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黃霑的青春:滄海前的一聲笑

黃霑的青春:滄海前的一聲笑

本文2170字,讀完大約需要5分鐘

只記今朝笑

 東方不敗

林青霞 

00:00/03:01

1

1941年3月16日,55歲的廣州人黃國新老來得子。他這個庶出的長子五行缺水,於是取名黃湛森。

黃國新出身貧困,在港澳渡輪上做過十三年只管食宿不管工錢的小夥計。後來終於靠奮鬥一步步買房置地,置下數百畝土地。雖然為富尚仁,但因為大時代的變動,黃國新不得不決定前往香港暫住。當時只想著過上幾年流浪生活,時局安定就回廣州,沒想到一去就是永久。

1949年,8歲的黃湛森來到香港。當時他非常興奮,第一次看到雙層電車,還以為那是移動的房子。他看到父親眼角泛著的淚光,雖然不明白是為什麼,但心裡留下了印象。

在劇烈變動的大時代,普通人只求一份安穩,將生活繼續下去。大江大海,是隔開平靜與紛亂的屏障。然而故土之思,卻總是縈繞不去。

這是黃國新傳給黃湛森的鄉愁。33年後,黃湛森寫了一首詞,在中國大陸被億萬人傳唱:

長江長城/黃山黃河/在我胸中重千斤

無論何時/無論何地/心中一樣親

雙鬢斑白之後,黃湛森曾經感嘆:香港的年輕一代已沒有了這種心緒。他再落寞難捨,在時代的洪流下也是枉然。

2

到香港之後,黃國新將家安在深水埗白田村桂林街角。深水埗是當時大陸來港人士的聚居地,國學大師錢穆和唐君毅曾在這裡定居,並聯合經濟學者張丕介創辦了新亞書院,校址就在黃湛森家住的桂林街上。

當時轉過一條街的南昌街尾,住著一家姓吳的人,也是從廣州來的移民。原本住在九龍石硤尾的木屋貧民窟,因為一場突入其來的大火,得到慈善機構的捐贈而遷來此處。吳家的小孩和黃湛森彼此不認識,只是都常在附近的北河戲院看電影。當時只需要一張票,就可以把家中的兄弟姐妹都帶進去。

四十多年後,黃湛森為電影《喋血街頭》配樂,跟導演聊天閑談,才知道兩人原來曾經是街坊鄰居。當年那個姓吳的小孩,當時已是名動香港的導演,他叫吳宇森。

1951年,黃湛森轉入喇沙書院學習。喇沙書院是香港最早的英文書院之一,歷史悠久。這時正趕上大批內地學者移民香港,學校里一堆中英雙語嫻熟的上海人。這些老師中,有一位開賓士車上班的黃幹老師,對中國文化情之所至。黃幹上課吟詠李煜和李清照的詞作,課後為學生油印宋詞資料。

黃湛森對中國傳統文藝的迷戀,就是從此時受教於黃幹開始的。

3

但當時,黃湛森還沒有把學習當成一回事。他人聰明,功課不費多少力就能跟得走。校舍依山而建、環境清幽,課餘男生們在這裡捉蛐蛐、捉迷藏、踢足球再加打架鬥毆,自然又必然。

黃湛森讀的是A班,而B班有個打遍全校無敵手的小阿飛,名叫李元鑒。年長一歲的李元鑒,欺負黃湛森的弟弟。黃湛森替弟弟出頭,結果被李元鑒將頭摁在沙地上,臉都磨破了皮。

單打獨鬥不行,那就群起而攻之。黃湛森糾結一撥狐朋狗友,趁李元鑒上廁所時一擁而上,摁翻在地,然後脫下他的褲子。黃湛森們驚奇地發現李元鑒與眾不同,此後他們便稱李元鑒為「李一春」。

如此奇恥大辱,李元鑒怎會善罷甘休,一直追了黃湛森們一個月。後來大家彼此筋疲力盡,於是在小食店擺和頭酒,請李元鑒吃了一瓶汽水、一盤干炒牛河,從此再無過節。

李元鑒在中四時,因為打架和曠課被驅逐出校。1955年,他在街頭鬥毆中受挫,於是就到油麻地利達街,找了一名叫葉問的師傅學習詠春拳,從此走上了打架的專業化道路。他在這方面有天賦,兩年後得了香港校際拳擊比賽少年組冠軍,又過了兩年去了美國,之後他叫做李小龍。

