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元明瓷器上的龍紋形圖案

元明瓷器上的龍紋形圖案

【摘要】:元明時期瓷器上的龍紋種類繁多,為世人 關注。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礎上,從龍紋裝飾的行體特徵入 手,對不同時期的龍紋的肢體進行分類和歸納,從而來區 分不同時期的龍紋裝飾的變化;通過對龍紋肢體的細部觀 察發現龍紋的時代特點。在瓷器上的裝飾花紋,對瓷器的 斷代有著巨大的幫助,根據對不同時期的裝飾花紋的研究, 我們能清楚了解瓷器的時代和它的經濟價值。

【關鍵詞】:龍紋,裝飾,瓷器

元代 景德鎮窯藍釉白龍紋盤 (故宮博物院藏)

明永樂 穿釉裹紅浪濤白龍紋梅瓶(玫茵堂藏)

引言

龍,是我國古代傳說中的一種神奇怪獸。龍能走善飛, 呼風喚雨,上能登天,下能入淵,是神靈和權威的象徵。 北宋美術理論家郭若虛的《圖畫見聞志》比較完整的指 出了畫龍的「三停九似」說。畫龍者析出「三停:自首 至膊,膊至腰,腰至尾也。分成「九似:角似鹿,頭似 駝,眼似鬼,項似蛇,腹似蜃,鱗似魚,爪似鷹,掌似虎, 耳似牛.龍作為吉祥的化身深受人們喜愛,所以它不僅 常常出現在銅器、玉器、壁畫、建築材料和服飾上,而 且在陶瓷上也是常見的裝飾物。

龍紋裝飾的在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特點,龍的發展 也是一個有低級到高級,簡單到複雜,樸素到華麗,從 不足到充實的過程。儘管龍的演變非常的複雜,甚至是 在相同的時代龍的紋飾都有很多變形。以前也有許多學 者都對龍的紋飾進行過研究,也總結很多規律性的知識, 他們從時代的來分析龍紋特點,我想就龍形圖案的自身 的結構形態來進行一些研討。

元代 青花纏枝牡丹雲龍紋罐 (故宮博物院藏)

1龍紋的頭部特徵

元代龍頭比較小,細頸多張大口露齒吐舌,上顎較 大而且前凸上翹,頭上有鹿角,下顎有須,鬃毛飄動有 向上和向後之分。元代的龍紋飾中是歷代龍紋圖案中最 為粗獷豪放,剛勁有力。其繪畫風格簡練,筆法犀利線 條流暢。龍的頭給人以兇猛野性之美。

明宣德青花雲龍紋高足杯(玫茵堂藏)

明代龍頭的繪畫風格一般可以分為三種形式。明早 期包括洪武,永樂,宣德這些時期的龍紋,它們受到元代風格影響很深,龍頭威猛雄壯。頭扁長,有張口和閉口兩種,張口者上顎長口吐舌,兩眼圓睜,有眉一根和 多根,且多為直立式樣,有長短須,須多飛舞,有的須捲起, 有的上沖,有的後飄,有雙鹿角。它們的繪畫風格凝重 豪放,筆法蒼勁有力龍頭最是威嚴。明代早期的龍紋瓷 器數量眾多,而且大部分都是官窯的製品,製作精美。

明成化 青花九龍鬧海紋碗 (故宮博物院藏)

到了明代的中期正德前後,龍的紋樣有了一定的改 變。由於資本主義經濟萌芽的發展,封建制度受到衝擊, 有一部分民窯開始燒造有龍圖案的瓷器。民窯式樣影響了 官窯這個時期作品。中期的龍頭部裝飾為長形,有平衡感。 鬃毛和眼毛都直立於龍頭垂直。兩眼平行排列。須上唇有二根飄動,下唇有須有一些飄動。龍發多為後飄和上飄。 龍頭呈現的溫順和善的表情。中期的龍的圖案有了的定 式,其畫風比較寫實,圖案細緻,器物裝飾規整。

明正德 青花穿花龍紋碗 (故宮博物院藏)

.

明晚期以嘉慶,隆慶,萬曆為代表的三個時代。這 時的龍首上顎比下顎長,鼻子成如意形在上顎頂部,嘴 巴像豬,故被叫豬嘴龍。後期的龍臉多出現正面龍,這 種畫法的正面龍的方頭寬額,額上有王字樣,其樣子和 早期比兇猛不足,但很雄壯。我常常說明晚的龍是「牛 頭豹臉。」

明嘉靖 青花雲龍紋四方蓋罐 (故宮博物院)

2龍紋的肢體和形態特徵

元代龍的體態為四肢和軀幹一樣粗,有腋毛或腿毛 二到四根不等,腋毛為寬而長的帶形,爪有三,四,五爪,以三爪為多。爪有甲且鋒利,爪形強勁有力,有雙勾和實心兩種畫法。龍尾可分為魚形,如意形和一般尖 尾等形式。元代龍背上多有鰭,一般排列整齊,又尖又粗。龍鱗的畫法有三種一種為大片鱗採用留白的畫法,另一 種為用小筆刻畫扁平形的細密的鱗片。還有一種是以斜網格表示龍鱗。元代龍體形輕盈,矯健有力,自由奔放。

明弘治 白釉綠彩龍紋盤 (玫茵堂藏)

元代龍的形態有行龍、立形龍、回首龍、正面龍, 奠定了龍紋作為元明清傳統紋飾圖案的基本形式。

明代早期的龍體態更為粗壯,但是頸部細長,有像 蛇一說。龍腋毛作飄動狀,有多根同向飄動,有中間數 根飄動,有兩邊向外上卷的,也有向一邊卷的。爪有有三, 四,五爪之分。龍大部分都為五爪龍,龍爪尖利有勾。三 爪龍的爪都向後,五爪龍的龍爪,一爪向前,另四爪向後。

