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為教師「減負」

為教師「減負」

兩會開幕至今,教育話題再次成為代表委員和社會各界關注的熱點。圍繞如何讓教師成為令人羨慕的職業,代表委員們從維護教師地位、提高教師待遇、支持教師專業發展等方面提出各種建議和提案。這些教育「好聲音」匯成一句強烈的呼喚,就是要為教師「減負」。

教師是教育發展的第一資源。發展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首先離不開一支高質量和有職業歸屬感、幸福感、榮譽感的教師隊伍,最終才能培養出身心健康、素質健全、心態陽光的一代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教育改革進入深水區,要打破那些制約教育發展的桎梏,首先要解放教育生產力。

近年來,為學生「減負」的問題一直備受關注,除了減輕學生不合理的課業負擔,切實減輕學生的課外負擔也提到議事日程。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如果不能首先為教師「減負」,為學生「減負」可能就是一句空話。

為教師「減負」,首先要真正創設尊師重教的社會氛圍。正如教育部長陳寶生在本屆兩會「部長通道」答記者問時激切所言,師道神聖,不可違反。一個人、一個家庭、一個社會、一個國家、一個民族違反了師道,遲早是要受到懲罰的。家長和社會不尊重教師,最終承受這一教育惡果的,必然是我們的孩子。

為教師「減負」,需要建立相應的教育治理體系,健全保護教師的教育體制機制。出現了有違師德的個別事件,應該通過協商共治的辦法解決,不能一味地將板子打在教師身上。當教師的合理合法權益受到侵害,需要有專業機構或行業組織為教師撐腰。我們要正視教師隊伍建設中存在的問題,但也要警惕將教師形象「妖魔化」的不良傾向。教師個體與群體的成長,都需要良性、寬容、信任的社會輿論環境。

為教師「減負」,需要提供更多專業支持,幫助教師「強起來」。當前,中國教育正在經歷著一系列標準化建設,在硬體標準化大力推進的同時,我們更呼喚「軟體」的標準化,尤其是教師專業發展的「標準化」。要從國家層面建立一系列教師專業標準、准入制度及促使教師「達標」的援助措施,幫助每一位教師首先成為合格教師。要通過改革教師教育,既要關心教師職前4年的專業養成,又要支持教師職後40年的持續發展。

為教師「減負」,同時也意味著要正視教師合理化的需求。既要滿足教師的精神需求,又要滿足教師的物質需求,為教師解除從業的「後顧之憂」。職業屬性決定了,即便是為教師「減負」,教師也必然是一個講求奉獻、需要更高道德素養和更多身心投入的職業。但這不意味著教師只能一味奉獻、一味犧牲。必須旗幟鮮明地反對那種將教師過度「神聖化」的傾向,正視教師正常的生活需求,從職業身份、薪酬待遇、生活條件、社會保障等多方面讓教師安心從教,也真正讓這個職業散發出更多吸引力。

說到底,為教師「減負」,就是減輕教師職業所面臨的不科學、不合理的外在負擔,同時從精神、制度、專業及保障等方面給教師更多支撐,讓教師樂教、善教,安心從教。唯其如此,教師才會成為令人羨慕的職業。

《中國教師報》2018年03月14日第1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