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容齋茶話 端溪古硯天下奇 呵氣可研墨的端硯

容齋茶話 端溪古硯天下奇 呵氣可研墨的端硯

容齋 發現美好收藏精彩

"端溪古硯天下奇,紫花夜半吐虹霓。"- 宋 張九成

中國四大名硯中,尤以端硯最為稱著。端硯的歷史悠久,石質優良,雕刻精美。

端硯的起源

唐朝初年,廣東肇慶(古稱端州)就出現了依靠采硯石、生產端硯為生的勞動者。在肇慶東郊羚羊峽欄柯山的端溪一帶,滾滾東流的西江水穿峽而過,直奔南海。夾岸叢山峻岭,氣勢磅礴,重岩疊翠。端硯名坑中的水岩(老坑)、坑仔岩、麻子坑、朝天岩、古塔岩、宣德岩就錯落的分布在這風景如畫的環境中。

最初的端硯純粹是文人墨客書寫的實用工具,石面上無任何圖案花紋裝飾,顯得粗陋、簡樸,唐朝李肇的《唐國史補》云:"內邱瓷甌,端州紫石硯,天下無貴賤通用之"。

傳說唐朝中葉,有一天,一老硯工路經端溪時,看見有兩隻仙鶴飛落溪水之中,久而不起,於是心生疑竇,張網撈捕,但撈起的卻是一塊石頭!不過,這塊石頭十分奇異,上有裂縫,不時發出鶴鳴聲響,老硯工順著裂縫把奇石撬開,奇石竟一分為二,化作兩隻硯台,硯邊各有一隻仙鶴佇立在蒼松之上。

消息傳開,硯工們紛紛仿製,或各展其藝,在硯台上雕以各種圖案花紋。這大概就是端硯從實用品變為實用工藝品之始。

後來,端硯慢慢地成了肇慶獨有的工藝美術品。歷代制硯藝人的精雕細作,使其造型式樣多姿多彩,深受文人墨客的喜愛,並得到達官貴人和帝王將相的賞識。宋朝開始把端硯列為「貢品」,蜚聲中外。

端硯的坑口

端硯坑口眾多,歷史悠久。端硯石出產在肇慶市東部的爛柯山和肇慶市七星岩北面(西起小湘峽,東到鼎湖山)的北嶺山一帶,主要有五個產地:

1. 端溪東側斧柯山西麓一帶,有老坑、坑仔、麻子坑、冚羅蕉、朝天岩等。

2. 羚羊峽北岸,與老坑一江之隔的白線岩等。

3. 北嶺山一帶,有宋坑、梅花坑。

4. 小湘峽一帶,綠端。

5. 斧柯山東麓,沙浦鎮一帶,沙浦諸坑(又稱「斧柯東」)。

尤以老坑、麻子坑和坑仔岩三地之硯石為最佳。

因幾大名坑硯材枯竭,自2000年開始,所有坑口因禁采而停止開採。老坑已封坑多年,無石可采,所有名坑,如老坑、麻子坑、坑仔岩,梅花坑,宋坑等端硯身價日升,這些原料已經越來越珍貴。

端硯的工藝特點

端硯的製作過程較為複雜,工序繁多。主要有採石、維料、制璞、雕刻、磨光、配盒等。

1. 採石

是製作端硯極其重要的一環,硯石有坑洞之別,優劣之分。名坑質優之硯石,加上制硯高手製作,可以出產精品和珍品。

端硯之所以名貴,最基本的條件就是硯石,端硯硯石的石質特別幼嫩、純凈、細膩、滋潤、堅實、嚴密,製成的端硯具有呵氣可研墨、發墨不損毫、冬天不結冰。

此外,端硯的珍貴還與其開採、製作過程的艱辛有關。一方端硯的聞世,要經過從探測、開鑿、運輸、選料、整璞、設計、雕刻、打磨、洗滌、配裝等十多種艱辛而精細的工序。

端溪名坑,自古以來都以手工開採,勞動強度大,採石技術高,故有"端石一斤,價值千金"之說。

在開採硯石中,如看不清石壁,看不準石脈,就會浪費好硯材。特別是老坑、麻子坑和坑仔岩,有時可能整壁石都不成材(石工謂之斷脈,即斷層),就得將它一塊塊地鑿下來,再根據石脈的走向尋找石源。

石脈(石層)的走向一般是斜向下方,有時也會曲折蛇行,甚至要挖到深層才能找到。因此採石工必須掌握硯石生長的規律,順其自然,按部就班,從接縫處下鑿,盡量保住硯材的完整。

