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全武夷山最具代表性的山場類型,」馬頭岩「幾乎都囊括了!

全武夷山最具代表性的山場類型,」馬頭岩「幾乎都囊括了!

眾所周知,武夷岩茶是講究「山場」的,根據地勢、形態、有無水系等構造不同,山場的類型大致可以分為:「峰」、「岩」、「窠」、「坑」、「澗」等等幾類。這些地方的區域小環境不同,使得所產岩茶品質也迥乎不同。這些類型的山場遍布武夷山整個正岩產區,基本上是一個山場一個類型,但是,有這麼一個地方,因為地勢廣闊,幾乎囊括了「峰」、「岩」、「窠」、「澗」等幾類極具代表性的山場類型!這個地方叫做馬頭岩

馬頭岩不僅有茶,

還有文化

近些年,因為「馬肉」暢銷,馬頭岩的知名度也越來越高。越來越多的人知道「馬肉」好喝,越來越多的人知道馬頭岩不僅有「馬肉」,還有黃觀音、水仙、梅占、烏龍等優質好茶。是的,馬頭岩是個盛產好茶的寶地,但它不僅有茶,還有文化。

「馬頭岩」之名,有幾重含義?

從開山坪往道觀方向看,會發現磊石道觀正後方的一塊巨石,石型頗像馬頭,「馬頭岩」因此而得名。

再看,這塊石頭的左右兩側分別還有共4塊巨石,並排有致,宛若五匹駿馬奔槽,雅稱「五馬奔槽」。

那為什麼又有「磊石岩」一稱呢?這說起來就非常有趣味了。因為,按照說文解字的方法來解「磊石岩」三字,分別是3塊石頭、1塊石頭、1塊石頭,正正好加起來是5塊,故名「磊石岩」。

磊石道觀,馬頭岩的標籤之一

登上馬頭岩,首先引入眼帘的就依岩而建的青瓦白牆的磊石道觀。道觀里住著一位道長,會吹簫,會說道,也會制茶。經途之人,可以入觀休憩,與之品茶論道,指點一二。

一山一觀,一觀一人,他們相依相伴,處處散發著「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道家文化,顯然為馬頭岩增添了厚厚的文化底蘊以及濃濃的人文色彩。

摩崖石刻,盡顯道家文化

在馬頭岩深處,有一摩崖石刻「悟源澗」,該題刻刻於清代乾隆年間。流經此處的泉水源頭是在三仰峰,三仰峰又名老君岩,象徵道教君主太上老君高居群仙之首。其意是「悟道思源」,要明悟武夷文化之源來自道教。(該內容參考《武夷活源》等書籍)

聚焦馬頭岩,

破解「馬肉」之謎

提及馬頭岩,這裡所產的「馬肉」足夠讓茶友們垂涎三尺,但茶友們必定是帶著諸多疑問的,因為各家「馬肉」品質迥異,價格也良莠不齊,著實讓人摸不著東西南北。不急,這一次,小微帶您聚焦馬頭岩,破解困惑已久的「馬肉」之謎。

馬頭岩範圍到底有多廣?

馬頭岩範圍到底有多廣?據了解,馬頭岩大致東至大王峰,南到天游峰,西達三仰峰,北抵九龍窠大紅袍。武夷岩茶核心產區代表「三坑兩澗」中的悟源澗正是在馬頭岩上,除此之外,還有蟠龍岩、蟠珠岩、桃樹窠、雲峰、金花岩、開山坪、三花石、貓兒石、磊石岩、和崗等等小區域。

「馬肉」到底有幾種風格?

馬頭岩山場給人的最直接印象是:崗上的,陽光充足,水系較少。「馬肉」在市面上的標籤更多的是對香氣的讚許,但對茶湯滋味卻頗有微詞?但事實真是如此嗎?當然不是!

上述說了,在馬頭岩內,有諸多各種類型的小山場,並不是只屬於一種類型。比較有代表性的一些類型有:

窠類:桃樹窠、菜窠、毛窠等地

生態環境:以「窠」定名的山場在地形、環境上與「坑」類似,但「窠」比「坑」較小,且山場環境相對多變,有的伴有水流,有的沒有;有的偏陰涼,有的則並不明顯。

岩類:金花岩、磊石岩、蟠龍岩等地

生態環境:以「岩」定名的山場,多數光照條件較足,土壤肥沃,有益於茶樹芳香物質的形成。

澗類:悟源澗等地

生態環境:以澗定名的山場伴有水流,且兩山相夾,因此茶樹生長環境濕潤,遮陰效果好,在溝邊有零散的風化沉積岩的沖積堆。

峰類:雲峰

生態環境:原意指山的突出的尖端。以「峰」定名的山場也是分為多種類型,在峰的則多出高香,在峰中央的可以做到香水並重,在峰底的依據其他生態條件的不同亦可呈現不同的品質。

所以,「馬肉」不可能只是一種風格。「馬肉」它可能是老樹,也可能是嫩叢。品質上,不僅僅可以有「高香」,茶湯還可以很「醇厚」,只是看你喝到的是產自哪裡了。

喝茶不止,「馬肉」不息

「馬肉」一直是新老茶客偏愛的臻品之一,品質優越、個性突出,價格公道,所以,在市場上總是能夠掀起一波一波大浪,俘獲一群一群粉絲。

事實上,自肉桂開始推廣至今,和馬頭組人民一同歷經了一段跌宕起伏的「激情歲月」。「馬農」與「馬肉」相生相惜時至今日,不僅讓「馬肉」火了,馬農」們富了,也讓「馬客」們享口福了。正所謂,喝茶不止,「馬肉」不息。

這些窠、澗、岩、峰山場類別下的茶,究竟有哪些不同呢?一喝見分曉,多喝多比對,記住 這個味!

感謝微茶網(武夷岩茶)供稿,僅用於知識分享,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茶葉點評網 的精彩文章:

立春吃「春」,百病不生
看完這篇,喝烏龍茶不怕鬧烏龍了

TAG:茶葉點評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