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超越幾何:王方戟談西扎的建築

超越幾何:王方戟談西扎的建築

……

本文為有方西扎考察第1期學術領隊王方戟撰寫的旅行前言。

阿爾瓦羅·西扎(álvaro Siza)建築最讓人好奇的是他設計中那些古怪的平面圖。

我花了7-8年時間學到手的排平面功夫所排出來的幾何對位、45度轉折、不同軸網之間的機巧過渡、點線面的爽快構成等等的平面形態關係,在他平面中似乎都沒有表現。真不知道這些平面他是如何想出來的。抱著把這些圖紙中奇怪線條形成原因看懂的念頭,我對西扎設計幾座建築的圖紙進行了分析,分析了很久也沒搞明白圖紙中的那些幾何是如何形成的。後來有機會向Antonio Jiménez Torrecillas請教理解西扎建築的方式。Antonio是一位來自格拉納達的很棒的建築師。他告訴我西扎的建築要從外往內看,首先看建築與具體環境的關聯。經過他的指點,我才領悟到西扎建築的出發點往往不是內部幾何秩序的完整,而是建築在環境中得以成立的豐富及細微的理由,是把建築嵌入環境之中的那些努力。

西扎草圖

這在他的草圖中表現得很明顯。他建築設計草圖的絕大部分只有兩種類型。一種是俯瞰的建築體量圖。在這種草圖中,建築體量被放在一個較大環境範圍之中。這些體量上都沒有什麼細節。這種圖是建築師在總體上把握建築體量大小、高低、凹凸關係的工具,它們推敲的是建築如何恰當地在環境中存在。另一種是人視高度上建築的局部透視草圖。在這種草圖中西扎描述的是一系列人眼睛裡看到的建築外部場景。推敲的是建築在環境中給人的實際視覺感知。為了將視覺中建築的特徵強化出來,建築經常被有意地誇張,體量被拉長或拔高,視點被降低到幾乎貼近地面的程度,用弧線代替直線以表達那種人在行走中逐漸接近建築的動態感覺。大量的這兩類草圖的存在是他以建築與外圍關係為主要出發點的設計方式的最好證明。

聖地亞哥大學信息系館,攝影:張超

西扎以這種環境關係優先的方法進行設計,究其原因與他的生活工作環境有關。在描述波爾圖的時候西扎說:「我的城市波爾圖的地是有點邪惡的,粗糙而高低不平。地里的花崗岩層擊敗了那些(沒有仔細研究過場地就)倉促上馬的建造計劃。一排排民宅爬在山丘上,將可以空出來的地方都留作廣場。在狹窄的峽谷中,在陡峭山坡上的台地上,那些靠設計是整不出來的地方布置著廣場。」在西扎的意識中,城市不但平地少,而且地質情況複雜。在這裡造房子首先要考慮場地,結合場地的具體情況來計劃安排建築。受到這種生存環境的影響,西扎做設計的時候選擇從外到內的手法就完全可以理解了。

保娜瓦小餐廳

由於這層原因,通常的先確定建築內部平面及空間幾何秩序,把它們放到場地上去之後對建築略做調整使其適應場地的做法,不是西扎的方法。西扎的建築首先要滿足特定場地的特定關係,而且是細微地、方方面面地去滿足,並試圖將時間容納進來。一塊礁石、一條河、一線景色、一棵樹、一條路、一堵老牆都與自己建築一視同仁,並會在設計中被考慮。建築因素與這些因素聚集在一起共同完成對建築外部環境的定義,讓場地最終把建築吸收進去。

建築平面圖所承載及反映出來的多是建築內部的關係。西扎建築的內部關係不僅僅是因內部的邏輯生成的,而是開始於外部的關係,受制於外部的條件。以此方法設計出來的建築平面很難形成爽酷的形態。對於我們這種習慣在平地上造房子,並用以內部或功能布局關係來開始平面的建築師來說,其平面圖自然會顯得難以理解。

勒薩德帕梅拉游泳池

雖然西扎對建築的思考開始於局促的場地關係,這種設計的習慣也延續到了他的各種項目之中。無論是在空曠的老飛機場里,還是稠密擁擠的城市老區里;無論是在郊野感十足的新大學校園裡,還是在敏感的歷史性街區中;無論在環境乏味的不知名小鎮中,還是在美麗的花園裡,他都能細心地找出場地中的線索,然後將它們作為首要考慮因素貫徹進建築之中。由於設計的出發點來自於場地上的具體線索,他的建築形態便顯得非常多變,很難看到標識性的形態。

馬爾克教堂,攝影:張超

場地是西扎設計的基本出發點。他讓場地制約建築的內部關係,但沒有放任外部因素,讓它們肆意壓制建築內部關係的生成。他不會動用大量冗餘體積及空間去塑造外部形象及外圍關係,而是藉助在波爾圖這樣的城市中得到的體驗,使用擋土牆、台階、平台、坡道、草坡、水面等元素將建築延伸到場地上,也將場地吸收到建築中。通過內外間不斷的相互吸引使場地與建築糾纏在一起。與此同時,建築內部必須使用舒適、關係緊湊、結構合理、光線及空間感知受控的。儘管建築的外輪廓因為受到外部條件的影響可能不太規則,建築內主要房間則要盡量規整。那些因為外部關係而進行的錯動、扭曲給內部帶來的影響要通過設計技巧被化解,甚至讓內部因這種外部約束而變得更有趣味。為了提高建築的使用效率,建築內部功能空間中的水份要擠掉,公共空間在少佔用面積的前提下又卻要顯得更加闊綽。正是在這種內外雙重壓力的擠壓下才得到了類似於聖地亞哥大學信息系館教學樓中的那種極富創意的,將空間組織與空間感知天衣無縫地結合起來的效果。在那裡,即使所有使用空間已經被高度集約化地疊壓在一起,建築中公共空間所佔面積不大,但它們依然顯得如此寬闊並富有縱深感。這種在外部形態要求的牽制下,自如地經營內部空間,做到了在建築內部「疏可走馬,密不透風」,表現出一位建築師高超的職業技巧及能力。

