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裁剪一張照片何止二次構圖

裁剪一張照片何止二次構圖

對話一。

「怎麼樣?」

「構圖不太理想,回去重新裁剪一下。」

對話二。

「老師,我這張照片怎麼樣?」

老師重新裁剪了一下。

「哎呀,老師,經過你的二次構圖好多了。」

對話三,大差不差就這個意思,不再重複。

今天,我就來分析一下照片後期裁剪的本質是什麼。理解了內在邏輯,我們才能舉一反三。好吧,我喜歡揭老底,這次肯定不是什麼壞事。不同意後期裁剪的攝友,你也別著急,我們先把事情說完。

先來看一個故事。

1946年,阿諾德·紐曼要給西方現代派音樂的重要人物伊戈爾·菲德洛維奇·斯特拉文斯基(IgorFedorovitchStravinsky,1882-1971)拍攝肖像照,在拍攝過程中,紐曼不斷變換人物位置和姿勢,共拍了26張底片。經過仔細篩選,選定了其中的一張,並在後期製作時進行大膽剪裁,才得到了如下這張傑作。這個故事相信有些攝友可能已經耳熟能詳。

紐曼用的是4x5的大畫幅相機,看照片的寬高比例就知道這是一張經過後期裁剪的照片(在此,我不得不插一句,對於照相來說,後期一直都存在,不是數碼照相出來才有的。你的照片後期過嗎?這種問題我一般不會回答。如果真的感興趣,以後有機會專門寫篇文章來探討一下這個事情,貌似這不是一個那麼簡單的事情)。關於紐曼26張片子都拍成啥樣,我也不知道,只找到了一些資料,供參考。

他選中的是下面這張。

上圖被筆畫框出來的,就是要裁剪的部分,我們把裁剪之前的叫原片,裁剪之後的叫成片,以方便敘述。

我們把原片與成片對比一下,我估計大家會得出這樣一個結論:裁剪之後的照片構圖簡潔,主體突出,裁剪得好!我不得不說,這是套話廢話!(如果你也經常這麼說,此刻可能會臉上有點熱,這不是壞事。)為什麼這麼說呢?要構圖簡潔,有N種裁剪辦法可以得到,為何非得是這麼裁剪?構圖簡潔的意義何在?難道構圖簡潔就一定好么?只要我們敢於去反問自己這麼多問題,也許就開始懷疑很多人云亦云了。成片真的比原片主體突出么?我看不見得。在原片中,我的視線落到人物身上還挺多的,裁剪後基本上就被鋼琴吸引過去了。我不僅又要問了,為何要突出主體?不突出行不行?難道裁剪的目的只是為了突出主體么?

哦,你再也安奈不住要發問了:不要簡潔的構圖,不要突出主體,那怎麼拍照片啊?

請注意,我可從來沒這麼說。我只是提醒大家去反思一下那些人云亦云,在反思的過程中,我們對構圖對主體才會有更加深刻地理解。否則,你還是不理解啥叫構圖,你還是不會構圖,你拍的照片還是千篇一律。

下面我們來分析一下原片與成片的主要區別到底在什麼地方。

先看原片。鋼琴佔了畫面主要部分,人物被壓在左下角佔次要位置,音樂是斯特拉文斯基的生命主體這個主題似乎被表現出來了,但是也很容易理解成他就是個鋼琴家。左手撐著頭部做思考狀,這個神態並不明顯,因為我們的視線迅速被身體大塊的黑色順導下去了,沒辦法過多停留在人物的臉部。

再看成片。鋼琴已經被抽象化成樂譜中的一個音符,這個大大的音符一下就躍入我們的視線,先聲奪人。然後視線隨著鋼琴蓋的支撐桿到達人物,人物被直接逼在照片的角落,邊緣就是畫框,再也出不去了,於是我們的視線又不得不回來重新落在人物的臉上,斯特拉文斯基的思考狀神態被突顯出來了。作為一個需要不斷自我突破的音樂家,勤于思考是最基本的品質。然後視線會隨著胳膊重新回到鋼琴空檔構成的三角,再回到那個大大的音符(鋼琴蓋)上。如此循環,視線一直在人與音符之間轉悠,鋼琴的大三角與手臂的小三角來回切換,就如音樂中高低音調交織在一起,人與音樂的關係被交代得一清二楚——音樂就是他人生的主體,他一直在思考音樂,音樂賦予了他人生的意義,他也為音樂支撐起了一方空間。這就是最典型的視覺語言的一種,不需要對照片做文字性說明,畫面就能告訴我們很具體的信息。當然,畫面是形象語言,從中我們可以解讀出更多東西,就不在此表述。

經過上面的分析,現在可以做個總結了:對照片進行後期裁剪,是進行再次創作,而不是簡單的二次構圖,雖然它表現出來的形式是構圖。

我有時候也會給一些攝友重新裁剪一下照片。有的攝友就要問了:老師,怎麼經你一裁剪,照片就變廢為寶了?我只能回答說:天下根本就沒有變廢為寶這件事,如果可以,那它就不廢。更多的內在原理,我一句話兩句話也沒法向他說清楚,今天就用這篇文章來回答吧。

那一下裁剪下去的,何止是構圖?是我們的審美傾向、對事物的理解、觀察的角度、對人生對社會對自然的思考。

所以,我沒辦法教你怎麼裁剪,就如我沒辦法教你怎麼具體構圖一樣。我教你的,都是我的人生,你得有自己的人生。

你對後期裁剪有什麼看法,歡迎留言交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詩性遠行 的精彩文章:

TAG:詩性遠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