歷代採石工人都是按石脈走向,順其自然向深層採掘,從接縫處下鑿。采出來的硯石如能有三、四成可用,已屬難得。坑道向下傾斜、曲折蜿蜒,工人進出要下蹲彎腰,有些地段僅能容一人裸體匍匐爬行。

古人云:「老坑匍匐仔坑斜,採石人同隔世賒。刈取紫雲煩鏤削,千金一砍未為奢。」

因採石環境而制,古代硯坑洞高約80厘米,採石工人只能蹲著、坐著或斜躺著採石。採石工人所使用的工具要因地制宜,以鑿為主。採石工具主要有:粗細不等的尖口鐵鑿、鐵筆、鐵鎚、炮鑿、燈等。

這些刀具長短有異,大小不一,粗細不同,但每個石工必備三四十把,每天工作後都要修理或磨礪,所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是也。

2. 開璞 維料

是硯石在礦坑開採後,去掉"石皮",保留"石肉",然後按質分組的一道重要的工序。

制璞維料又稱選料制璞。開採出來的硯石並不是全部都可以作硯材,須經過篩選後,再將其分別等級。特別好的,純凈無瑕者為特級,稍次者為甲級,再次者為乙級。

將有瑕疵的,有裂痕的,或爛石、石皮、頂板底板……統統去掉,剩下"石肉"。這個過程首先要懂得看石。

憑實踐經驗,內行的維料石工能夠"看穿石",可以預測到表層看不到的石品花紋,如硯石的側面發現有石眼般的綠點,或綠色的翡翠帶,那麼鑿下去可能有石眼出現;硯石的兩側如果微呈白色,或白色的外圍有火捺包著,則可能隱藏魚腦凍或蕉葉白。硯工還要根據硯石的天然形狀用錘或鑿製成天然形、蛋形、長方形、方形、圓形、金鐘形、蘭亭式、太史式……等硯形硯式的硯璞。制璞者同樣必須懂得看石,因為要將硯石最好的地方留作墨堂。一方端硯石質的優劣都以墨堂之硯石作評價,鑒賞石品花紋亦放在墨堂之部分(石眼除外)。

3. 設計

設計的目的是將硯石中的瑕疵變成無瑕,以達到錦上添花的目的,增加其藝術價值,硯的設計要求"因石構圖,因材施藝"、「因型造勢」,除了傳統硯形硯式外,還要充分利用天然石皮,彙集文學、歷史、繪畫、書法、金石於一體,可以說是將硯升華為一種綜合性藝術品的重要環節。

4. 雕刻

端硯的雕刻是端硯製作過程中極其重要的工序。要使一塊天然樸實的硯石,成為一件精美的工藝品,就需要創作設計和雕刻的過程。這個過程處理得當是錦上添花,處理不當就會畫蛇添足甚至弄巧成拙。故雕刻藝人要對硯璞因材施藝,因石構圖,還要根據硯璞的石質,去粗存精,認真構思,並考慮題材、立意、構圖、形制以及雕刻技法如刀法、刀路。雕刻端硯要線條清晰,玲瓏浮凸,一目了然。端硯雕刻主要有深刀(高深雕)與淺刀(低浮雕)雕刻,還有細刻、線刻,適當的通雕(鏤空)。  採用什麼雕刻技法和刀法,要視題材和硯形、硯式而定。如要表現剛健豪放的多採取以深刀雕刻為主,適當穿插淺刀雕刻和細刻;要表現精緻古樸、細膩含蓄的,則以淺刀雕刻、線刻、細刻為主。總之,細刻和線刻均屬"工精藝巧"之"工精"部分。細刻要求雕刻精細,準確,生動;線刻則要線條細膩、流暢,繁而不亂,繁簡得當。

因硯石的硬度,雕刻技藝和題材需要而制。雕刻工具主要有:錘、鑿、鑿卡、木鑽、鋸、滑石、工夫台等。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前,工具多由採石工或硯匠自製,之後有專業生產。

5. 配盒

端硯雕刻完畢,必須配上名貴的木盒。硯盒起著防塵和保護硯石的作用,同時,硯盒本身也是一件藝術品、裝飾品。硯盒的用料很講究,名貴的用紫檀、酸枝、楠木等硬木。硯盒的造型一般按硯石形狀而定。自端硯問世以來,其盒底部都有"四腳",雜形和天然硯盒的"腳"稱"豹腳",長方形硯盒的"四腳"則要與盒形的四角線條相吻合,成為直角形的"腳"。硯盒之腳除了起裝飾作用外,更重要是從實用去考慮,使移動端硯或洗滌時方便。硯與盒必須吻合,同時要考慮到木盒的乾濕度,可能會整體收縮,硯盒本身要稍比硯石四周寬些,以便於硯石取出洗滌。總之配上盒子,能使端硯顯得更加古樸凝重,更加名貴。