明正德 黃地綠彩龍紋渣斗(玫茵堂藏)

龍在元代基礎上增加了花草形尾。大片龍鱗以留白為主, 精細的龍鱗為單片繪製,並用顏色的深淺代表龍的陰陽 向背。明早期的龍繪畫比元代的龍製作規範,體態犀利, 蒼勁有力,有叱吒風雲之感。這和當時的社會背景相關。

龍的形態多樣,常見行走狀,頭尾異向,即頭前尾 後;回首龍,頭尾同向;立龍,頭上尾下,四肢作舞動 狀;降龍,頭下尾上;更有些表現騰越舞動的龍身體翻轉、 繞環、肢體相交。

明正德青花穿蓮花龍紋盤(玫茵堂藏)

明成化,弘治,正德時期龍的身體較前期的龍更細長,裝飾效果比前期的龍要好。這時期的龍的畫面繁縟, 給人一種花團錦簇的感覺。龍不再兇猛,犀利。龍身和 龍尾常常做花枝形變形於輔助圖案向呼應。龍爪有了很 多新的變化,如喜作輪式張開漲大狀,龍為五爪。龍有 鯽在背部,這時雙翼出現頻繁。在傳統的龍紋裝飾中新 的變形大量被採用如夔龍螭龍而螭龍為圓頭無鱗,雙翼, 兩肢體,花形尾。中期的龍在早期的龍基礎上吸收和發展, 並且形成了完整的制度。龍紋更加強調裝飾作用。

明嘉靖黃釉攀紅彩龍紋罐(玫茵堂藏)

明中期龍的形態以行走的龍最多,頭尾方向相反, 也有首尾同向者,都被稱為回首龍。還有舞龍,它呈多 種姿態,有環繞式,即龍體繞成環狀於各種吉祥圖案穿 插搭配,使龍形圖案表現的溫和平善。

明代晚期國立衰落,繪畫的制度有了很大鬆動,在 風格上多自然寫意,生動不呆板。龍身的形態多用倆種 形式。一種是大型的龍,一種是細小乾癟的小型龍。龍 的姿態還是比較雄偉,奔放。這時龍身多繪網格狀鱗片, 軀幹上有鋸齒紋飾。明後期布局著重立體感,雙龍於一 器者多以龍頭位置的一高一低作上下應和。

明嘉靖青花雙龍 字紋罐(玫茵堂藏)

3輔助紋飾

元代龍紋器物注重與龍相配的輔助圖案,常出現雲 紋、海水紋、火珠紋、如意雲頭紋、蓮瓣紋、花卉紋等。 雲與海水紋出現最多,表現龍行於天地之間,雲遊四方,著重表現龍矯健磅礴、呼風喚雨的氣勢。火珠多出現於 雙龍題材中,表現龍嬉戲爭鬥的另一面,多為雙龍戲珠 或雙龍趕珠。少數有單龍戲珠者。如意雲頭、蓮瓣、花 卉與龍紋組合則更具有裝飾性。

明代早期龍紋的輔助紋飾主要有雲紋、如意雲頭紋、 海水、火珠、花卉紋、蓮池、獸首、蓮瓣等,有雲龍組合、 雲龍火珠組合、雲火珠海水龍組合、龍蓮瓣如意雲頭組合、 龍海水獸首龍組合、蓮池龍組合、龍花卉組合等,其中 以雲龍、海水龍組合最多。

明萬曆五彩龍鳳紋筆船(玫茵堂藏)

明代中期的時候龍紋運用有了有很完整的規範。如 行龍多與雲,海水,火球一起使用,表現龍在天地間呼 風喚雨的能力。而舞龍多和海水搭配,表現了龍的翻江 倒海氣勢。龍穿行於蓮花和身披纏枝花之間,特彆強調 畫面裝飾效果。

在明晚期除了雲龍紋、龍鳳紋、雲濤龍紋和海水龍 紋題材外,蟠龍戲珠紋、雙龍搶珠紋在明代後期更加盛行。 這印證了龍愛寶珠的民間傳說。相對來說,明寶珠通常 較大,形如火球,又多數與火焰紋一端相連,故有火珠 紋之稱。元代的寶珠較小,多為中空的園圈狀。

明萬曆五彩內龍外仙人五毒紋苑(玫茵堂藏)

4結語

龍紋的演繹,深刻表現古人的智慧和民族文化的底 蘊,亦不乏帝王的君主意識,龍紋往往是當時那個時代 的社會背景的最好的體現,特別是元、明、兩朝的龍紋。 總體而言,兩代龍紋的外觀可概括為元兇、明獰、:元龍 頭小、身軀長,形體常被繪作細脖、細腿、細爪和尖尾的, 體態輕盈,曲軀蟠舞,給人一種「昂首舉爪、遨遊在天」 的感覺;明龍兇猛威武,胸前大多飾有曲折的綬帶,身 披火焰紋,怒髮衝冠,咆哮于海濤祥雲之間,以示主宰 權勢;這兩個朝代的龍紋,雖然不同時期受國力盛衰影 響略有差異,但不同時代的特徵又是鮮明的。龍紋是瓷 器裝飾上富有意味又有品位的題材,對瓷器斷代有著十 分重要意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陳偉收藏 的精彩文章:

有錢人,為何只願高價去拍賣行購買藏品 深度分析
從30元拍到1.4億元:收藏界就是一個締造傳奇的地方

TAG:陳偉收藏 |