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為什麼跟孩子「講道理」沒有效果?(二)

為什麼跟孩子「講道理」沒有效果?(二)

在成人跟孩子做溝通時,我們常講「蹲下來和孩子說話」,是在提醒成人用蹲下來這個動作表示對孩子的尊重。成人與孩子的對話應該是建立在平等的基礎上的,在親子與師生對話中,父母與教師需要真正地把話語權移交給孩子,放下長者的架子,耐心地傾聽兒童的心聲。真正良性的溝通應該是雙向的互動對話,而不是大人講「道理」,孩子在被動的順從。

同時,也要尊重孩子認知發展的客觀規律,用孩子聽得懂的方式跟孩子對話,謹慎的選擇合適的言辭。根據皮亞傑兒童道德認知發展階段理論,0~3歲的兒童處於前道德階段,3~7歲的兒童處於他律道德階段或道德實在論階段。成人世界的很多「道理」是不適用於學齡前兒童的。

另外,我們要時刻記得,孩子負責決策、對身體和情緒的控制、自我認知、共情、道德等高級分析思維功能的上層大腦一直在發育中,直至二十幾歲才能夠完全發育成熟。每一次我們給孩子講的「道理」都可能會印刻在孩子正在發育的大腦中,進入潛意識,不當的教養方式,不正確的引導,會對兒童的人格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成人在跟孩子的對話互動中,要時刻覺察自己的行為會造成何種長期效果,而不要被當時的短期效果所愚弄。

避免做道德評價

敏感詞:撒謊、偷竊、說髒話等

很多道德性規則需要孩子具備了相應的道德認知能力和社會生活常識後,才能真正理解。在孩子還沒有發展到相應的階段時,家長和老師們不能強求孩子懂得道德性的「道理」,並要警惕所有可能對孩子產生道德判斷的評價。

說髒話:

受認知能力所限,孩子說「髒話」的動機和成人是完全不同的。孩子說「髒話」,很可能是出於簡單的模仿,或者單純對說「髒話」後成人的反應感到有趣,甚至是為了獲得成人的關注。因此,當我們聽到孩子第一次說出「髒話」的時候,最好的反應是假裝沒有聽到,而不是如臨大敵,甚至懲罰孩子。有效的引導方式是,默默地觀察孩子「說髒話」背後的源頭和動機,切斷周圍可能對孩子產生不良影響的環境,比如用語粗俗的動畫片、不良的語言環境等,並滿足孩子的心理需求。

偷竊:

這個詞應該永遠避免出現在對孩子評價中。「偷竊」是成人世界裡,一個非常嚴肅的道德指控,對於「自我」和「他人」概念還在發展中的孩子,是不適用的。當我們發現孩子的小書包里多出來一些東西的時候,應該以非常平常的口氣,跟孩子聊聊天,這個東西是在哪裡拿來的,向孩子解釋「別人的東西不經允許是不可以拿的」的規則,並親自帶著孩子一起把東西放回原處。

撒謊:

在孩子大腦的奇幻世界裡,現實和幻想起初是難以分辨的,所以孩子們很喜歡玩過家家。當孩子說了跟現實不符的話時,成人不應該將這種行為定義為撒謊,並因此責罵孩子。應該耐心的了解,孩子這樣做的真正原因:是因為混淆了事實和想像?還是因為恐懼不敢表達真實的感受?

謹慎使用定義性或以成人為中心的評價

描述固定特質:聰明、漂亮、壞、調皮、笨等

以成人為中心:乖、聽話等

研究表明,如果成人在溝通中經常對孩子進行固定特質的歸類,就會在孩子的大腦中「訴諸固定思維定勢」,不論是正面的表揚比如「聰明」、「漂亮」等,或者負面的批評比如「笨」、「壞」等都是對孩子有害的。以成人需求為導向的評價,則會降低孩子自我價值感,導致孩子形成討好型人格。如果成人經常以這種方式跟孩子「講道理」,很有可能會得到反效果。