6. 磨光

硯石磨光的工序一般放在配盒之後。首先用油石加幼河砂粗磨,目的磨去鑿口、刀路,然後再用滑石、幼砂紙,最好是一千目的水磨砂紙反覆磨滑,使硯台手感光滑為止。最後是"浸墨潤石",過一兩天後褪墨處理。硯石磨光的好壞,直接影響硯石的品質及使用的效果。人們在選擇端硯的時候,除了以水濕石察看石色,鑒賞石質和石品花紋外,還常用手按摸硯堂(所謂手感),看是否細膩,潤滑,這一切都與硯石的磨光有直接關係。

端硯的坑口

1. 老坑

端硯石產區位於肇慶市郊羚羊峽南岸端溪水東邊。以端溪水為界,其西石質低劣,不能作硯材;以東石質優良,端硯各坑星羅此間。

老坑就在端溪以東,鄰近溪水江處。沿溪而上,位於端溪東側的山麓,山腰或山坳間有坑仔岩、麻子坑、古塔岩、宣德岩、朝天岩、青點岩、冚羅蕉等。

這個端石礦產區分三個礦層,老坑屬第一含礦層,位於含礦段的最下部,僅有老坑洞,別無他洞。老坑硯石岩性:泥質結構,緻密,塊狀構造。礦物成分:主要由雲母類(水雲母)粘土為主組成,還有赤鐵礦、石英、綠泥石、碳酸鹽類,微量礦物有:電氣石、金紅石、黃鐵礦等。赤鐵礦呈微粒狀,相對集中成環帶狀的暈圈時,則謂之為「火捺」。老坑硯石外觀青灰色,微帶紫藍色,石紋細膩而幼滑、嬌嫩、緻密而堅實。主要石品花紋有冰紋、金線、銀線、青花、玫瑰紫、火捺、天青、蕉葉白、魚腦凍、冰紋凍、天青凍以及名貴的石眼。較常見的石品是冰紋和金線、銀線,其次是火捺。魚腦凍(包括碎凍)和蕉葉白則是稀有的,非常難得。

古人曾讚美老坑硯石具有「體重而輕」、「質剛而柔」的特點。老坑硯石從表面看呈紫藍色略帶青,使人感到比原來的感覺要輕些。所謂「質剛而柔」是從雕琢的過程和研墨的角度來說,老坑硯石的確質地堅實而又帶柔性,這種柔性即古人所謂「若小兒肌膚,溫軟嫩而不滑」。假如用手心輕按老坑硯的硯堂,旋即會出現滋潤的水氣。這些特點是因為老坑硯石的礦物成分主要由泥質、絹雲母及硅質膠結而成,同時也是由於這個原因,老坑硯石的泥質比重很大,所以敲擊它時發出「篤篤」的木聲,即所謂「扣之無聲」,「磨墨亦無聲」,缺少鏗鏘之聲。又由於老坑硯石中含硅質的作用,所以還有「久用鋒芒不退」的優點。老坑硯石長期受地下水浸泡,粘土礦物質為地下水所溶解,是逐漸使石質變純,變軟的緣故,故使老坑硯石如此細膩嬌嫩、滋潤到可以「呵氣研墨」的效果。

2. 坑仔岩

坑仔岩又名康子岩(與普通話「康」音相近,故又稱康子岩),亦有人稱岩仔坑。它位於老坑以南半山這上,距老坑洞約二百餘米。坑仔岩在停采近百年後,1978年底重新開坑採石,80.8米長90多米的坑道,連接原坑仔岩採石工作面,采出一批批優質的坑仔岩硯石。

坑仔岩硯石質優良,幼嫩、紋理細膩、堅實且滋潤,僅次於老坑。但坑仔岩硯石不像老坑或麻子坑那樣層次分明。石色青紫稍帶赤,顏色花紋均勻,也不如老坑或麻子坑硯石色彩斑斕。石品花紋中有蕉葉白、魚腦凍、青花、火捺以及各種石眼,尤以石眼多著稱。其石眼色翠綠(間有黃色),有的作七、八重暈,黑睛活現,形似鳥獸之眼,乃是端溪各坑中的高級硯材。坑仔岩硯石是含石英粉砂的絹雲母泥質頁岩。岩性:粉砂泥質結構,緻密塊狀。礦物萬分為泥質礦物(以水雲母為主)、赤鐵礦、石英、電氣石、金紅石、綠泥石等微量。

