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試以傳媒動力論探究中國電影「院線制」的發展!

試以傳媒動力論探究中國電影「院線制」的發展!

源丨人民網

院線對應的英文是theater chain,偶爾也用單詞theaters或者theater circuit,對於院線的一個釋意是:聯合擁有共同產權或統一管理的一系列企業或機構,即院線這樣的發行放映聯合體至少包含共同名稱、共同產權或統一管理、系列電影院三個特徵。

根據國家廣播電視總局、文化部於2001年12月18日頒布的 《關於改革電影發行放映機制的實施細則》中對院線有具體的描述:以資本為紐帶,加快結構調整,推進院線組建。由一個發行主體和若干影院組合形成院線,實行統一品牌、統一排片、統一經營、統一管理。文件中強制性規定在2002年6月1日以前,重點省市必須建立兩條以上院線,每條院線至少有八家電影院參加,並必須使用電腦互聯網售票。文件的頒布在當時極大的促進了中國電影放映管理機制的改革和電影行業的發展。

院線制是電影市場競爭中的自然產物,是片商和影院共同利益的保證,基本上成為了國際上通行的機制。在全球不同地區都有知名的院線公司,美國有美國多廳院線、聯美院線、索尼院線。在中國大陸有東方院線、中華院線,還有萬達院線。萬達電影院線成立於2005年,隸屬於萬達集團,截止到2015年底已經擁有225家電影院,2015年票房收入已經達到59.7億元。中國香港的橙天嘉禾是全球最具影響力的華語電影娛樂公司之一,2017年四月大地影院收購橙天嘉禾中國影城業務。

中國最早的院線出現在上海,1920年代初西班牙電影商雷瑪斯建立的。此後,中國人自己建立的「聯華」公司成為壟斷北方電影市場的院線。從建國到2000年左右,一直處於國家計劃經濟下的電影產量並沒有按照市場供應應有的需求供應。在政府干預下,產量較低,不能滿足觀眾的觀影需求。在加入WTO後,面對更為開放的市場,中國院線更加開放。2002年6月1日,在國家廣電總局、文化部行政推動下,計劃經濟發行放映模式在一定地區被打破,被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院線發行放映模式替代。

中國院線開始允許社會資本進入行業,隨後的民營資本和國外資本也獲得准入資格,在體制上取消了行業壁壘,打破了行業的壟斷。當前統計的院線只是城市院線,部分西部院線仍然實行計劃經濟模式,農村電影市場也被排除在院線之外。根據2018年一月的最新數據,2017年全國新增銀幕9597塊,銀幕總數已經達到50776塊。

中國院線的仍然存在著問題,盜版問題一直是個管理上盲區。1990年代末,好萊塢電影票房收入僅佔總收入的四分之一左右,有線電視、音像製品、電影網、海外市場等等佔據著更多的收入比重。這是一種「共同消費品」。中國沒有利用「共同消費品」特性,最為突出的就是盜版問題。在2000左右的中國出售的影片版權中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盜版,使得票房縮水,一部影片的票房在盜版出現後下降百分之七十。但是非常樂觀的是,隨著相關法律法規的不斷完善,國人版權意識的提高,中國的盜版問題正在向著積極的方向發展,更多人願意選擇走進影院看電影。

傳媒動力論是從媒介動力論,從政策動力、技術動力、資本動力四個方面論述了傳媒發展的動力,電影院線制是電影這門藝術中的一個環節,作為傳媒藝術族群重要的一員,電影行業在這幾大動力的推動下不斷發展。下面試圖藉助傳媒動力論,從政策動力、技術動力、資本動力方面論述中國院線制的發展動力。

首先是政策動力,政策對傳媒的發展往往有決定性的作用。雖然早在1920年代初,西班牙電影商雷瑪斯就在上海成立了中國最早的院線,但是在那個年代起中國經歷了動蕩,一直沒有形成體系的院線放映機制,相關的文件政策也沒有。電影不只是商業的產品,同時也是文化消費品,對社會整體的意識形態會產生影響。因此,在建國初期政府對電影行業的干預是合情合理的。從建國初期到1970年代中國處於典型的計劃經濟模式,此時的電影放映遵循著省市縣的層級放映機制。隨著中國加入WTO,中國電影也處於以計劃經濟為主、計劃與市場並行的機制中,此時的中國電影行業得到了一定的發展。

