶然得到一方「汪關」的古銅印,非常喜愛,於是乾脆改名為汪關,字尹子,汪關運刀以沖帶削,下刀精確,靜中寓動,表現出溫文爾雅的書卷氣,成為典雅印風的開創者。看他的作品:

(寒山長)

(汪關私印)

(程孝直)

(張聖如)

(塞翁)

(汪關之印)

同樣是溫和,汪關跟蘇宣印風的差別是:蘇宣的溫和走的是秦漢印經過歲月剝蝕的「爛銅」風格,而汪關的溫和走的漢印在製作之初的原本面目風格,是精金美玉的風格,汪關在這條路線上走到極致,遂成一代大師,後世的趙之謙、黃牧甫從他這裡繼承了很多重要印學思想,而後世的林皋、趙叔孺、陳巨來,都是從汪關這裡一路發展來的。

明代最重要的印人簡單地說就是這五家,也即,我們記住了這五家,基本上對明代印壇就有了清楚的認識。這五家,後世弟子及學習者眾多,於是形成了各自的流派,流派的名字如下:

文彭:三橋派(三橋是文彭的號);何震:雪漁派(雪漁是何震的號);蘇宣:泗水派(泗水是蘇宣的號);汪關:婁東派(汪關長期居住於婁東)。

另外,實踐總是與理論相伴相生的,隨著明代篆刻實踐的蓬勃發展,篆刻理論也隨之應用而生,明代值得記住的篆刻理論著作有:

1、周應願的《印說》;2、楊士修的《印母》;3、沈野的《印談》;4、甘暘的《印章集說》;5、徐上達的《印法參同》;6、朱簡的《印經》、《印品》。

也即我們可以這樣說:明代,我們記五個人形成的五個流派,讀六個人寫的七本書。

(【老李刻堂】之277,部分圖片來自網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三個小布丁 的精彩文章:

「一片冰心」典故的來歷
印人傳:那個寫草篆的趙宧光其實也是篆刻家

TAG:三個小布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