聖地亞哥大學信息系館,攝影:張超

如果說西扎的建築常給人一種新奇感的話,那不是因為他做設計追求標新立異,而是因為面對具體的場地、具體的任務,他都以具體的策略予以對待的原因。從這一點上來看,西扎是典型的職業建築師,其建築觀念甚至可以說有一些保守。他依賴經驗,重視先例,注重細節,講究空間尺度的縮放分寸,尊重實際建造者的反饋,以舒適好用的建築為設計目標,以分析及解決問題為設計方式,這些是他認為建築中不會改變的東西,因而不會為了在設計中追尋一個從來沒有過的新奇東西而煩心。

平托和索托梅爾銀行爾科教堂

他的職業性體現在建築設計的許多方面。比如在建築材料的選擇上,他不會輕易冒險嘗試沒有用過的、沒有把握的材料。有人說白牆是西扎建築標誌性的材料,其實不然。西扎用白牆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白牆是一種相對耐久,容易維護及刷新,成本相對較低的成熟的建築表面材料。如果披水等構造解決得好的話,白牆表面可以維持較長的時間。所以他才會一次又一次地在建築中用到白牆。這不是把白牆當作一種標示,一種表現來使用的。條件允許時,他也能將磚、石材、清水混凝土、面磚在牆面上運用得非常好。對於金屬牆面、木材牆面這些他不太熟悉的材料,他使用起來他用起來就很小心,只在個別建築局部用。再比如,只要造價允許,他總要使用他建築中特有的門窗。這種門窗外層用金屬片,內層用木料。其構造結合了金屬與木材的優點,隔熱性能好,外框形式乾淨利索,玻璃緊貼門窗外皮,具有特殊的形式感。門窗內表面則與內部裝修面容易交接,與人體觸感也好。這種構造在使用過程不斷被完善。他以類似這種不斷積累的經驗使建築的細節越來越好。

匍匐於場地之上的建築形態

西扎建築形象給人的新鮮感也來自於他特有的形式趣味。除了與當代大多數建築師相似的喜歡簡潔、乾淨利索、交接清晰的形態感外,他偏愛非常舒展延綿的形態。也許這樣可以更好地與大地的尺度相適應。他經常將建築或部分建築處理成低矮的匍匐在場地上的形態,就好像建築延伸向無窮之遠,邊界消失在環境中一般。他也喜歡優雅孤傲的體量形態,讓它們在凌亂嘈雜的周圍環境中脫穎而出。尤其讓他的建築與其他建築師的設計區分開來的是他對動感空間的偏好。他總愛設計一頭大一頭小的空間。這種空間透視感被增強,行進在其中的人感覺到的是一種空間的方向趨勢,一種動感。這種楔形處理出現在內部公共空間中,也出現在外部庭院中,甚至還可以在豎向的剖面空間中發生。這些形態處理方式具有他個人的特徵,也具有一定的地域性。

速寫草圖的西扎

西扎的建築中無論是對環境及地貌的具體細膩應對態度,還是對具有動感的建築內外空間的偏好,還是特有的精緻考究的細節,都具有很強地域的特徵。這些特徵所帶來的感受大多數都很難通過平面視覺媒體被傳遞。只有實地的體驗才能感覺到他設計建築的之精妙所在。

我覺得他在世界範圍內得到認可,並不是因為他那地域性的思考方式得到了大範圍的理解。他的建築具有圖像感,這是符合圖像時代傳播特徵的。但與那些以圖像為目標的建築不同,他的圖像不是僅僅為了視覺感知,在感知之後總有更多層的含義。西扎曾經說:「儘管新材料新技術不斷湧現;儘管城市在那裡不斷地生長或衰敗;儘管專業的邊界划了又破,破了再劃;儘管很多東西凝結了起來然後又泯滅;儘管人們歡欣鼓舞過,也垂頭喪氣過;儘管在人們征服了空間的同時樹林消亡了;但是建築的本質始終沒有改變。」對於他來說,建築有更加本質的問題,做設計的時候只要實實在在地去回答這些問題,建築自然就超越了當今流行的將建築圖像化的設計意識。無論設計什麼樣的建築,他都能找到最需要解決的問題,並用更加宏觀、準確、專業的方式加以解決。這種因地制宜又非常職業的方法讓他的建築顯得千姿百態,並帶有琢磨不透的角角落落。儘管人們一下無法把握這些形態形成的理由,但是那些不是為了形態而存在,並具有豐富緣由的形態反而讓人著迷,並讓很多人喜歡上了他的建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有方空間 的精彩文章:

宜家創始人的逝世和他製造的「建築風波」
9家上海年輕建築事務所的2017年

TAG:有方空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