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印度水務市場:觸不可及的蛋糕

印度水務市場:觸不可及的蛋糕

「生態資本論,資本視角看生態」

時間就是金錢——這是一句多麼廢的廢話。但沒有人可以否認,如果一個人擁有了掌控時間的能力,那麼他將有一百萬種方式變得富有,當下最火的方法就是回到五年前all in BitCoin。當然,現實世界中並不存在這種超能力,讓人以今天之能力、視野和信息開掛一般回到昨天的遊戲局中碾壓對手收穫無數的666。

因此,在時間這一條單一維度上,這個地球上絕大多數人擁有的唯一的賺錢方式似乎只有每月固定的工資日。然而,這個世界又並非由單時間維度構成,還有空間維度。而且在空間維度上,時間的分布並不均勻,在空間軸上突破時間並不是不可完成的事。

用沒那麼玄乎的話說就是:人沒法回到5年前,但可以去到處在5年前狀態的地方,高中生回到了小學還需要人教怎麼當學霸么?事實上,這就是很多產業的產品和技術全球化的主要原動力。

回到環保領域,環保就是一條有著明顯時間軸的事業,幾乎所有人類經濟體都在農業工業服務業的產業升級階梯上,走過或正在走著一條先污染後治理的路徑。這也意味著,幾乎所有國家,都會在污染程度頂點前後有一段環保行業的爆發期,這就是環保產業發展的最基礎的邏輯。

宇墨諮詢曾多次在行業分析文章中探討過環保產業的國際化這一主題,並且給出了明確的結論:無論「國際化」這個標籤在資本市場多具有話題性,無論在各種行業會議上老闆們有多愛提這個詞。整體而言,在很長的時間內,中國環保企業在國際市場是缺乏真正的進入慾望和真正的競爭力的。

然而,「十三五」中後期開始,有遠見的環保企業已經可以對中國本土環保市場未來的變數有一定預期了:利好政策驅動力轉弱,PPP風向變化,資本也開始尋找新的風口,企業間的競爭也不斷加劇——雖不能說環保產業的好日子已經要過去,但的確已經到了不能再盲目樂觀,要為未來打算的時候了。在此情況下,向外走,似乎開始成為了一部分環保企業真正思考的論題。

正因此,作為一家以幫助環保企業在跨國合作中獲得價值增量為主要業務的服務機構,宇墨諮詢將在2018年以目標國為線索發布一系列關於環保產業走出去行業研究內容,本文是印度水務市場篇。

1

有時間差的國家對標,

似曾相識的污染治理曲線

2月28日,印度中央統計局公布第四季度經濟數據:印第四季度經濟增速7.2%。這意味著,印度的經濟增速超越中國同期的6.5%,重回世界成長最快的主要經濟體的「寶座」。

作為世界人口最多、經濟增長最快的經濟體,中印總被放在同一個天平比較,近年因為政治因素中印之爭帶來的危機感劇增,中印差距及印度是否可以實現彎道超車都成為主流媒體關注的話題,曾經有專家斷言中印實力差距約為20年。

單從水務基建的角度來看,這個數字可能不算誇張。不管是否曾經去過印度,提到印度立刻浮現在腦子裡的幾個關鍵詞往往不外乎:泰姬陵,佛教以及「包羅萬象」的恆河……

尤其市面上花式印度「水」土不服的故事更讓國人對印度的水基建的信賴感全無。事實上,印度的水污染情況以及水基建情況的確飽受詬病,真實的情況甚至可能更加觸目驚心。

已為人熟知的恆河污染不提,近兩年最引起關注的著名印度水污染事件非班加羅爾毒泡沫和「地獄之火」事件莫屬。乍一看泡沫+火都跟水污染沒什麼關係,但當污染問題已經超越物理常識,還需要什麼誇張的描述呢?