1993年,頒布了《關於當前深化電影行業機制改革的若干意見》(也被稱為三號文件)和《電影行業機制改革方案實施細則》為主,輔以《中國電影發行放映輸出出入公司影片購銷暫行辦法》等政策出台。政策文件中雖然沒有直接提出院線制,但是提出了與院線制相關的電影機制改革。電影廠可以按自己意願把影片直接銷售給各省和各省以下的電影公司,並可以和發行發行部門實行發行收入分成,這也開始了早起的分賬發行機制。此項政策對電影的發行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但對電影放映的影響是有限的。但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1995年前後一些地區地通過第二道發行渠道,對電影「院線」的探索。

2001年12月18日頒布的《關於改革電影發行放映機制的實施細則》中明確提出了以「院線制」替代原有的層級發行網路。10條細則中4條用於明確院線的建設和發展。大致的內容為,實行院線為主的放映機制,改變以往的行政區分計劃供片模式。這次改革一方面是對1993年改革不徹底做出的調整,另一方面也是為了適應人民的文化需求,加快電影行業發展。院線制的改革將電影行業中的發行環節進行了縮減,在院線中包含了一個發行主體和若干院線,電影製作方和發行方直接對接。減少了發行的層次,利益分配由製片發行和放映三方分配更為合理。院線放映機制中要求國產片放映時間要達到三分之二,2001年的政策不僅促進了對電影放映的管理,對電影的生產也直接起到了積極作用。根據當時數據統計,在2001年末推行的政策,在2002年中旬就基本實現了院線制放映的轉換,2002年6月1日已經批准成立846座影院,1536塊銀幕。

2010年1月,頒布了《關於電影產業繁榮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了「實現由電影大國向電影強國的歷史性轉變的」的要求。這份文件中明確指出了,要將放映次數倍增,加強公農村和學校數字電影院線建設等關於院線建設,進一步深化院線制改革,大力發展跨區域規模院線、特色院線和數字院線等與院線相關的指導意見。這次政策意見在2010年國產電影「供求兩旺」的爆髮式增長的背景下,奮力推進中國邁向更為輝煌的階段。2014年5月,七部委聯合出台了《關於支持電影發展若干經濟政策的通知》中指出了,「加強和完善電影發行放映的公共服務和監管體系」,「推動電影發行和放映的運營、服務和管理向現代化、職能化轉變」。

中國的院線制從1920年代的雛型,到行政劃分限量供應的計劃體制,再到院線制的正式提出和推廣,除了電影業本身的發展規律外,更是得益於政府政策對行業發展的的支持和推動。回顧中國院線制正式發展的幾個時間節點,尤其是2001年電影的發展,是在當時院線制政策的提出,才有了中國當年如此繁盛的電影業。由此可見,政策動力對電影院線制的發展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其次是資本動力,資本對電影院線的發展有重要的影響。電影產業是文化產業中的一部分,電影同時具有社會屬性和商業屬性,資本在電影產業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在十一屆三中全會確立了中國要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道路以後,電影產業也逐漸地開始吸引社會資本進入,之後國外資本也不斷地充實電影產業。在2001年官方文件提出正式提出中國電影院線制,當時一部分原因是為了面對中國加入WTO後變革的局勢,降低了電影投資的門檻和壁壘,吸引了大量的社會資本進入。

中國電影院線的獲利方式主要來自於電影票房,在去除掉必須執行的國家稅款後,關於電影票房的分配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國產片及進口批片,另一種是分賬大片。國產片及分賬大片指的是院線買斷進口大片或者國產電影的放映權,一般的比例是製片和發行佔43%,院線佔57%。這種形式的分成非常不固定,具體的分賬比例需要製片、發行和院線之間進行協商。一般票房越高的電影,電影的發行方會更加佔據主導權,在分賬中獲得更多利益。分賬大片是指一部大片在其它國家放映票房收入按分成分配,參照國際通行的票房分賬,進口大片各方收入分成比例是製片方35%,發行方17%,放映方48%。

院線的運營有一定邊際成本的存在,因此院線必須保證每周觀影人次的穩定,否則將不能維持影院正常的運轉。影院放映場次越多、觀影人次越多,影院的邊際成本越低,影院的利潤也就越高。資本在中國電影院線制發展中扮演著主要的推動力的角色。