而黃湛森選擇了跟李元鑒完全不同的道路,他這時開始迷戀上了音樂。從進入喇沙書院開始,他就跟著梁日昭先生學習口琴,一學就是十年。他成為學校的口琴隊隊長,在全港的比賽中拿冠亞軍。

五十年代的香港,油條5分一根。黃湛森攢了半年的零用錢,用五元半的天價買了一把口琴。對此時的香港窮人孩子而言,鋼琴和吉他都不啻天外之物。只要有樂器,黃湛森已經很滿足。在梁老師的指引下,他用口琴吹莫扎特、貝多芬、柴可夫斯基,從古典樂吹到爵士樂。

不僅學口琴,黃湛森還跟著梁日昭學習為電影配樂,甚至與明星合唱。對一個十來歲的少年,音樂帶來的生活實在太豐富多彩。也因此他後來有許多的愛好,但音樂和寫作是最愛中的最愛。

四十年後他開始為《英雄本色》寫歌、為《倩女幽魂》和《青蛇》配樂的時候,仍然時時想起當年剛開始學習音樂的時光。

4

1960年從喇沙書院畢業後,黃湛森考入香港大學中文系。除了音樂之外,他還痴迷正於此時興起的電影,也因此在學校里演出話劇,劇本許多都是改編自莫里哀、易卜生、契訶夫的名作。也有傳統劇本,例如在《桃花扇》中,黃湛森就出演阮大鋮。

或許是話劇中對演技略顯浮誇的要求,使得黃湛森日後在出演電影時,竟然都是偏向或搞笑或猥瑣的配角,例如《唐伯虎點秋香》中的華太師,又比如《逃學威龍》中的王牧師。

但港大對黃湛森的熏陶確實不少。當時港大有一流的老師,饒宗頤、牟宗三、羅錦堂、劉百閔等人都令黃湛森印象深刻,這些人的文史功底都是當時的第一流水準。黃霑雖然常常逃課,但記憶力既好、悟性也高,考試前臨時抱一下佛腳,也能順利通過。

黃湛森對於中國詩詞用力頗深,他的畢業論文是《姜白石詞研究》。姜夔是南宋的著名詞人,而他的詞作又多與音樂相關,正對黃燦森的脾性。此時除了已經給金庸的《明報》寫專欄文章掙稿費之外,黃湛森也花了不少的時間在圖書館。

黃湛森的青春,在文字、音樂、戲劇、電影中度過。他那時只是喜歡,還不知道自己將來會做出怎樣的成就。他既不知道後來有朝一日,他會和金庸一起並列「香江四大才子」;也不知道自己會成為香港流行樂的先驅,橫跨詞曲作者、專欄作家、導演、廣告創意人、電視主持人、演員等多個行業;更不知道會在四十八歲那年,以《詩經》中的迴環句式、加宮商角徵羽的五音音調,寫出那首至今傳唱不衰的《滄海一聲笑》來。

後來的黃湛森成為香港文化的標籤,但那時的黃湛森,只是個聰明愛玩的青年。在考入港大的這一年,他參加《星島晚報》主辦的第一屆全港業餘歌唱大賽。雖然聲音宏亮、又勤奮好學,但他的歌藝卻泯然眾人。進入最後決賽的人連他在內有30個,太想一步登天成為歌星的黃湛森想贏怕輸,就考慮起一個藝名,輸了也不丟人。

於是他便將自己英文名James的昵稱Jim音譯為中文,得名黃霑。

滄海一聲笑

 10年朋友 10

羅大佑;徐克;黃沾 

00:00/04:09

參考:王玉著《黃霑,你道簡單是聲笑》

原創不易

您的打賞是最好的動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談資有營養 的精彩文章:

同年同月出生的詩仙和詩佛
羽生結弦,聽說這個名字讓你想起少女番

TAG:談資有營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