圖1 被毒泡沫污染河流旁的農戶及家畜|隨風擴散的毒泡沫影響正常交通與生活

圖2 泡沫下的湖面不時起火,場景夜間宛如煉獄

污水直接排放是印主要污染源,印公共研究機構環境科學研究中心2012年的報告中顯示印度每天產生接近4000萬噸污水,其中僅有不到兩成經過了處理。

2011年印度中央污染控制委員會宣稱印度超過8000個城鎮中僅有160個同時配備有下水管道以及污水處理廠,每年數以萬計小型工廠的工業廢水同樣未經處理流入自然水體。

水處理設施貧乏,供水情況同樣堪憂。世行2011年的研究稱雖然有90%的印度人有獲取飲用水渠道,但即使忽視實際供水質量,仍然沒有人能有7*24穩定的市政供水。

印水基建的落後正在影響印經濟發展。班加羅爾地區是印新經濟的中心,被譽為印度的矽谷,孕育著眾多印度IT、生物科技等高新企業,在過去20年里以平均3.5%的超高人口增速迅速躍升為印第三大城市。城市在巨幅擴張中侵佔附近眾多濕地,環境自凈能力持續削弱,出現毒泡沫事件並非偶然。

污染的自然水體破壞了正常的用水秩序,越顯稀缺的水資源之爭引發持續升級的社會衝突:班加羅爾所在卡納塔克邦位於科弗里河上游,為保證新經濟發展,卡邦一直對班供水有所傾斜,此舉加劇下游乾旱的泰米爾納德邦的水危機,兩邦因此要求印最高法裁決水使用權,2016年9月印最高法裁決卡邦水庫開閘以滿足下游灌溉需求。

裁決一出班府不滿居民即衝上街頭髮起了針對泰邦的報復行動,一度讓班府陷入停擺。這已不是兩邦之間首次用水衝突,因激增的工業、農業、民用水需求,及班府致力發展的高耗水行業(紡織、皮革及電子等),衝突已數次升級。

印度一直希望憑藉人口紅利在中國增速放緩期間實現彎道超車,印政府已通過多重磅政策致力改善投資環境,但疲軟水基建帶來的水資源限制以及社會問題則成為火箭式發展的制約因素,大力發展水基建已刻不容緩。

2

巨象之痛:難以遮掩的水務基建差距

印度水基建的疲軟源於印度政府歷來對於基礎設施的低投入,其真實情況到底如何?與中國相比,到底是什麼水平?鑒於印度官方數據的變幻莫測,這個問題常只能通過無法量化的感官作為評判依據,下面整理了不同NGO、研究機構及不同時期的官方數據來提供一個更直觀的比較。

1990年我國用水覆蓋率也很低,但隨著數個五年計劃,供水情況持續改善;印度供水增長卻並不與城市人口的增長相匹配。

此外,印對統計中的「小心機」也格外值得注意:印用水覆蓋率在1990即達到了90%顯然不符合事實,實際上所謂的改良飲用水是由管道水及其他改良水組成,管道水才是與中國的供水覆蓋更相當的參數,若以此對比,2011年印的供水方面水平甚至低於中國2000年水平;

另外,即使刨去其他改良飲用水,印官方數據的真實性仍然值得商榷,管道水、改良用水分別在2008年及2011年出現巨額下降,這一不符合常理的下降較為合理的解釋是因為統計口徑的調整,雖然隨著經濟發展,調整統計口徑並不稀奇,但如此頻繁的調整讓人不禁懷疑其統計數據的真實性。下面一組印官方與研究機構的數據對比更佐證了這一懷疑。

實際上印官方數據疑似造假已不是第一次,本文開頭提到2017年印經濟增速重新超越中國的數據一經公告,在印主流媒體大肆報道時,印前財長公開表態潑了一盆冷水——其稱對印政府通過調整GDP統計口徑以製造高速增長的行為表示擔憂(此前,印經濟因2016年「廢鈔令」遇冷,2016年底痛失僅維持了一年的增長最快主要經濟體頭銜)。

印的「小心機」不止調整統計口徑一招,大玩文字遊戲也讓真實情況難辨——除改良水和管道水外,印官方還曾使用「最基礎用水供應」的概念。印不符合事實的超高下水覆蓋率同樣真實性存疑,另外,若考慮印水處理設施的運行效率,印污水處理情況可能更加糟糕。