再者是技術動力,技術對電影院線制的發展有著根本性的影響。電影的放映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都是以膠片為載體,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電影的放映技術也有了很大的進步。從新中國成立,我國電影的放映一直是膠片放映,在放映質量和聲畫呈現上不斷優化,但是在根本上沒有改變膠片放映的本質。二十一世紀以來的電影放映技術有了本質上的革新,放映設備不斷的升級換代,實現了由膠片電影到數字電影的轉換,大大促進了電影放映的發展。二十一世紀初期2K的晶元誕生了,大大的提高了解析度和對比度,進一步的提高了2K晶元的利用率,2K電影的放映使得影像效果更好。3D技術的引進極大的優化了人們的觀影感受,給觀眾以身臨其境的體驗,吸引了大量的觀眾走進影院,是一次巨大的放映技術的變革。數字放映技術最早在2008年被我國院線引入,這項技術的引進和影院放映技術的革新與當時電影市場火熱相關。

放映技術的革新與發展所帶來的不僅僅是觀影體驗的改變,電影藝術是製片、發行和放映為一體的。放映作為電影藝術傳播的接受端,受眾接受感受的提升為電影藝術吸引大量的受眾,為電影產業帶來可觀的收入。會對電影製作方的製作產生積極影響,放映質量和觀眾體驗的提升,使得電影創作的表達以更為完美的方式展現,使得傳播過程中的體驗折扣降低,豐富創作手段。技術動力在中國院線制發展中貢獻了革命性的動力。

最後是傳媒動力,除了上述的政策動力、技術動力和資本動力以外,媒介主體自身的發展動力更是不可忽略的。中國電影院線制的首次出現在2001年官方的文件中,當時的中剛加入WTO,面對更為廣闊的世界市場,原本行政區分計劃供片的放映模式不可能滿足市場的需求。據當時數據統計,2000年前後的一張電影票是北京人均月收入的三十分之一,這種試圖通過提高票價來提高電影票房的顯然是不可取的。電影是大眾的藝術,為了滿足大眾對電影的需求,電影產業自身開始轉變,在放映機制上表現為院線制的出現,更多社會資本開始進入電影行業。

中國電影院線制的發展還在於電影產業通過院線制把觀眾的觀看的慾望轉化為自身發展的動力,電影市場的火熱往往通過電影票房表現,正是這種不斷火熱的電影市場,讓投資方看到了利潤,讓政府看到了發展這種文化產業、綠色經濟的必要性,讓觀眾看到了更多電影作品呈現的可能性。

電影藝術是傳媒藝術族群中非常重要的一員,包括製片、發行和放映三個階段。從電影的放映端入手,根據傳媒動力論來嘗試闡釋中國電影院線制的發展。院線制是在政策動力、資本動力、技術動力和媒介本體動力四種動力共同作用下產生和發展的,每一種動力都缺一不可。從這四種動力入手,能很好的探析齣電影藝術的發展,處於電影放映端的電影院線制的發展。

中國當前的電影院線制是舶來品,歐美是電影的誕生地,在電影放映制度上,院線制上走在了中國之前。但是,隨著中國不斷的發展,從最新的數據得出,中國當前的銀幕總數超過了五萬塊,位居世界第一位。歐美以及日韓等發達國家每年的平均觀影人次均在三次以上,也就是平均全國每人沒看至少看三次電影,而中國的年平均觀影在一次多。不難預料,跟隨中國經濟不斷的發展,人均收入的持續增長,中國的人口紅利將會越來越明顯。如果中國的年人均觀影人次達到發達國家水平,中國的電影產業將是個無比巨大的市場。在互聯網的應用上,中國的水平也居於世界前列,更好的實現「互聯網+院線」的放映模式,會使我們的電影產業實現彎道超車。不難預見,中國電影院線未來在人口紅利和互聯網的雙重助力下,會實現更為輝煌的發展。

直達影視圈核心高端人脈,學習爆款影視的生存法則,2018業內精英最佳去處在此~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鮮蜂電影 的精彩文章:

2018年IP劇:大洗牌之後市場的繁榮離「最後的晚餐」有多遠?

TAG:鮮蜂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