一個中學老師分享過他的一個學生的案例,這個孩子從小在幼兒園只要有好的表現,父母就會讚美孩子:「我家寶寶就是聰明,什麼都難不倒你,真為你驕傲!」父母的這種做法的出發點是好的,但是卻讓孩子把自己獲得的成長與他天生的小聰明聯繫在一起,孩子是沒有分辨力的,他很快就覺得,自己之所以能夠輕鬆做的比其他小朋友更快更好,是因為他比別人聰明。到了中學,他碰到光靠小聰明解決不了的學習難題,因為過去一路順風順水,稍稍經歷幾次失敗就一蹶不振,孩子很快就放棄了努力,學習成績也一落千丈。

還有一個朋友家的小女孩,小的時候經常會被周圍叔叔、阿姨們抱著誇獎「囡囡長的真漂亮,眼睛長的大大的。」小姑娘上了幼兒園一周後,特別傷心地問媽媽,「老師是不是不喜歡我啊?」媽媽很吃驚的問孩子原因,小姑娘哭著說:「老師從來沒有誇獎過我漂亮,還有我的眼睛。」孩子已經將自己的固定特質與自己是否受到喜愛進行了錯誤的關聯,這種錯誤的思維定勢將不利於孩子健全人格的形成。

同樣,當我們經常說一個孩子「調皮」,是個「壞」孩子時,孩子可能在潛意識中認定「我是一個調皮的壞孩子」,這些潛意識就是導致孩子未來的不良行為的源頭。

成人應該幫助孩子建立自我價值感,從而激發孩子的責任感和自律意識,而不是要求孩子盲目的順從。不能以成人的需求為出發點,只要孩子的行為符合成人的期待,就會獲得「乖」、「聽話」等表揚;不符合成人的期待,就是「調皮」、「壞」、「不聽話」。這樣培養出來的孩子可能在小時候會很守規矩,但實際這種以成人需求為導向的評價體系,會讓孩子忽視真實自我的建設,變成一個討好者(總是尋求別人的認可),以此來求得他人的愛。

肯定努力的過程和良好品質

關鍵詞:努力、堅持、練習、合作、溝通、關心他人等

真正能夠幫助孩子成長的有效溝通,是成人及時肯定孩子努力的過程和這個過程中所體現出的良好品質,教孩子學會自我評價。這時候,成人所講的「道理」,才會真正內化滋養孩子的品格。

比如,我們在對孩子完成的一幅繪畫作品表示肯定的時候,不應該簡單的表揚:「畫的非常好,寶寶真棒!」這樣模糊的表揚,無法讓孩子了解哪些行為是值得肯定的,如何學會自我評價,甚至有可能導致孩子為了持續獲得表揚,只敢重複畫自己熟悉的內容,不敢有新的突破和嘗試。應該對孩子努力的過程進行肯定,「你非常認真的畫了很久,畫小花練習了很多次,畫的越來越美。對大自然的觀察很仔細,畫了很多的細節,第一次嘗試了之前沒有畫過的樹,這幅作品是你自己努力的成果,繼續加油!」

或者,當孩子搶其他小朋友的玩具的時候,成人不能簡單粗暴的批評孩子「真是個不懂事的壞孩子,一點兒都不聽話。」應該向孩子解釋規則:「不能未經他人允許拿他人的東西。」,或者給孩子示範溝通的技巧:「你好,我是XXX,我可以跟你一起玩兒嗎?」,懂得輪流的規則:「能不能過一會兒,借我玩兒一下你的玩具?」,學習提出合作建議:「我有一個恐龍玩具,能換你的小汽車玩具玩兒嗎?」

0~7歲是兒童人格發展的重要階段,父母和教師有責任和義務為孩子提供有尊嚴、受尊重的成長氛圍,幫助孩子體驗到歸屬感和自我價值感,成長為一個負責任、自律、快樂的、有益於社會的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牧野繁花 的精彩文章:

TAG:牧野繁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