印污水處理設施因為操作不規範及同樣不穩定的電力供應,處理結果不容樂觀。如此多重因素疊加,也不怪印官方對水基建情況諱莫如深,用盡手段試圖掩蓋水基建的氣虛。

印度的用水結構讓已薄弱的水基建面臨的挑戰更加嚴峻。印度作為農業國家,用水結構以農業灌溉為主,2000年印度90%的水用於農業灌溉,5%工業,5%民用,2015年農業80%,工業15%,民用5%。工業是印經濟騰飛的希望,但同時也對水基建提出更高的要求。印若想實現彎道超車,大幅提高工業比例無可逆轉,快速建設高效穩定的水基建已刻不容緩。

3

水基建計劃再啟程,

巨大市場空間引關注

一心希望印度騰飛的印政府顯然也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並似乎已下定決心振興水基建。印總統科溫德在2017年10月參加印度水周時,宣布印政府在2022年之前確保90%的農業人口有管道自來水供應的計劃。此前,印度宣布的智慧城市計劃已經引爆了城市水務基建市場的熱情,此舉是否意味著印度農村市場的爆發呢?

實際早在印著名的「千禧年計劃」中,就已提出早日發展城鄉的城鄉供水及下水系統的目標。但如前文數據展示,對比中國近三個五年計劃已基本完成城鎮供水及下水系統的建設運營的超高效率,印在水務目標中展現的執行效率讓人嘆息。

可畢竟今時不同往日,新挑戰與「舊賬」一齊襲來,印水務基建面臨的困境較之二十年前已嚴峻到不得不變,印年水務市場的活躍也展現了印政府不同往日的決心:印最大城市孟買宏觀規劃由博萊克威奇中標,班加羅爾地區的污水處理建設及升級合同被蘇伊士拿下,Xylem宣布在印度開設水檢測技術的研究中心,且就在三月印確定以色列簽署合作協議以加強對印度的水資源的保護。

4

龍象之爭的背景下,

中國環保企業能否分一杯羹?

以上種種關於印度水務市場的市場空間、機遇、及企業玩家進入情況的分析最終都還是要指向一個問題——中國企業在印度市場是否有機會?

首先,在政治層面,中印目前的政治關係還是比較緊張的。莫迪政府對華偏冷淡和對立,對華外交呈現出「四不」姿態——不關心中印雙邊關係的整體狀態;不擔心印度的進攻性姿態會招致中方的報復;不在乎雙邊關係的對等性質;不糾纏雙方在具體問題上的分歧。

在此情況下,中印兩國的經濟關係也受到比較明顯的影響。亞洲第一和第三經濟體之間,中國對印度的出口額約為584億美元,僅佔中國對亞洲國家出口的5.6%。而在和政治更為相關的工程量層面,中國對印度的工程完成額更是每況愈下,2011至2016年的五年間,這一數值從77億美元跌至18億美元。僅佔中國對亞洲其他國家完成工程量的2.3%。

相比之下,近期與印度打得火熱的法國,一次總統訪問行就達成了130億歐元的項目訂單。中印之間政治層面的疏離可見一斑。

反映到環保企業層面,中國環保企業在印度市場雖然不是「零建樹」,通過搜索引擎能找到的中國企業在印度的環保項目有兩個——2012年,龍凈環保中標3.5億元印度比萊鋼鐵廠鍋爐及風機總承包項目,中國一冶集團在去年5月中標了涵蓋污水處理內容的OPPO印度製造中心項目一期總承包工程。但從這僅能找出的兩個項目來看,一個時間已經是6年前,一個實際還是中企的甲方……

綜上種種,可以這樣總結印度對中國的環保市場機遇情況:印度產業發展時間線落後中國10~20年,中國已經正在經歷的環保需求爆發和PPP爆發的局面很可能在未來5-10年在印度重現。

屆時環保基礎設施和污染治理相關產品和服務將出現巨大的市場,目前已有國際知名的環保企業看見機遇正緊密布局。但就當下的政治局面來看,中印間的政治冷漠和對立直接導致了經濟的疏離。

在這些大背景不發生改變的情況下,除一些受政治影響較小的環保產品出口和中企在印其他項目產生的環保需求之外,中國環保企業很難在印度市場找到機會——這樣一個結論出現在一篇通常以發現機遇,指引前路為目標的行業分析文章中或許有些讓人感到失望,但創業路上從來是荊棘和陷阱遍地,知其不可為,何嘗不也是一種價值?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生態資本論 的精彩文章:

TAG:生態資本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