3. 麻子坑

麻子坑位於老坑之南約四公里處,洞口在山岩上,距山腳之端溪水約600米。該處山坡陡峭,怪石嶙峋,山道崎嶇險峻,攀登不易,上落困難。麻子坑硯石質地高潔,優質的麻子坑石可與老坑石媲美。一般來說它僅次於老坑,而與坑仔岩同級,如遇佳石則又勝於坑仔岩。麻子坑如果不認真細看,容易與老坑混同,硯石中有魚腦凍、蕉葉白、青花、火捺、豬肝凍、金錢火捺、天青、天青凍以及石眼等石品花紋,石眼尤佳,多碧綠,且作數層,可製成高檔硯材。麻子坑硯石層次清晰,石工以為石分三格(亦有叫三層),硯石色澤油潤,青紫色略帶藍色,近似老坑硯石的色素,以水濕之觀察,色彩豐富斑斕。麻子坑硯石為含硅質的鐵質泥質頁岩,礦物成份:泥質(水雲母為主)、鐵質、硅質,少量石英、氫氧化鐵及綠泥石;微量礦物有電氣石和鋯石等。

4. 梅花坑

梅花坑的開坑採石始自宋代,梅花坑是端溪五大名坑之一,開坑採石始於宋代,以多眼為主要特徵,呈蒼灰白微帶青黃色,似梅花鹿的皮毛,具有石質好,下墨亦快的特點,為端溪硯中有代表性的名坑硯石之一,集鑒賞、實用、饋贈、收藏於一體。

5. 宋坑

宋坑因在宋代被發現而開坑採石,故取名宋坑。但宋坑非指某一採石坑洞,而是擁有好幾處岩洞;盤古坑、陳坑、伍坑、蕉園坑等,均位於肇慶市北郊七星後面的北嶺山一帶,西起三榕峽,東到鼎湖山,又因七星岩以北將軍嶺下有將軍坑,產硯石,前人也有稱宋坑為將軍坑。

宋坑硯石由於產石區域面積近百平方公里,所以石質石色不完全一致。一般來說宋坑硯石石色凝重而渾厚,這是宋坑硯石的主要特徵之一,宋坑硯石質緻密,潤滑細膩,下墨快,發墨好,可作高中檔的雕花硯材,其餘則可製作墨海、淌池等硯台。

在端溪各坑硯石中,宋坑硯以下墨快而著稱,這與宋坑硯石中的「金星點」有關,不過下墨雖然快些,仍比不上老坑、麻子坑和坑仔岩等硯石研磨出來的墨汁細膩、油潤。要書寫奔放、流暢,筆力勁健的大字,用宋坑硯研墨為宜;要畫嚴謹精緻的工筆花鳥,人物畫和書寫工整的蠅頭小楷,則用老坑、麻子坑和坑仔岩硯更加合適。

6. 綠端

綠端採石始於北宋,綠端硯石最早在北嶺山附近開採是事實,可能因硯石枯竭,人們就終止於此開採,轉移至端溪水一帶的朝天岩附近開採,再後綠端硯石與朝天岩硯石混在了一起,即上層為綠端,下層為朝天岩。

綠端石色青綠微帶土黃色,石質細膩、幼嫩、潤滑,最佳者為翠綠色,純渾無瑕,晶瑩油潤,別具一格。清朝紀曉嵐在自己的一塊綠端硯上鐫銘:「端溪綠石,硯譜不以為上品,此自宋代之論耳。若此硯者豈新坑紫石所及耶。紀曉嵐對綠端的評價與前輩有所不同,是有一定根據的。目前綠端也是一種較為名貴的端溪硯石之一。

7. 斧柯東(新麻坑)

以出產端硯著稱於世的斧柯山,位於肇慶市羚羊峽東南,綿延十多公里,崇山峻岭,氣派非凡。其東麓地域一直是沙浦鎮轄區,故有些人習慣稱這一帶產出的端石為沙浦石,還有羚羊峽以東(屬鼎湖區)的沙浦諸坑,此地自明末清初曾斷斷續續開採過硯石,沙浦石現在稱之為新麻坑或斧柯東。石質不俗,細膩,堅硬緻密,石品紋理豐富,實用性很強,送禮佳品。

品質容齋 品位容齋

------

本文由 容齋 編輯整理,轉載請註明出處。

圖片收集自網路,感謝原作者!

中國風原創內容/產品/工藝/健康/ 交流與合作

微博 @容齋茶話或訪問 m.fxzgf.com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的精彩文章:

燕處居 茶會 感受唐代人生活
年度好茶禮盒第五款,價格觸底!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